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雷锋(朱德与雷锋)

朱德与雷锋(朱德与雷锋)(1)

朱德,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开国元帅。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帅一兵,朱德和雷锋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业绩深深铭刻在中华儿女心中。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及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德为中华儿女所追念与学习。学习雷锋活动也在华夏大地上蓬勃兴起,如奔腾激荡的春潮,穿越时空,延续至今。朱德和雷锋在毕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范,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朱德与雷锋(朱德与雷锋)(2)

三位伟人对一个战士的深情

雷锋,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以22岁的短暂生命,感动了一个时代。他那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组成。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这是全民学雷锋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起点。当然,在毛泽东题词之前,周恩来已经为雷锋题词过一次了,内容是:“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

继毛泽东为雷锋题词之后,许多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雷锋题词,在当代中国,没有哪位英雄模范能够得到这样巨大的殊荣。

在雷锋牺牲50周年之际,雷锋的名字被列入基尼斯大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江泽民等17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近20次为雷锋题词,题词主要集中在1963年、1977年、1990年这三个时间段。

笔者曾分别向在任上的中共中央、国家主席胡锦涛、致信,请求为学雷锋题词,以保持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为雷锋题词的连续性,这么多年来,胡锦涛、分别就学雷锋作过极多的指示与讲话。

1963年3月6日,即首都各大报发表毛泽东有关雷锋的题词次日,《解放军报》独家发表了在京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的题词手迹。其中,发表有朱德于3月1日的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也发表有周恩来的第二次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陈云的题词晚几天也发出。可以说,共和国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集体行动,呼应并强化了毛泽东题词的声势,宛如众星捧月,为学习雷锋活动的广泛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朱德是一位德高望重、宽厚慈祥的革命元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为中华儿女的解放事业、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国家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功勋。

他和毛泽东曾长期被并称为“朱毛”,在党和人民军队中树立了表率和标杆,成为党内团结的象征。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写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才‘朱、毛’,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人。

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他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他的生命。共产党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

从朱、毛以下直到各级指挥员和政治委员没有发生军政势力之间的斗争。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当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之所以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与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的亲密合作是分不开的。

二人身上的诸多不同,并不影响他们的合作,反而互信互补、相得益彰。当然,在我国老一辈的开国领导人中,朱德与周恩来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从相识、相交到相知,历经风风雨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朱周相识始于莱茵河畔,共事始于南昌起义,相辅始于第四次反“围剿”,并肩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珠联璧合。

周朱毛三位叱咤风云的伟人,最终都于1976年同一年先后离开,似是冥冥之中的一次约定,他们的革命情谊必将成为传世风范,永垂千古!

朱德功高不自居,位重不自显,度量大如海,总是维护毛泽东的最高领袖地位和权威,也珍重与周恩来的深重革命情谊。

朱德与雷锋(朱德与雷锋)(3)

这次为雷锋题词,朱德“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一是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向雷锋学习”,二是希望大家按周恩来的第一次题词要求“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笔墨之中无不洋溢着他的忠厚和谦逊态度及对革命战友寄语的尊重之情。

据子女们回忆,朱德从不在子女面前谈自己的功劳。每当有人要他谈谈他的经历时,他总是摇摇头,或摆摆手。他的女儿朱敏曾回忆说:“父亲对我们说,‘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都是毛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我是相信毛主席的,一生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工作。’父亲这朴素由衷的话语,句句饱含着对毛主席的敬重和热爱,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就在1963年“六一”儿童节,朱德和康克清送给每个孩子一本印有毛泽东题词和雷锋相片的日记本,还在扉页上写了鼓励的话。康克清告诉孩子们:“爷爷希望你们像毛主席要求的那样,好好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知识,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现在起,你们要把学雷锋的收获和体会写在本子上,爷爷说还要检查呢!”

