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

战争与和平都是古代文明交流与演进的方式,只不过前者是一种非常激烈的形式,而后者相对比较温和,当然,不同的交流对象决定了交流的方式,当年我国正值盛唐时期的时候,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就曾派遣一些人来我国学习。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1)

对于当时的日本社会来说,正处于奴隶制社会的他们和鼎盛封建王朝的中国根本就是没办法比较的,所以是以一种非常低的姿态前来学习的,但是这只不过是以少部分状态,古时候的中国,通过战争的交流还是占据主流形式的,所谓的交流也是通过彼此之间的征战实现的。

中国长达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正是在这不断发生战争的情况之下实现不断进步的,无论你将这个社会定位在那个阶段,只要是还处于古代的范畴,战争绝对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人类部落,可以通过战争的进步来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

最早的原始社会,部落之间彼此存在冲突,战争的形式可能就是最简单的血腥厮杀,最原始的部落冲突只是为了争夺栖息地或者是剩余财产,这种战争的规模可大可小,此后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更不用说了,战争基本就是改朝换代的主流形式。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2)

从战国社会末期的兼并战争到封建社会全程统一战争,即使在完成统一之后依然存在在边疆地区局部爆发的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战争,次数是越来越多,用于作战的物品也是更加丰富,其中对于单兵来说,最典型的就是铠甲。

古代人打仗,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常遇春就是因此而死!

古人战争的规模与形式

其实对于古代战争来说,归根结底就是人海战术,双方会组成一种多达数万人的大对垒,最后在冷兵器的加持之下进行大规模的厮杀,除了武器之外,战马,铠甲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其中还有当时唯一用作远程武器的弓箭。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3)

没有现代化武器加持的当时,最初的作战就是比拼哪方的人多,一场战争过后,哪方在场的人数比较多,自然就获得战争的胜利,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会进行一些战术和排兵布阵,以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伤亡,随后在人与人的对峙之中,出现了计谋。

其中与三国时期最为典型,某少谋士在战场之上的绝妙计策起到的作用甚至要超过一些能征善战的将军,比如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总是能在战场上展现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以少胜多的例子,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都是在原本的军队实力和人数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采用了谋士的计策,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然,中国古代的战争并不是经常在中原地区进行,毕竟每一次的改朝换代之后都会迎来长久的和平繁荣局面,其实涉及到战争最多的,还应该是边境冲突。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4)

我们知道,从封建社会开始,偏远地区就经常被称为“蛮夷之地”这些常年居住在边疆的游牧民族经常会对我国的边疆地区进行骚扰,所以历朝历代都对这些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驻守政策,尽管这样,彼此之间还是冲突不断,还有一定的伤亡。

论铠甲的重要性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古人来说,在那个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加持的时候,要想获得战争的胜利,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装备上下手,比如当年李肃在劝说董卓的时候就曾说过,将军所好者,一为兵器,二为铠甲,三为战马。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5)

这三个东西都是在战争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三件物品,武器,乃至主动进攻的时候使用,铠甲,乃是用作防御使用,而后的战马,即是为了节省时间使用,要说三者之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铠甲,因为它制造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保证将士的安全。

所以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古代那些驰骋沙场的将军都是披坚执锐,手中武器锋利,身穿坚固的铠甲,那么,这盔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从一个典型的例子之中我们就可以体会。

三国时期,刘备算得上是当时的枭雄,只不过在创业初期的时候非常艰苦,经常依附于他人不说,还要动不动面对敌军的追杀,当时兵败徐州的时候,刘备就被曹操偷袭了营寨,当时是夜晚,所以大军走散了,老婆孩子全都找不到了。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6)

当时还是赵云找到了阿斗之所在,为了让将军有马骑,刘备的夫人跳井身亡,赵云此时要带着阿斗杀出重围,于是解开自己的铠甲,将阿斗放在了掩心镜的位置,这是铠甲最尖锐的地方,不说挡得住刀劈斧凿,起码能够挡住暗箭伤人。

也就是这样,赵云才将阿斗平安带回了刘备身边,此时就有人问了,这铠甲看起来实在是太过笨重,那么天气炎热的时候,为什么也不见将其脱掉呢?

