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类节目(广电时评点赞国学小名士)

“《国学小名士》用电视化语言演绎国学竞技,创新多重赛制,向观众展现国学之浩瀚,少年之风骨……”

8月25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的《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微信“广电时评”以《国学节目的青春化表达,从说起》为题,大篇幅点赞山东卫视首播的《国学小名士》,这是国内首档名校国学少年竞技节目。

全文如下:

国学节目的青春化表达,从《国学小名士》说起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数档文化类节目的风靡,文化节目成为当下电视节目创作的一个“新风口”。随着各家卫视节目筹备完毕,三季度也被打上了“文化季”的标签。

国学经典诵读类节目(广电时评点赞国学小名士)(1)

历经半年筹备,山东卫视推出《国学小名士》,节目由山东广电龙视传媒与《朗读者》核心导演团队紫葩传媒联合制作,于8月17日首播。聚焦于大国学的概念,将镜头回归少年,这档青少年国学益智节目就如何践行国学内容的青春化表达,如何在文化节目浪潮中有所突破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8月24日晚,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第二期播出,国学少年们继续在舞台上展现他们深厚的国学积淀与“名士”风采。在CSM52城与CSM35城数据中,该节目收视均位列同时段第四。

“少年强则国强”,回归青少年教育

电视节目《国学小名士》的前身是一档在山东省内举办了四年的线下竞赛活动——“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自2014年举办起,国学走进校园,全省数百万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国学小名士》便是基于此地面活动的电视化升级。

据节目主创介绍,立意之初,《国学小名士》便定位精准——青少年国学竞技,通过108位少年选手的国学比拼,找到国学对当下教育的现实意义,从而让更多的人爱上国学、回归传统文化。如何找齐这108位有着丰富国学储备的少年选手对节目组而言也是一个重任。通过地面海选、网络报名、赛事互动等多种方法定向寻人,节目组最终从十数万报名者中确定了108位正式选手,并从中遴选出七位首发“七星”选手。

国学经典诵读类节目(广电时评点赞国学小名士)(2)

选手本身是节目最大的亮点。

来自校园的国学少年,身上没有过多的社会标签,便能让国学竞技本身显得更为纯粹。在第一期节目中成功挑战七星宝座的叶飞,从2岁开始背诵诗词,年仅13岁已经拥有2000首的诗词储备量,却在舞台上感慨自己背诗的进度不够快,好古敏求的他时刻渴望自我超越。

每一位选手在展示深厚国学功底的同时,还表现出在国学熏陶下培育出的人格魅力,激烈对战中仍保持风度,不论胜败都与对手惺惺相惜,好学、乐观、友善、积极,颇具“名士”风骨。答题结束,选手们总会结合题目多讲几句,或聊聊自身的感悟,或与评委老师们交流一番,在知识与观点的碰撞间,胜负已是次要。

在朝气蓬勃的面容下,选手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立思考,对未来明确规划。例如,首发“七星”之一的龚裕阳,目前已被清华大学法学系录取,在开场前便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做一名不徇私枉法的法官,更用一副对联“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解释了他被法家思想所吸引的缘由,引得在座评委、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的称赞,“中国法治精神要发扬下去就要靠这样有朝气、有理想的年轻人”。

国学经典诵读类节目(广电时评点赞国学小名士)(3)

在国学中寻找新发力点

在文化节目的爆发年,《国学小名士》强调差异化竞争,创新节目模式,设置多重赛制;在大国学的范畴内丰富题库,用国学问题引发现实思考;在舞美视效上融合科技感与文化感,以期表达“国学灿若星海,名士还看今朝”的意蕴。

百里挑一对战七星成员是节目赛制的核心,即由现场百人团同时竞答,连续答对且用时最少者胜出,继而一对一挑战首发“七星”。“七星”成员时刻面临着被替换的可能,比赛的紧张感带动了节目的节奏,也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在一对一的环节,节目组也设置了五套、十余种游戏结构,简单清晰又富于变化。

《国学小名士》尝试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找到创新的着力点。从108位选手、北斗七星选手的设置,到以星空为主题的舞美视效,以及各个比赛环节的构思,如“斗转星移”“层楼摘星”“九攻九距”“分进合击”等都着意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成为了节目原创的亮点。

丰富且多样的考题也是《国学小名士》在差异化竞争中的重要一环。节目组强调在大国学的范畴内考察选手的整体国学功底。在文学等细分体裁被集体消费的市场下,节目组将考题突破文学,涵盖民俗、建筑、服饰、戏曲乃至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范围。同时节目组力求考题生动化,寻找与现实能够产生关联的内容,引导选手“古为今用,以古鉴今”。

国学经典诵读类节目(广电时评点赞国学小名士)(4)

讲好少年故事,传承国学基因

名士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化现象,最先出自先秦时代,从先秦到当代,从齐鲁大地到神州大地,《国学小名士》以国学为桥梁,将“名士”拉下神坛,拉回现实,赋予了“名士”现代化的意义,并让观众对于当代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考量。节目组在筹备初期就确立了受众对象,以青少年切入,带动整个家庭。

“我希望能通过节目讲好中国少年们的故事,带动更多的青少年们来喜欢和传承国学,”节目出品人、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吕芃期望,“让孩子们了解何为真正的‘名士’,去争当社会需要的‘名士’。”现场评委、作家马伯庸认为对现在的孩子而言,能够做到知书达理,明智识度,足以堪称为当日之“名士”。

传承国学并非是空泛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节目中,这些国学少年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国学浸染的印迹。“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唤醒孩子的母语感知能力。”郦波认为,“这体现在孩子的文化储备量与文化感知力上,从而影响青年一代的思维方式,这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发展”。

《国学小名士》通过青少年间的国学竞技让观众看到当代少年亦有“名士”风骨,看到国学的熏陶有助于人格的培育,这也是山东卫视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具体而有力的实践。在“悠久文明,青春中国”的定位之下,山东卫视让国学回归生活,展现国学鲜活的生命力,解读国学当下的时代价值,在打造青春化品牌节目的转型路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