笔者注意到,雷锋藏友潘军峰收藏有一本1963年6月1日出版的《红领巾》半月刊(第10期,总第276期)。该刊即由朱德家乡的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创刊于1951年。封面上的水彩画《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画的便是雷锋式的战士与四位“红领巾”在一起的场景。

朱德与雷锋(朱德与雷锋)(4)

翻开这期杂志封面,封二即是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的题词:“向雷锋叔叔学习。”题词落款为“朱德一九六三年六一”。作为半月刊的第10期一般应是5月的下半月出版,可以安排在“六一”当天推出,看来该刊当时是为了等待刊发朱德题词而特别延时出版。这期杂志的目录处赫赫显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专刊”。

笔者还注意到,在这期《红领巾》杂志的扉页上刊出的是杂志社的类似卷首语类的文章《立志做雷锋式的革命战士》。

文章的开头写到:“少年朋友们,我们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今天,我们特别高兴的是: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同志亲自给《红领巾》写了‘向雷锋叔叔学习’的题词,号召我们少年儿童要听党和毛主席的话,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准备着做雷锋那样的共产主义战士!”

朱德与雷锋(朱德与雷锋)(5)

显然,朱德的这次题词是站在少年儿童的对象题词的,与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几乎相同,只是把“同志”改成了“叔叔”。读《红领巾》杂志的小朋友当年如若读到这题词,自然有一种亲切或亲近的心态,似乎就真切感受到谦和的朱德爷爷应在面前与自己交流,老一辈革命家对下一代健康成长所寄予的关怀和希望之情跃然纸上。

刘建,少将,朱德和贺治华的外孙,也是朱德惟一的女儿朱敏的长子,曾任解放军装备学院副院长。年轻时,刘建是部队里的普通一兵。即使他是朱德的外孙,但在部队中非但没有受到特殊照顾,还去抢最重的任务来做。

刘建说,外公朱德在家时曾经告诉他,学习雷锋同志就是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在部队中绝对不能有特权思想。每当刘建问起外公曾经做过的工作时,朱德总是避而不谈,并告诉他,“革命的成功是靠千万战士们的冲锋陷阵所取得的,我们并没有做什么”。

刘建说,雷锋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就是他那种细节决定成败的“钉子精神”。“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雷锋的话语被青年时的刘建深深记在了脑中。就像朱德曾经告诉刘建那样,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小则会对个人造成影响,大则会对国家造成损失。

此外刘建还提到,虽然小时和外公住在中南海,但外公从不让自己坐公车,就连上学也由改装的平板三轮车接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从小培养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在刘建看来,学雷锋永远不会过时,学雷锋是践行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合适的路径之一,因为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伸张正义、互援互助的最好代表。

同为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1966年11月,天安门城楼上。一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想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朱德笑了笑,一语作答:“一名合格老兵足矣!”一声“合格”,天高地阔;一声“老兵”,情深意长。

雷锋与朱德一样,均是军人出身,以“我是一个兵”的角色生活在社会与民众之中,服务社会与民众。

1886年12月,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朱德的思想早早地“慢慢开展了”,理解了“读书不忘救国”的道理,并且“已经懂得问国家事”。他立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苦苦思索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54年后的1940年12月,雷锋同样出生在南方(湖南省望城县)的一个贫苦农家。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在不满7岁时就成了孤儿,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与朱德一样,小小年纪就备尝人间的辛酸。

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朱德坚持做人民公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从佃农之子到共和国元帅,这一特殊的人生历程造就了朱德对党、对人民的炽热感情。朱德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朱德强调:“如果不靠搞好社会主义来改善人民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朱德强调部队工作要走群众路线,练兵必须练政治觉悟,带兵必须“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上了学、参加了工作,不仅过上了饱暖的生活,而且得到人们的关爱、尊重,体味着温暖的人间真情,直到最后成为时代的宠儿、共和国的长子。

雷锋对新社会和它的缔造者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是自然的、真诚的、合情合理的。在给战友的一封信里,雷锋由衷地表达了这份感激之情:“我是一个孤儿,在旧社会受尽了折磨和痛苦……今天连我脚上穿着一双普通的鞋子也感到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现在我们还有皮鞋哩。”而且,正是因为懂得感恩,才改变了雷锋的命运。

