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设市 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

先后制定《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法规,为铜仁“一山一水”提供法治保障。

针对农村饮用水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让农村地区群众喝上稳定水、安全水、放心水。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获批施行《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

铜仁设市 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1)

自2015年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铜仁市人大以立良法为己任,紧扣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权限,探索立法新思路,创新立法新机制,扎实推进高质量立法,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聚焦发展重点,明晰立法任务

聚焦市委决策、民生关切等重点领域,铜仁市人大科学编制立法规划,明晰立法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立法对改革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全力推进地方立法工作。

在推进地方立法过程中,铜仁市人大坚持把立法工作置于全市工作大局中思考和谋划,紧扣全市“一区五地”发展目标和重大发展战略,按照“急用先立”原则, 聚焦党委最关注、群众最关心、发展最急需,及时把涉及城乡管理、环境保护等项目纳入立法规划。

与此同时,按照“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立法技术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聚焦重点,走“小而精、少而行”“小切口、大纵深”的路子,聚集农村安全用水、城市管理等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精准开展立法工作,有力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社会关切,真正做到“针对问题立法、立解决问题的法”,进一步增强了立法的针对性。

近年来,紧紧围绕“立一件、成一件、行一件”目标,铜仁先后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铜仁市地方立法条例》《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铜仁市中心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铜仁市电动摩托车管理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铜仁设市 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2)

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1.8万平方公里的黔东大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绿水青山作为铜仁好生态的金字招牌,亦是铜仁的幸福底色。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铜仁在编制立法规划方面,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先安排的重点内容,充分发挥立法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引领推动作用。

在铜仁,县县都有穿城秀水,乡乡都有青山绿水,村村都有田园山水。发源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的锦江河,是铜仁的母亲河,铜仁因秀水而兴、因锦江而美。为保护锦江流域生态环境,保障群众饮用水水源安全,促进宜居宜业宜游生态铜仁建设,在行使地方立法权后,铜仁及时制定出台了《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推进锦江流域保护,让母亲河青山永在、绿水长流,为全市打造“梵山净水、健康水都”“梵山净水、泡茶好水”品牌和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坚强保障。

铜仁设市 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3)

既要绿水也要青山。结合发展实际,铜仁又于2017年1月正式启动《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将该《条例》确定为全市第二部环境保护方面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以法治力量守护梵净山这一世界级宝贵资源,不断提升梵净山保护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水平,让巍巍梵净山始终以最美的姿态屹立在黔东大地。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对铜仁的“一山一水”优先立法保护,不断加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以高质量地方立法厚植绿色发展屏障,成为近年来铜仁地方立法的特色和亮点。

自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铜仁不断在突出本地特色方面下功夫,在创新发展上下气力,地方立法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完善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效

在具体工作中,铜仁市人大坚持人大主导立法,建立专班起草、专题调研、专家助力、专门程序的“四专”立法机制,大力推进精细化立法,保证了立法质效。

推行专班起草。面对全新的立法任务,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培养立法队伍、保证立法质量为出发点,建立了“一个法规、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立法起草工作模式,确保立法起草的专业高效。

推行专题调研。为准确了解情况,每部法规立法过程中,明确立法专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20轮次以上立法专题调研,召开若干次群众院坝会或者座谈会,准确掌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为高质量立法奠定坚实基础。

铜仁设市 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4)

推行专家助力。为充分发挥专家智力作用,建立立法咨询专家库,聘请涉及各领域的立法咨询专家,每部法规明确3至5名专家全程参与立法调研、起草、论证、审议等活动,并与地方高校开展合作,成立铜仁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参与地方法规起草、调研、法规释义、地方立法理论研究等工作,为地方立法提供智力支持。

推行专门审议程序。发挥人大专门委员会“专”的优势,对法规案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初审,把好法规案初审关口;发挥法制委、法工委“统”的职能,对法规案的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进行统一审议,统筹各方意见,把好法规案的可操作性;发挥人大常委会“审”的作用,对提交审议的法规案,按照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采取隔次审议、三审通过、适当延长征求意见时间等措施,确保所立法规符合上位法规定、契合铜仁发展实际。

注重落地宣传,推进法律实施

铜仁将地方性法规贯彻学习与立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来谋划和推进,持续打好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人大监督系列“组合拳”,让制定的法规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进入群众心里,把法规制度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高标谋划促宣传。坚持“边立法、边宣传、边普法”理念,把全面学习宣传地方性法规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每部法规实施前,全市都将召开规模大、规格高的贯彻实施大会,市委书记、市长出席会议并作安排部署,条例涉及的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参加会议,为法规贯彻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新闻宣传、组织专题培训、制定法规“一图解读”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社会公众解读和阐释法规的立法目的和条款内容,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认同。

——高点站位强监督。把保障和推进法规的贯彻实施作为人大依法履职的重点工作,作为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措施,综合运用执法检查等多种监督手段,推行“明察暗访”“开单督办”等方式对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建立“问题交办、跟踪问效、评估销号”闭环监督机制,确保法规贯彻实施落地见效。

——高效统筹抓执行。紧盯法规的贯彻实施,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制定配套措施,通过“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方式,开展多层级、高频次联合执法,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执法联动机制,推动法规真正执行到位、落到实处。截至目前,督促政府部门联合执法78次,解决实际问题224个,推动法规刚性实施、有效落实,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奋楫笃行守初心,立法扬帆启新航。迈向新征程,铜仁将坚持立法为民宗旨,紧扣“十四五”规划发展需要,以良法善治护航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铜仁篇章积蓄坚实的法治力量。

铜仁设市 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5)

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发展小故事:以法之名守护巍巍梵净山

2018年9月20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批准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这是本次常委会唯一全票通过的地方性法规。

《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全票通过的背后,是铜仁秉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理念,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的坚定决心。

梵净山位于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处,是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其优良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彰显着铜仁独特的生态魅力。

然而,随着梵净山知名度持续提升和全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所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结合发展实际,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确定为全市第二部环境保护方面地方性法规,坚持以梵净山保护立法的先行先试,进一步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发挥地方立法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017年1月,《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立法工作正式启动。此后,《条例》起草组先后20余次深入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调研,实地查看梵净山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召开了120余次座谈会、论证会。与此同时,起草组先后开展了30余次意见征求工作,有效收集到意见建议1000余条,详实掌握了梵净山环境保护存在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调研和起草期间,为提高立法质量,起草组坚持问题为导向,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市外立法专家来梵净山把脉问诊开良方,以“走出去”的方式外出考察学习其他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

以法之名守护巍巍梵净山。《条例》历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通过后,报请省人大常委会获批准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自此有了法律利剑护航。

《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分六章四十四条,以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以及《世界遗产公约》,结合梵净山实际,细化相关规定,设置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地方特色的条款。

该《条例》将原来传统意义上“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扩展到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充分保护了梵净山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证了梵净山世界遗产范围内独特的山地景观、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如今,梵净山如一颗璀璨明珠,屹立于武陵之巅,成为全世界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以高质量地方立法厚植绿色发展屏障。《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的实施,为梵净山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使各类利用活动更加科学合理,也为以地方立法引领推动铜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铜仁设市 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6)

(杨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