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成功与失败(如何认识和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惨遭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成功与失败(如何认识和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惨遭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1)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肩负着中华民族解放复兴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历史也注定了她的苦难与辉煌同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简称:大革命),因历史的局限性而惨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大方面:

一是过于依赖共产国际,无法独立自主

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人们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十月革命的那一声炮响。是的,这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共产党红日出东方。但也正是这一声炮响,使我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打上了俄国革命的历史铬印,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对俄国革命崇拜至极,处处与其为楷模,而且,首先第一个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就是经费问题。创办刊物要钱,舆论宣传要钱,组织活动要钱,发展组织也要钱。

可当时党的组织,平时很多时候连区区的十几元路费都要个人自掏腰包或从私人手中借用,根本就没有资金来源。怎么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只能向以苏联为主导的共产国际求助。

然而,求助于人,必受制于人。当时,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都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之下,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怎么可能不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呢?

于是,中共二大正式通过了《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成为了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和经济援助。

自此,我党不仅经费几乎完全依赖于共产国际,而且党的所有重大事项,也完全服从于共产国际的领导。想独立?门都没有。

据统计,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了讨论中国革命的问题,苏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做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着中国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可想而知,一个对中国国情完全不了解的共产国际,在远离中国的克里姆林宫里面,对中国革命进行遥控,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同时,共产国际从一开始就不相信我党的力量和能力,不相信离开了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生存,更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地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一直把中国革命的成功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不仅从经济援助到军事援助都全力支持国民党,同时还要求中国共产党毫无保留地全力支持和拥护国民党,一切服从国民党,不支持我党建立自己的军队,由此也就埋下了大革命失败的种子。

二是过于相信国民党,缺乏必要的防范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著名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国共合作以及大革命的进程。

孙中山先生钦佩共产党人,对共产党人的组织能力和高昂气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他不相信共产主义,不相信共产党可以在中国生存和发展,也不愿意共产党独立于国民党之外与国民党分庭抗礼。

因此,他坚持国共合作必须是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人只能加入国民党,不能有自己的军队。他认为国民党已经腐朽,最理想的是,先用共产党人的力量救活和改造国民党,再用国民党的纪律约束共产党。

国民党的这些政策底牌当时都是机密文件,胸怀坦荡的共产党人对国民党的这些政策底牌一无所知,也没有太多的防范意识。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上,我党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通过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方针策略。

著名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在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开办的,为大革命培养出了754名农民运动干部。

毛泽东当年先后担任过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等职,也担任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所长。

著名的黄埔军校也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由国共合作创办的。

周恩来当年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许多共产党人都在黄埔军校担任重要的领导人和教官,为国共两党培养了8000多名军事政治人才。

我党的徐向前、蒋先云、刘志丹、方志敏、左权、陈庚等一大批著名将领都是当年黄埔军校的学员。他们在后来的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革命信念,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大革命的洪流,在大革命的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积极开展工农运动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举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全力参与和支持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

我党著名的叶挺将军,被称为“北伐名将”之美誉,他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坚强的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组织纪律严明,斗志旺盛,冲在北伐革命战争的最前列,英勇善战,进兵神速,战功卓著,被称之为“铁军”。

面对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蒋介石是既佩服又害怕,特别是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被蒋介石视为极端异己,心头大患,唯有除之而后快。

正所谓前面浴血奋战,后面磨刀霍霍,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啊。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是这样在我党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展开的。

三是中国社会性质决定,内外势力相勾结

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是国共两党当时的共同奋斗目标。

但由于当时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强大的封建势力仍然存在并极大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性以及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依赖性,决定了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不可能能够真正地为中国广大的劳苦大众谋利益,他们总是会在重大的历史关键时刻,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向帝国主义列强妥协退让,不可能将革命进行到底。

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虽然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仅仅30天左右,孙中山先生就将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让给了袁世凯,中国从此进入了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内乱时期。

北伐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根基。但时任大革命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却对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表现出的巨大能量极为害怕。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仅仅两年的时间,蒋介石就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关于国共合作,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宗旨,迅速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官僚买办阶级,以制造“中山舰事件”,诬陷共产党人搞政变为开端,将共产党人视为极端异己分子,于1927年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的疯狂,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死难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和革命人士达33.7万人,共产党人从57000多人减至到10000多人,其白色恐怖可谓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

综上所述,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有了三个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

一是必须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路可走;

二是在任何时候,与任何政党的合作,都不能有任何幻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掌握我党对革命和统一战线的绝对领导权,这是攸关到我党生死存亡的原则问题,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三是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有自己的枪杆子,否则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

这三个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也充分诠释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