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师的教育理念的感悟(致老师教育本质上是这样一门艺术)

泸定地震来临时,四川雅安荥经县一幼儿园老师正在吃饭,他们瞬间扔下碗筷逆行上楼,将正在午休的学生抱出宿舍——短视频记录的这一幕,这几天刷屏网络,感动无数网友有人说,这些幼儿教师们就是“最美逆行者”,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对老师的教育理念的感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对老师的教育理念的感悟(致老师教育本质上是这样一门艺术)

对老师的教育理念的感悟

泸定地震来临时,四川雅安荥经县一幼儿园老师正在吃饭,他们瞬间扔下碗筷逆行上楼,将正在午休的学生抱出宿舍——短视频记录的这一幕,这几天刷屏网络,感动无数网友。有人说,这些幼儿教师们就是“最美逆行者”。

对老师们来说,心中始终装着孩子,发自本能地保护孩子,这是一种最真实、最朴素的反应。正是这种本能反应,生动而深情地诠释了教育的本质、教师的责任——“仁而爱人”。

教育,说到底就是一门“仁而爱人”的艺术。如果说,“仁而爱人”是反映了教育最本质特征和要求的话,那么,一旦抽离了“仁而爱人”这一要素,任何教育都不会有效果,都会无济于事。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只有带着满腔的热情,用教师火热的心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让学生充沛地感受到如沐春风、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并由此点燃起思想、感情的熊熊火光;只有带着满满的“一桶水”,用教师的教育机智去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才能叩击出学生的快乐之心、智慧之光,并由此激发起思维、创造的汩汩源泉。

中宣部、教育部近日公布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从这些师者身上,我们也能一次次感受到“仁而爱人”的心灵轮廓。做“仁而爱人”的教师,就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既要充满慈爱、满怀爱意 ,更要具备人格魅力。“正人先正己”,教师要教育学生,自己首先必须教育好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也。

人格魅力,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体现在具体的一人一事上、细枝末节上。比如对自己必须坚持做到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比如对学生必须坚持做到有教无类、无微不至;对教学必须坚持做到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些归纳起来,就是“仁而爱人”,是给予学生的真诚大爱。舆论近来热议的教师节前是否要给老师送礼、老师是否会收礼之类的问题,关乎社会风气,归根到底也能看出为师者是否守得住“小节”、展现得了“大爱”,是否具有真正的人格魅力。

但凡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以至成为一生学习推崇的人格典范。想起《爱的教育》翻译者、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绍兴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校任教。担任国文教师的他既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爱他们的生活,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之为“妈妈的教育”。只要听说哪位同学病了,他就会亲自将煮好的汤药喂给他吃,让人倍感温馨。每逢周日,他起得格外的早,并守候在学校大门口,碰到外出的学生便要叮嘱:“早些回来,勿可吃酒!”等学生应诺了,他还会再垫上一句“铜钿少用些”。这一言一行里的细节,无不彰显难能可贵的育人情怀和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早就为人熟知的比喻。立德树人,要靠师者“仁而爱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这些归根到底凝结于一个“仁”字、一个“爱”字。这两个字,可以直击灵魂,可以对一个孩子产生终身的影响。而它们的具体表现,或许就在一个个细节里,一个个类似“最美逆行者”们身上展现出的“本能”里。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赵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