大家一般认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延安为张思德烈士举行的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一文时首次提出来,7个多月后又在党的“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年,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的一张军官毕业证在湖南省汝城县被发现,毕业证书下方印有“誓为人民服务”6个隶书大字。

这张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导团毕业证书加盖了颁证人的印章和毕业机构的公章,颁发的人署名分别为“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总指挥朱培德、第三军军长王均、第三军教导团团长朱德”;签发时间是“中华民国十六年六月三十日”,即1927年6月30日。这张毕业证书虽然是三人联名签发的,但是,毕业证的内容安排、设计等具体工作,显然是由第三军教导团的直接领导即团长朱德来负责的。

当年,为了从政治修养和思想进步上关心学员,朱德常给学员讲话,他以自己受人压迫、被人剥削的经历、体验来教导学员。他经常教导学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不要光顾个人利益,只图个人升官发财。在朱德的启发教育下,学员们的觉悟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后来其中不少人自动参加起义军。

朱德以身作则,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这时的朱德一心扑在党的革命事业上,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他平时只着一套粗布军服,裹一副绑腿,穿一双深黄色皮鞋,有时还打赤脚穿草鞋。上班时,总夹着一个皮包跑路,很少坐车子。他住的房子简单得像普通旅店一样,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普通的桌子。他吃得也很简单,常因开会或工作忙得吃不上饭,就买个烧饼填填肚皮。

朱德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兑现“与士卒同甘苦”,成为“能身先士卒同甘苦”的名将。他认为干部以身作则、亲自动手是很重要的。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有口皆碑。

毛泽东曾称赞朱德是“人民的光荣”,周恩来曾称赞朱德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这是党和人民对朱德的最高评价,朱德当之无愧!

雷锋是为人民服务的榜样。他在日记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无限的服务中去。”这成了几代人耳熟能详的金句。

雷锋通过不断学习,参军入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留下许多助人为乐的故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雷锋坚持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美好社会的坚定信心,一种矢志不移的踏实追求。学习雷锋,要像雷锋那样,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上,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记在心间。

朱德与雷锋(朱德与雷锋)(6)

雷锋(前中)在沈阳浑河农场

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诠释

雷锋精神不只是属于雷锋的一种个体精神,更是一种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广泛存在的群体性精神。它是对社会主义时期以雷锋为代表的无数先进人物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理念、道德观念、崇高品质、精神风范等的集中概括和凝练。

一定角度看,朱德与雷锋的身上均体现了崇高理想、根本宗旨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统一,形成了极具感染力、富有影响力的朱德精神、雷锋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朱德坚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为追求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而矢志奋斗。自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日起,朱德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抱有必胜信心,无论环境如何险恶、处境如何艰难,都立场坚定、毫不动摇。

越是危难关头,越是多事之秋,越能显示出朱德沉着果敢、大智大勇的卓越才能。在南昌起义余部孤立无援之时,朱德挺身而出,斩钉截铁地说,要革命的跟我走,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朱德作为人民军队的统帅,始终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耄耋之年,他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这是朱德光辉人生的真实写照,表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情怀。

坚定的信念同样是雷锋精神的灵魂。雷锋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新旧社会的不同生活经历,使他对旧社会的悲惨生活刻骨铭心,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充满热爱,感受到了党的恩情、党的温暖。

雷锋作为党培养出来的杰出青年,他怀揣着对党的深厚情感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下定决心跟党走,牢记党的宗旨,执行党的决定,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投身于为自己的祖国效忠,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立功的伟大事业中。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您是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您的,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在您的身下尽忠效力,永做您忠实的儿子。”“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人民的勤务员,为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幸福,哪怕高山、大海、巨川,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

雷锋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无比热爱,既是其“不忘本”和“感恩”情感的感性认识使然,也是其在党的教育下真正学习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的理性认知的具体表现。这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品质,从本质上讲是对于共产主义的无限信仰和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坚定。

