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生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路过贫穷生命

心其实象一个鸡蛋,如果自卑是蛋黄,包裹的那层蛋清有多种可能,其中一种可能就是优越感,貌似互相抵牾,我想我就是这样一种心理。

我不知道童年时期的那点优越感是怎么来的。娘和邻里唠嗑(东北方言,聊家常),总能提到小孩,偶尔听到她们会夸一下我,娘也会顺着称赞几句,但我并没记得自己有多懂事、做过多少让娘称心的事。长大了才明白,很多好听的话其实是唠家常时讲的套话,仅管如此,这些夸赞还是被我记住了,因为邻里和娘并不经常夸赞哥哥、弟弟。

在学校也是这样,每到星期二,老师知道是我和哥哥生的炉子,她透炉子时总会说:“星期二生的炉子最旺!”我便心生欢喜。

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铅笔盒、拿出作业本写作业。我同时想起,不知为什么我从来不同哥哥讨论作业,他写他的,我写我的。是“不求人”的性格促成这样?还是这种习惯强化了“不求人”性格?我说不来。

如此生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路过贫穷生命(1)

那时的书包就这样子,全是斜挎的

我解应用题水平一般,有时为了想一道难题,即使躺到炕上也停不下来,一直想到头痛才迷迷糊糊睡去,早上醒来还是不甘心。这同我长大后学会写诗,为能得到一个更美、更贴切的字,一直想到头痛,一模一样。很多人讲佳句偶得,其实只有写过诗的人才知道,偶得的佳句通常只有一句,更多的时候须要对你的诗句千锤百炼,太过随意的章句便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那时我常想,如果有一本《数学参考书》(这书当时只有老师有)那没制了(制不了,好的意思)!

在我的记忆里,哒和娘从来没问过我们的学习情况,也从来没看过我们作业。哒从早忙到晚,一天见不到个影儿,没时间管。唯一一次教我学习是上一年级的头天晚上,棚上点着十五度昏红的灯泡,我坐在炕桌旁,哒教我扒拉着手指头背数,每数到四十以上我就有点蒙,唉,感觉自己真笨到家了。

哒是小学毕业,村子不大没有学校,上学要到隔壁大村子,翻一座大山,每走一次须要两三个小时,到学校太阳都很高了。那时没有书包,用一块布包着书本,夹在胳肢窝下。他们村那一届才三个学生,大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哒是全村为数不多有文化的人,村里把卖店交给他当然同这有关。

娘斗大字不识一升,名字都不会写,更别说检查作业了。那时的我们,从来没有一次漏写或者不写作业,暑假、寒假作业,我永远都是用不了十天就把作业“突突”完了,好象不写完心里总掂计着是个事儿!

这些并不值得拿来说事儿,因为大家都差不多,但小学时代从写作文开始,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作文经常被老师夸,我永远是全班作文水平最好的那个。

大概正是这一切,建构了我人格当中自强与自尊的那部分,强化了我心理上的优越感,这同内心的自卑结合到一处,我发现,我心理其实是个五味杂陈的杂货铺。

已经记不清是从词典汲取大量词汇而使作文进步,还是因为对作文感兴趣而频繁造访词典?我确定了目标——先对成语下手。学过的、知道的都跳过,一两千页的《现代汉语词典》,一页一页翻,一条一条记到自制的牛皮纸本子上。那时并不知道有《汉语成语小词典》这样的书,后来在s同学家看到,翻了一下,上面的成语大多数都知道,正是得益于当初对成语的积累。

翻词典时发现凡姓氏用字,字义最后一条会标一“姓”字,于是很想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姓氏,便去一页一页找,记下来,傻不拉叽的(东北方言,形容人不聪明),并不知道古代就有《百字姓》这样的书。

如此生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路过贫穷生命(2)

宋版《百家姓》

不久前翻《小学生语文知识大全》,让我想起童年同《现代汉语词典》的邂逅,《知识大全》分类的有关“笑”的词语、带“然”字的词语、三字叠词等,我那时都整理过。

比如有关“笑”的词语,莞尔、嫣然一笑,小学并不会学到,我就是通过《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到的,但《知识大全》比我整理的多。

带“然”字的词语《知识大全》就没我整理的多了,比如骤然、豁然、黯然、欣然…这些常见、常用的词,《知识大全》并没收录。如果说这本书是针对小学生的量身定做,也不尽然,比如前度刘郎,连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掌故?不愤不启、不教而诛、乌鸟私情、蒸沙成饭…大脑里一片空白,也是没了解过。

在那时的我看来,《现代汉语词典》是一座知识宝库,深度影响了我,开启了积累知识之路。四年级以后因为爱上写古体诗,古体诗习惯用典,所以到处搜罗典故,把小故事用简短的语言记录下来。

我又发现数字后面蕴藏着大量知识,比如“三令五申”:据宋曾公亮《武经总要》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死生之地;二令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

如此生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路过贫穷生命(3)

《武经总要》书影

又如少林十三棍僧:1金悟执,2张天保,3徐且行,4梓云飞,5桓法嗣,6王仁义,7佟锐,8龙泉,9佛灭,10道广,11智守,12僧丰,13僧满。

我大量汇总这些知识集束,称它们是打了包的知识。我慢慢长大了,有一天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编撰体例同我基本一样的书,书名忘了,买下来,这项行动就到此为止了。后来粗略计算了一下,光这种数字知识的资料就记录了30余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