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

越野车摇摇晃晃行驶在一条狭窄残破的公路上。

公路没有铺过水泥和柏油,雨季不时的暴雨侵袭加上缺乏维护,令松软的沙土路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30公路的路程足足要开上近两个小时,尘土飞扬弥漫在车内车外。这条公路临近海边,海水从海岸向内侵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潟湖,从潟湖再往内陆,就是一片浸水的沙地沼泽,公路就沿着沼泽边延伸。

这是我们在马达加斯加东南部的安多亚耶拉国家公园(Andohahela National Park)内的考察路线,我们的任务是记录马达加斯加南部的植物。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2)

安多亚耶拉国家公园。图片:钟蜀黍

马达加斯加这座离非洲大陆不太远的世界第四大岛,却早在大约近1亿年前就与非洲大陆分开了,在约8800万年前和印度次大陆分离之后,它就在印度洋上“漂泊”,不再跟任何大陆连接上。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大岛。漫长的时光中,这里成为了天然的岛屿生物实验场,岛上原生的、不同时间各种意外迁徙而来的动植物,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这也终使得马达加斯加岛上将近90%的动植物,都是这座岛的特有物种。

于是坐在车上的每时每刻,我的眼睛都望着车窗外的那片被灌丛和矮树覆盖的沼泽,期待有所发现。

当我兴奋地叫停车的时候,是我在路边看到了一大片猪笼草——猪笼草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种类比较多,在马达加斯加却只有两种,其中一种便是我见到的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epenthes madagascariensis),在这一片沼泽上肆意生长着。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3)

马达加斯加猪笼草。图片:钟蜀黍

但当我抬起头,才发现这片沼泽上的猪笼草只不过是路边的点缀。从近到远,这里都被另一些庞大得多的植物占领了——它们有粗壮的茎干,茎干之上,整个植物仿佛是一面七八米高的羽扇,羽扇只有两面,每一根扇叶上的“羽毛”都是一片庞大的叶子,这些层层叠叠翠绿色的扇子和羽毛无边无际,仿佛从公路一直延伸到海边。

这就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见到旅人蕉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4)

旅人蕉。图片:Pancrat / wikimedia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5)

一柄超高的羽扇。图片:CEphoto Uwe Aranas / wikipedia

关于旅人蕉的都市传说

虽然今天我们可以时常在世界各地亚热带热带的公园或温室见到旅人蕉的模样,但它本是马达加斯加的特有植物。旅人蕉的种加词“madagascariensis”,正是指原产地马达加斯加,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国徽、钱币和马达加斯加航空的徽章上,都有作为国树的旅人蕉图案。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6)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国徽。图片:wikimedia

每个从小爱看书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见过各种读物上那些关于远方神奇植物的故事。比如某种树上结的果实直接拿下来就能当面包吃;衣服脏了直接绑在某种树上一晚上,白天拿下来一漂洗,立刻干干净净;以及可怕的食人树,一旦碰到它的树枝就会被缠住,最后被植物消化等等。感觉就是远方的植物满足了人们的一切生理心理需求,包括吓唬小孩。当我开始有了足够的判断力而又做了植物学研究的工作之后,发现这些神奇植物很少是确有其事,或多半是有原型植物经过了额外的艺术加工,或多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或者干脆胡编乱造。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7)

大猴面包树(Adansonia grandidieri)也是被艺术加工的一员。图片:Bernard Gagnon / wikimedia

旅人蕉就是这些诸多神奇植物的原型之一。中文媒体关于旅人蕉的故事,常常和仙人掌、猴面包树等植物故事长得差不多:

“旅人蕉”的名字和“旅人”有关,是因为旅人蕉的叶片基部储存了水分,沙漠中找不到水的旅人割开叶柄,就能收获甘甜的水。”

我一直比较相信着这个说法,从植物园里见过的旅人蕉,宽大的叶片上有平行叶脉,收缩在一条主脉上,简直就像是天生为旅人收集雨水准备的造型。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8)

旅人蕉的叶脉。图片:Eric Gaba / wikimedia

直到在马达加斯加东南部沼泽中看见这一片旅人蕉林,让我感到了一丝动摇——旅人蕉竟然长在沼泽里,那“沙漠旅人”的说法,岂非不攻自破?