雷锋把个人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党让干啥就干啥,自觉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提升工作技能,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忘我地投身于伟大事业之中。

他说:“当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行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我要积极肯干、做到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干、千方百计地干、事事捡重担子挑。”

雷锋这种对待革命工作极端负责任、甘当革命的螺丝钉精神,与朱德顾全大局,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一切建树和业绩都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十分契合。

朱德心系人民,艰苦朴素,克勤克俭,对亲属要求十分严格。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给亲人的家书中说:“我虽老已52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

远在四川老家的母亲80多岁,生活非常困苦,他不得不向自己的老同学写信求援,他在信中说:“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两百元中币。”战功赫赫的八路军总司令清贫如此、清廉如此,让人肃然起敬!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中,生活上保持朴素本色。他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求自己比要求别人要严格一些,有功先归群众,有过勇于担当。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始终以普通一兵和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姿态出现,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朱德对同志敦厚慈祥,关心体贴,以诚相待,对亲属十分苛严,经常教育后代“老百姓怎样生活,你们就怎样生活”。雷锋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践行着党的根本宗旨,以帮助他人为人生的乐趣,以奉献社会为人生的幸福,以服务人民、建设祖国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

雷锋曾说过:“共产党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是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我决心永远和群众牢牢地在一起,为人类最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斗争。”“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形成和培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雷锋充分继承了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力戒浪费,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时期应有的精神风貌,他说到做到,“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他说:“我们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再说,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党和人民对我们这样好,我们也得为党和人民着想。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处处做到增产节约,发扬我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他积极响应当时国家勤俭建国的号召,被评为部队勤俭节约的标兵,他和朱德一样用自己感人的事迹诠释着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朱德坚持勤奋学习、善于思索,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经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勉励周围的同志。他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延安时期,为了鼓励干部学习,党中央曾规定以马克思的生日5月5日为“干部学习节”,他被评为第一届学习节的“模范学生”。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朱德已经80岁高龄,还坚持研读党中央规定学习的32本马列著作。他既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

他说,“马列主义最重要的一条精髓就是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学习马列主义,第一便要求能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认识世界”,“第二个要求,便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中来改造实际,从改造实际中更加丰富了发展了理论的内容”。

朱德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对于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朱德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国家经济工作和生产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雷锋说:“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学习愚公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雷锋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勤奋学习科学理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练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雷锋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曾说过:“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雷锋把毛泽东著作比作粮食、武器和方向盘,他阅读报纸和政治书籍,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活动,并以孜孜以求的精神刻苦钻研。

他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矛盾论》、《实践论》等文章反复读了多遍,《为人民服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文章读了数十遍,立志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可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照耀雷锋人生的火炬。其实,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及其内容的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德等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共同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在党组织培养教育下,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雷锋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由单纯的报恩、献爱心升华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从这一角度看,雷锋是朱德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努力学习者、忠诚信仰者和积极实践者,于是,思想观念得到了改造,政治觉悟得到了提高,理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努力充实精神生活,改造主观世界,并努力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寻找和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朱德精神的内容极为丰富,其核心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主要内容包括:誓死御侮意志坚如钢的爱国精神、信念坚定临大节不辱的革命精神、胸襟坦荡度量大如海的团结精神、身先士卒乐于担重任的实干精神、平易近人与民同甘苦的公仆精神五大精神体系,构筑了一个独具魅力的精神宝库。

这些精神,在雷锋的身上可以找到相似的精神影子。这些精神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思想行为的反映,更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明的可贵品质,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特质,丰富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甚至具有“物质化”倾向,对实践活动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弘扬朱德精神、雷锋精神等,不断增强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用老一辈革命家或民族英雄的精神财富,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强大力量,是大国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系中的善治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

朱德与雷锋(朱德与雷锋)(7)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第10期】

朱德与雷锋(朱德与雷锋)(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