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1)

【内容提要】

10月17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发该报记者张烁采写的通讯《山东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砥砺办学初心 培育时代新人》。文章引用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的话说,“山东大学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回信重要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砥砺办学初心,增强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志气,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的底气,努力建设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

同日,光明日报头版和二版刊发该报记者赵秋丽、冯帆采写的通讯《铸牢山大基因 助推强校兴国——写在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文章说——

巍巍山大,气有浩然。从1901年到2021年,山东大学历经百廿风雨,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实现跨越式发展。120年之间,山东大学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形成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一脉相承,熔铸了山东大学和全体山大人的气质和风采。

“‘家国情怀’是鲜明立场、‘担当精神’是根本要求、‘崇实品格’是突出优势、‘创新素养’是不竭动力,它们一起构成了山东大学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说。

【图文呈现】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2)

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回信。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3)

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学员合影。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4)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校规石。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5)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左)、校长樊丽明(右)为校庆倒计时揭牌。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6)

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山大人。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7)

服务山东战略,山大学子在经略海洋中贡献青春力量。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8)

山大齐鲁医院与华西医院在武汉携手抗疫。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9)

山大师生在扶贫支教一线。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10)

山大岩土工程中心党支部与齐鲁交通学院川藏铁路工程临时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11)

华岗雕像前,《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正在与青年学生交流。

山东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砥砺办学初心 培育时代新人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5月9日,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让全校师生倍感振奋。

“山东大学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回信重要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砥砺办学初心,增强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志气,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的底气,努力建设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说。

人文情怀

文史见长,历久弥新

金秋时节,走进山大校园,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步入中心校区“世纪林”,老校长华岗和成仿吾的雕像含笑站立,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和学生臧克家的雕像相视而坐。不远处,历史系“八大教授”仿佛仍在探讨学问,冯沅君、陆侃如伉俪的雕像凝视着一代代学子成长……

“我通过亲身演绎老一辈山大人的事迹,不仅细致学习了山大的红色历史,也对山大的精神气质有了更深刻理解。”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刘俊媛感慨良多。前不久,她和同学们一起演绎成仿吾、闻一多、罗荣桓等前辈先贤,讲述他们勇于担当、矢志报国的感人故事,系列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热播。

120年来,一大批名师大家汇聚山大,接续传承“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办学之风,让文史见长。

1951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家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在山大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文史哲》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赢得一定声誉。

“的回信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再接再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把刊物办得更好。”《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说。

走进新时代,山大“为国育贤”的初心从未改变。近年来,学校接连主办、承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高规格会议,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2020年11月,山东大学担任全国新文科建设组长单位,举办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构建了“新理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四位一体的新文科建设模式,开启人文社科发展新篇章。

如今,“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的研究优势在山大全面确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是对中华古文献进行调查编目、复制回归以及整理研究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目前,山大已完成28个境外藏馆的存藏汉籍编目工作,另有26个境外藏馆的编目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复制回归510种汉籍;历时36年的《杜甫全集校注》集杜诗研究之大成,将我国唐诗研究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河南灵井鸟雕像化石”分别入选全国和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爱国爱民

国家有召,义不容辞

1930年,一个身材瘦小的中国人在欧洲留学时写道:“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这个人就是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童第周。

爱国主义始终是山大鲜明的底色,注入了一代又一代山大人的血脉。“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许下“我愿以身许国”的铿锵誓言;束星北74岁高龄时仍“但愿中华民族振,敢辞羸病卧黄昏”;海外归来的“近代病理学先驱”侯宝璋,下决心“将余生贡献给祖国”……

新时代的山大师生,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科”之大者,为国为民。山大行星科学团队分析了8个火星年多达6000张彩色影像,识别出4661个尘暴对象,有力保障了“天问一号”的成功着陆;山大岩土中心团队先后为成兰铁路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等200余条隧道建设保驾护航,攻克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灾害预警与治理关键技术……

“国家有召必应,义不容辞!”“我的孩子大了,父母健康,没有后顾之忧!我报名!”“我主动请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山东大学附属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毅然逆行。

从淮水之北的河南确山,到大山深处的山西灵丘、石楼,再到天山脚下的新疆伊宁……年轻的山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用一堂堂课、一次次家访,书写着“扶贫先扶智”的生动故事。“从大山到山大”,他们还为农村孩子搭建起看看外面世界的桥梁,带领孩子们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去海边触摸大自然、去科技馆增长科学知识。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必修课。面向国家所需,山大以培养基础科学拔尖人才为己任,建设文理医工拔尖人才培养的摇篮,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方案、新途径。

如今,山大坚持融合发展战略,扎根齐鲁大地,深化科教融合、医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凝聚山大师生系、山大校友系、齐鲁医学系、山大基教系力量,打造出一系列“山大系”服务品牌。

近年来,学校还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紧密结合,牵头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联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180项,各类国家级竞赛一等奖102项,并入选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红色血脉

百年信仰,青年传承

“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7月8日,郭新立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坚守“为国育贤”办学初心、践行“强校兴国”的时代使命相结合,给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

理论宣讲、党日活动、艺术展演……今年以来,山东大学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探索形成了“一位班子成员领学,认领一个问题,聚焦一个专题,制定一个方案,破解一个难题”的学习模式,切实将悟思想与坚守初心使命、履行核心职责、加强政治引领贯通融合,不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如何营造师生共创、人人参与的党史学习教育大课堂?山大创新学习方法,将学习贯彻落实回信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针对机关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教职医务员工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学习方案,师生们同研同讲同行,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