不在旅人身边的旅人蕉

要验证或推翻“旅人蕉给沙漠旅人提供水”这个英文和中文中都流传极广的说法,显然需要更多的观察。

在接下来的10天里,我们辗转在马达加斯加的不同生境里,在马达加斯加西南荒漠地带,我未曾见到过一株旅人蕉;我所见到的旅人蕉,生长在中部至东部的山地、热带季雨林、甚至沼泽中。总体上,旅人蕉是一种需水较强的植物。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9)

旅人蕉在野外常常生长在降水充沛的森林甚至沼泽。图片:钟蜀黍

而传说中的“储水”功能,经我和同事、朋友们的实验,旅人蕉叶柄基部深“v”型的凹槽,的确能在雨季积存部分雨水,但在旱季很可能已经流光或者无法饮用,而叶柄内的较大的空腔组织里也是有时有水有时无水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0)

旅人蕉的叶柄。图片:HdeK / wikimedia

可以作出结论的是:如果有旅行者在马达加斯加的荒漠中干渴不已,旅人蕉不会是他的目标,他甚至无法找到一棵旅人蕉;如果在东部降水充沛的雨林里,他能遇到旅人蕉,但这些地方往往有更好的水源;如果在较为干旱的森林中,他或许能找到旅人蕉,但当他满怀期待地扎破叶柄,这时候旅人蕉的叶柄中可不一定有水

需要的时候不在身边,在身边的时候不被需要——让人有些沮丧的事实是,旅人蕉可能不是旅人的最佳伴侣,自然常常是这样,它们并不依从于人类的需求而存在。

与狐猴的相伴

但是旅人蕉有的是和它互相依存的生命。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传奇的协同演化故事,不止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大彗星兰和长喙天蛾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1)

大彗星兰(Angraecum sesquipedale)。图片:Jc86035 / wikimedia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2)

长喙天蛾(Xanthopan morganii)。图片:Esculapio / wikimedia

旅人蕉在地下有蔓延的横走茎,地上茎如棕榈一样耸立,也不像大部分大树那样有环形的维管束形成层,可以不断增粗。在适当的时候,那些叶鞘之间就长出了蝎尾状的奇特花序,像大扇子上开出的小扇子。旅人蕉的花不像我们常见的花那样娇艳,花中虽分泌大量花蜜,却有坚硬的暗绿色革质苞片保护着,即使在成熟的时候,也保持着闭合的状态。这些花蜜显然不是给鸟类或昆虫准备的“酬劳”,那么,它们又是如何传粉的呢?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3)

旅人蕉的花。图片:Pratheepps / wikimedia

答案就在于岛上生存的另一类特殊的灵长类动物——狐猴。作为树栖动物,一些狐猴能够轻松地接触到旅人蕉的花。当它们手脚并用撬开花朵坚硬的苞片,用长舌头啜饮花蜜时,旅人蕉的花粉就黏在它们的脸上、毛上,当它取食下一朵花时,就将花粉带到了下朵花的柱头上。经科学家观察,领狐猴、黑狐猴等几种狐猴在一年中的特定时期会高度依赖旅人蕉的花蜜作为食物来源。旅人蕉甜美的花蜜作让这些狐猴心甘情愿地承担起传粉者的角色。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4)

领狐猴(Varecia variegata)。图片:钟蜀黍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5)