卸掉铠甲的鲜明例子

这第一点其实就是古代的甲胄,制作工艺非常的严谨,包括身上穿的龙鳞一样的铠甲和金属的头盔,在之所以在制造上面完全采用金属,主要就是为了起到保护作用,所以显得非常的笨重,当然穿脱都是非常的不容易。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7)

所以一旦战士要奔赴战场,都会全副武装之后再出发,因为这种铠甲无论穿脱都是比较麻烦的,这种工序要是要留到战场上再进行很有可能会延误战机,并且一旦穿上,除非是晚上睡觉或是战争结束,否则是不会脱掉铠甲的,甚至有时候战况严峻,睡觉也得穿着。

即使再热的情况也是不允许脱掉铠甲的,因为这种操作很有可能会害人害己,历史上曾经有过这种例子,那就是三国时期的定军山之战,当时曹操和刘备对峙,曹操派夏侯渊占领了定军山,此时的刘备要领兵来夺。

当时刘备这一方面派出的是老将黄忠,虽说是五虎上将,但是夏侯渊胜在年轻,所以不怎么瞧得起黄忠,两军进行了长时间的对峙,在参军法正的指导之下,黄忠占领了西山制高点,并且故意坚守不出。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8)

当时的夏侯渊在山下已经热得不可开交了,几次辱骂黄忠都是充耳不闻,反正在山上是既凉快还有水喝,所以黄忠在法正的参谋之下按兵不动,等待敌军的变故,结果随着长时间的暴晒,夏侯渊实在是扛不住了,竟然脱下铠甲下了战马,开始乘凉。

结果令他没想到的是此时黄忠突然出击,面对突然冲下山来的蜀军,夏侯渊不但来不及上马,脱掉的保命铠甲也是一时半会穿不上,最被黄忠一刀劈死,也算是用自己的生命强调了铠甲的重要性。

后续的改进与另外的原因

其实穿上铠甲不能脱,也有另外一层原因所在,那就是容易引发疾病,其实在后续的朝代之中,就早已经发现了夏季时令之下铠甲过热给将士带来的影响,所以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首先是在铠甲的穿脱工序上做了简化,缩短了穿脱的时间。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9)

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在战场之上的效率,当然这只是其一,其实后续还存在一些列的问题导致将士们依旧不能随意地脱掉铠甲,即使再热的天气也不行,因为这种操作会引发病症,严重的很有可能致命。

这种情况一度导致作战完毕之后也不能卸掉铠甲。

因为曾在古代盛行一种疾病叫做“卸甲风”,主要意思是当时士兵在身着铠甲在进行过系列战斗之后,身体会因为过量的运动而大量的出汗,也就是说会保持肌肉的一个高度兴奋状态,所以此时如果直接去掉铠甲乘凉,身体就会因为不适应温度而着凉。

就像我们在剧烈运动之后用冷水洗澡一样,可能会直接引发感冒,而在古代的时候,这种忽冷忽热就会直接引发中风,当然这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中国有很多得胜归来的大将都是吃了这个大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常遇春。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10)

常遇春早在朱元璋开始反抗元朝的时候就已经跟在他身边了,此后更是随着朱元璋征战四方,带兵打仗可以说是非常在行,跟随初期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明朝建立,常遇春也是手握兵权的开国将军,他的征战之路也没有就此停止。

朱元璋登基之后,边疆地区自然有一部分不服从管教的人在制造叛乱,朱元璋自然是派自己最信任的常遇春前去作战,但是却发生了意外状况,常遇春在讨伐途中突然中风暴毙,而后士兵只能是将其尸体抬回来,后续经过诊断和对经历的概述。

最终还是得出结论,常遇春应该就是在对阵的时候放松了警惕,作战途中卸下铠甲引发了疾病,并且起初的时候并没有重视,所以最终不治而亡。

古代打仗为啥戴面具(再热都不能立即脱掉盔甲)(11)

总结

所以说战场之上,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铠甲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不允许脱掉铠甲,有可能是外部因素,也有可能是容易引发一些内部疾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