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清名桥简笔画(无锡清名桥)

清名桥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丁字交汇处,横跨古运河,与伯港桥相望,向为锡城南区要冲。建于明万历中期,由无锡寄畅园园主秦耀的儿子秦太清、秦太宁所建,故称清宁桥。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曾分别重建、重修。为避道光帝旻宁名讳,改称清名桥。分南北两面上下。桥身为单孔石拱桥,长43.4米,中宽5.5米,桥高7.4米,桥孔跨度为13.1米。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桥面石阶东西不等。东为36级,西为19级,1958年,因拓宽南长街,将该桥西堍改建成马鞍式,经平台分南北堍,各有17级。1986年,清名桥被列为无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锡清名桥简笔画(无锡清名桥)(1)

古运河上有了清名桥,就有了古朴的韵致。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无锡经过清名桥。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常在桥堍演奏二胡曲。1986年3月,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来锡游览清名桥,回国后创作歌曲《清名桥》、《无锡旅情》,扩大了无锡清名桥在日本乃至世界上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长篇纪录片《话说运河》、国家旅游影片《唯中国独有》都摄有清名桥的倩影。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在此拍摄电视剧《清名桥的故事》,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选清名桥作为反映无锡特点的舞台背景。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的记者袁方、郭浩,专程到无锡拍摄“清名桥下古运河”,在2003年元旦前后,作为“历史无锡”的“运河怀古”部分,向国内外播放。清名桥已成为无锡古运河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的景点。

无锡清名桥简笔画(无锡清名桥)(2)

在无锡市城市建设规划中,清名桥地区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大致为北到永乐路,南到南水仙庙,以运河为中心,东西纵深50米到100米不等,总面积约90公顷。规划的目标是“辟新路,改老街,树精品,复古风”。

清名桥连结南上塘和南下塘、伯渎港,桥畔逐渐出现了酒楼茶坊、米店布行,清名桥上则被贩夫走卒“占领”,他们在桥耳朵上(即靠近条石栏板的地方)设摊,兜售市井生活常用的小商品。

无锡清名桥简笔画(无锡清名桥)(3)

清代是无锡米市的发展时期。光绪十四年(1888),无锡成为江浙各县漕粮采购地和漕粮中转站,由此一跃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锡城米市分布于八个地段,号称八段米市。清名桥一“肩”挑两个米市:东边为伯渎港米市,西边为南上塘米市。

光绪年间,清名桥上小贩的摊位也演变成“桥耳朵商店”。这种商店,一间门面宽,二架多屋进深,三面用木板围成,后面临河开窗,屋顶亦为木板,然后再盖瓦片,店堂内的石级用木板铺平,店门口的石级用木板做阶梯,方便顾客进出。在清名桥两侧,桥耳朵商店栉比邻次,仅在桥顶留下一些空隙,可看到运河中来往的舟楫。

据世居南下塘的杨兆麟先生回忆:在清名桥西面、亦即南上塘一面,桥耳朵上有竹器店、小百货店、灯笼店、白铁皮制品店,还有一家瞎子开的命相馆。竹器店出售竹篮、苗篮、竹筛、竹丝扫帚、竹丝畚箕等,其中有些商品是店家自己编织的。小百货店出售文房四宝、学生文具用品,还有丝线、绵线、热水瓶、搪瓷杯子,真是品种繁多,中西杂陈。灯笼店销售照明灯笼、红白喜事灯笼、夜航船悬挂的灯笼,到了春节便出售节日灯笼(如走马灯)、儿童玩具灯笼。白铁皮制品店出售白铁皮漏斗、水壶、铅桶,还有洋(火)油箱改制的铅皮畚箕。(所谓白铁皮,是含碳量小于0.08%的熟皮,再经表面镀而成,因其表面白亮,故称白铁,俗祢铅皮。)

杨兆麟先生还说:清名桥东面,亦即下塘一面,桥耳朵上有香烟店、理发店和小百货店。香烟店出售水烟、旱烟和香烟,后来因吸水烟、旱烟的人逐渐减少,就以出售香烟为主了,店堂里曲尺形的柜台上,燃着一支盘香,供顾客点燃香烟之用。桥耳朵上的理发店虽小,但理发器具一应俱全,还有一台当时不多见的“无线电”(收音机),颇能吸引顾客。桥西最下面的桥耳朵上是蔬菜摊、鲜鱼摊,占平地上的鲜肉墩头、鸡鸭店、官盐店,还有大饼油条摊、茶馆等,组成了一个喧闹的早市。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桥梁也是日本飞机轰炸的目标。无锡的鸭城桥、皋桥和宝界桥相继被炸。日机亦没有放过清名桥,罪恶的炸弹偏了点,炸毁了南上塘正对清名桥的一家浴室及药店,飞溅的弹片把清名桥的石级削去一角,另一弹片穿过桥耳朵商店,打在条石栏板上,留下伤痕。历史的风雨过去了80多年,这些见证民族灾难的弹痕,至今仍然依稀可辨。

无锡沦陷后,日军纵火焚毁了桥耳朵商店,并在清名桥顶上修了个钢筋水泥碉堡,阴森森的射击孔,监视着周围的动静。桥下则设了个检问所(俗祢“卡子”),以收税为名,对过往的船只进行敲诈。

抗战后期,无锡农村的先天道(下层道徒大多是贫苦农民),不断袭击日伪军。先天道的势力波及到城郊。道徒列队肩扛大砍刀,跨越清名桥,走过南下塘……慑于民众的威力,驻守清名桥碉堡中的日军,在先天道到来之前,早己逃至夭夭了。

抗战胜利后,清名桥上的碉堡被炸掉,桥上又出现桥耳朵商店,但数量已大不如前。

解放后,为了拓宽南上塘街道,清名桥北堍的石级改为马鞍式桥堍,桥上的商店被拆除。至此,桥耳朵商店划上了句号。

文章来源:《无锡桥街巷》

图片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