被冤枉上千年的狗从未咬过吕洞宾(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呢)

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呢?

当我们好意帮助别人而反遭抱怨时,通常都会顺口来一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那么,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梗为什么会在中国如此普及呢?今天,笔者就来与大家共同探究一下"狗咬吕洞宾"的典故呗!

被冤枉上千年的狗从未咬过吕洞宾(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呢)(1)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话说,大名鼎鼎的吕洞宾作为八仙之一,不仅神通广大,而且不像普通的仙侠一样杀富济贫、惩恶扬善,他在古代的"八卦界"也是一把好手。谈到当红明星,那么恐怕只有唯一一位世界网红"川建国"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呢。毕竟人家吕洞宾一红就红上千年呀。这位大仙的风流韵事,桃色新闻,搁现在那也得羡煞旁人呢,什么"三戏白牡丹"之类的,更是传为千古佳话,亦或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古代没有媒体,有这些八卦聊就不错喽。

闲话休提,吕洞宾原名吕岩,是当朝一品大员吏部尚书吕渭的孙子,其父是一位刺史,可谓世代簪缨,钟鸣鼎食之家。少时也曾有志于功名,却天不遂人意,两次应考都名落孙山,于是百无聊赖,失望之余,选择了离家隐居。但他可不像一般的隐者那么"安贫乐道",他可是家族的一大笔财产的哦,说成是一个隐居的富豪还差不多。

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有个更加成功的男人。吕洞宾生性豁达,视钱财如粪土,因此朋友满天下,苟杳就是其中一位,只不过苟杳就像当年落魄的司马相如一样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但却热衷于功名,吕洞宾瞧见至交好友这番落魄,于心不忍,就请苟杳到自己家居住,而且一切吃喝用度由自己负责,以便他专心致志地读书。苟杳当然欣然接受了,哎,笔者也好想拥有这样一位朋友啊。一日,某位姓林的朋友来拜访吕洞宾,无意间发现苟杳后惊为天人,觉得此人前途无量,于是竟然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苟杳都打了小半辈子光棍了,哪敢奢望这好事,当然求之不得了。但是吕洞宾却不同意了,说如果要我同意这门亲事,除非让你的新娘从新婚之夜先陪我三天,朋友妻不可欺啊,谁能受得了这份屈辱呢?但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苟杳也只好咬牙答应了。

被冤枉上千年的狗从未咬过吕洞宾(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呢)(2)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到了洞房花烛时,其他人都其乐融融地离开,唯有新郎官乐不起来,苟杳无奈地把吕洞宾引进了婚房就失意地离开了。只见吕洞宾不去掀新娘的盖头,也不与新娘说话,也不喝交杯酒,只是闷头读书,一开始妻子还窃喜有这样一位用功的丈夫,可是到了三更吕洞宾还是没有任何动作,一直这样持续了三天。这可伤透了我们这位"林妹妹"的心。终于到了第四天,苟杳终于回到婚房,却只见新娘独自潸然泪下,对他说,为何夫君天黑而来,却转头读书,不离妾身,黎明而去呢?莫不是嫌弃妾身丑陋?两人一合计才恍然大悟 :原来吕洞宾不是贪恋美色,而是担心苟杳被美色所迷忘却了功名啊!哈哈,没想到古人也担心"早恋"呢。从此以后苟杳更加感激吕洞宾了。

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切所见,皆为空相,生死祸福总不是人所能预料的,昔日落魄的苟杳考取了功名,当了大官,早搬出了吕洞宾的府上。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八年过去了,一场大火使吕家百年基业毁于一旦,这回轮到吕洞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喽!所有资产在大火中皆化为乌有,吕洞宾只好与妻子临时搭了个小棚居住,由于生活所迫,吕洞宾不得出门另寻出路,一路上以乞讨为生。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让他遇见了昔日的苟杳,苟杳当然也没有忘记曾经的故交与恩人,于是他就像当年吕洞宾款待自己一样请吕洞宾到自家去居住,可是一连数十天没有提及帮助吕洞宾重振家业之事。这顿时令苟杳感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所以也不想自讨没趣,就自行离开了。

被冤枉上千年的狗从未咬过吕洞宾(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呢)(3)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回到家后,吕洞宾竟然发现妻子披麻戴孝,家里办起了丧事,于是连忙上去询问妻子为何如此,熟料妻子就像见了鬼一样惊恐,"你是人是鬼,别过来……"道原来是苟杳派人来报了吕洞宾的假丧,这下吕洞宾可受不了了,你小子非但不感念当年的恩情,还这样以怨报德,一怒之下劈开了棺材,竟然发现里面全是金银珠宝,还发现里面的一封信:"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苟杳是如此地重情重义,不过闹出这样的乌龙,也让两人哭笑不得!后来吕洞宾得到正阳真人钟离权的指点得道成仙又是一话了。

被冤枉上千年的狗从未咬过吕洞宾(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呢)(4)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由于"苟杳"与"狗咬"的读音相同,而且在这两个乌龙中,苟杳与吕洞宾都没有察觉出对方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不识对方的"好人心",在加上幽默的中国人加工,自然就有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歇后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没有那么多娱乐八卦可聊,像这种奇闻异事,自然也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一种话题了,事实上,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反而可能会患上"信息焦虑症",我们有何尝不需要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