黑狐猴(Eulemur macaco)。图片:VisitingMadagascar / wikimedia

天蓝色的假种皮

完成授粉的旅人蕉,会结出小香蕉般的极其坚硬的蒴果,蒴果在完全成熟后开裂,暴露出种子——最有趣的是,这些种子被目前在所有植物中独一无二的、天蓝色丝绸一般的假种皮覆盖着。这些蓝色,来自于广泛存在于动物中,但在植物中却仅存于旅人蕉所在的姜目植物中的胆色素(bilirubin)。一般而言,假种皮是一些植物吸引动物取食、传播种子的手段,如果要问为什么旅人蕉的假种皮会是独一无二的蓝色,而不是红色、黄色这些假种皮更普遍的色彩,答案你可能能猜到,还在于演化。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6)

旅人蕉的假种皮。图片:钟蜀黍

当旅人蕉的祖先和它在非洲大陆的亲戚分开的时候,假种皮可能依然还是橙色或者红色——就像它的亲戚,分布在非洲大陆的大鹤望兰Strelitzia nicolai)的假种皮颜色。是什么力量让这种颜色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7)

大鹤望兰的假种皮。图片:max nathans / flickr

这可能是一个更加曲折更加古老的故事。

被命运选中的蓝色

色彩,在自然中常常传递着某种信息。种子如果想让别的动物取食、传播或者保护,那就要让特定动物注意到。橙色、红色种子的信息传递对象,常常是各种色觉敏锐的鸟类,但旅人蕉的种子在历史上,很可能遭受过马达加斯加相应传播种子的鸟类缺乏、“知音难觅”的困境。这个时候,狐猴伸出了橄榄枝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8)

是命运,也是狐猴选择的蓝色。图片:Frank Vassen / wikimedia

今天大多数的狐猴,仅能区分蓝色和绿色,甚至一些狐猴重新演化出了不同的三色视觉,也对短波长的蓝紫光更加敏感。一场物种之间的牵手诞生了,旅人蕉的种子变蓝了,得到了狐猴的关注;而狐猴不仅为旅人蕉传粉,还有些狐猴为旅人蕉传播了种子。这个过程当然并非植物有智力或者想变就变,而是自然选择的大手,让那些没有产生这些变异的旅人蕉没有留下后代。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19)

旅人蕉的种子,就这样变蓝了。图片:Jeffdelonge / wikimedia

一些研究更认为,马达加斯加长相极特殊的夜行性原猴——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们新演化出的一种视锥细胞对旅人蕉假种皮相应波长的蓝色更加敏感,主要食虫的它们会在种子开裂后被吸引而来,而使得旅人蕉种子不受昆虫侵扰。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20)

指猴。图片:nomis-simon / wikimedia

于是,旅人蕉和狐猴相互依存、彼此受益,用千万年时光共同谱写了一段新的协同演化自然传奇。

覆巢之下无完卵

一万年以来,印度洋西南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至少四次大规模的干旱,这些干旱加上人类登上马达加斯加之后的开垦与捕猎,岛上的森林消失了80%,也很可能让大量的巨型动物灭绝,其中就包括了身高超过3米的象鸟。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21)

从空中看,这片沼泽完全被旅人蕉占据着。图片:钟蜀黍

而当我们的越野车开过那些野火横扫过的山地上,漫山遍野都长着壮阔的旅人蕉——它们早已适应了野火,在地上部分被烧毁后,还能够凭借地下部分迅速生长起来,这也许是马达加斯加本土植物罕见的胜利。但在今天,几乎所有的狐猴都进入濒危状态,按下了灭绝倒计时,如果有一天旅人蕉彻底失去了它最亲密的盟友,故事还能继续写下去吗?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22)

野火烧过的荒野,旅人蕉可以很快恢复,但长期来看,如果狐猴消失,旅人蕉将很可能因得不到传粉者和种子传播者而逐渐消亡。图片:钟蜀黍

刚过去的10月30日是世界狐猴日,请同时想起它们。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荒漠旅行(沙漠旅人并不需要旅人蕉)(23)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