“百年信仰,青年传承”红色家书接力诵读活动中,一封封共产党人的家书穿越岁月,让诵者感动、令听者动容;“山东大学老一辈革命家”“山大红色印记”专栏里,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前辈先贤的感人事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百天百队百场”党史宣讲、党史讲坛“辅导员讲党史优秀短视频”征集等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教室、进班级、进社团、进社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使命担当。

带领学生瞻仰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参观纪念济南战役胜利的解放阁,寻访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把党的百年征程生动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切实增进学生对党史的理解,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路园说。引人注目的是,山大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将“四史”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在全国首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健全马克思主义一流学科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山大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延伸到产教融合第一线,引导师生将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术成果运用到实践中。“的殷殷嘱托为我们青年学子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经过党史学习教育,外国语学院学生马文啸感触很深。

“山东大学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举措和具体行动,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队伍建设、服务山东、一体发展、文化引领等方面突破了思维范式、破解了关键瓶颈、取得了重要突破,全校上下焕发出矢志一流、干事创业的生动气象。”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樊丽明说。(2021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记者 张烁)

铸牢山大基因 助推强校兴国

——写在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

巍巍山大,气有浩然。从1901年到2021年,山东大学历经百廿风雨,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实现跨越式发展。

120年之间,山东大学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形成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一脉相承,熔铸了山东大学和全体山大人的气质和风采。“‘家国情怀’是鲜明立场、‘担当精神’是根本要求、‘崇实品格’是突出优势、‘创新素养’是不竭动力,它们一起构成了山东大学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说。

永葆赤诚之心 永怀报国之念

在山东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文件包中,有一本古香古色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章程。“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章程中蕴含的崇高责任和彰显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代山大人坚守初心、至诚报国,涌现出一大批国家栋梁和社会中坚。

民族危难之际,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在预科学习时就积极投身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救亡运动;抗日名将张自忠、戴安澜舍生忘死、为国捐躯;新中国建设时期,曾在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的“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立下“我愿以身许国”的铿锵誓言,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工作……

198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张运本科毕业后公派赴挪威留学,并成为挪威奥斯陆大学第一位中国医学博士。在挪威留学期间,张运发现了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计算二尖瓣血流量的新方法,并陆续建立了如何利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脏瓣膜的血流量、返流量、压力阶差和瓣口面积的系列新方法。

毕业后,张运毫不犹豫地于1986年回国任教。如今,已年近古稀的张运依旧忙碌在第一线,做手术、带学生、搞科研,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代又一代的山大人,在奉献“小我”中实现“大我”,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绽放自我。

面向国家需要 主动担当作为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二医院的300余名援鄂医疗队员挺身而出,驰援湖北。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的职责和使命,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当时59岁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承恩,在抗疫一线冲锋在前、忘我工作,在50多天的援鄂抗疫中,他和队友们接管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一共收治90余名重症患者,带领医疗队圆满完成抗疫任务。

在山大,国家的需要就是科学家的使命。面向国家需要,聚焦国家战略,这是山东大学在科研攻关方面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近年来,山东大学聚焦制约国家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强化集成攻关和长周期持续攻关,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大尺寸高品质碳化硅等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制备难题,在新一代大功率器件领域取得国际领先;DKDP晶体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垄断;绿/黄光激光器件获得国际最高自倍频绿光输出,突破半个世纪的实用瓶颈。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陈代荣教授团队从2002年起便开始对氧化铝陶瓷纤维进行技术攻关,历经17年时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氧化铝陶瓷连续纤维的生产线,实现了成果转化。“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就应该沉下心来解决重大问题,特别是要以解决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的问题为己任。”陈代荣说。

孜孜以求钻研 弘扬中国精神

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形成崇实的品格符号,这正是得益于一代代山大人耐得住寂寞,敢于坐“冷板凳”。

经过多年发展,山东大学古文、古史、古哲、古籍形成比较优势。“《十三经注疏》汇校与研究”“百年易学菁华集成”等重大项目产出的标志性成果引起重大反响,《杜甫全集校注》《中国经学学术编年》《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尚书注疏汇校》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先秦说体文本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21年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如今,山东大学担任全国新文科建设组长单位,成功举办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牵头制定新文科建设指南,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新文科”法学教育创新联盟。首推新文科建设方案,设立“PPE新文科基地班”,构建“新理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四位一体的新文科建设模式。

山东大学牵头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系统性开展海量典籍资料的整理研究,已与420余个汉籍存藏机构开展合作,共出版包括“子海”在内的重要成果1425种,复制回归珍稀汉籍873种。

创新造就不凡 接续奋斗新程

创新思维是一百多年来山大师生敢于挑战难题、创造不凡的不竭动力。

20世纪80年代,攻克随机控制论长期未能解决的课题是全球数学界面对的共同难题,当大多数学者屡屡碰壁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彭实戈另辟蹊径,蹚出一条新路,创立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这一学术成果也被业界誉为“近10年来随机控制理论的两个最重要贡献之一”。

2020年9月,第五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彭实戈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这已经是山大人第四次闪耀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以来,山东大学两位校友薛其坤院士和马大为院士,以及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王小云院士先后获奖。

求新谋变,善学敏行,是山东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以贯之的要求和期许。山东大学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建设“一街一园一平台”,建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等20个创新教育平台,构建“课程与项目开发、训练、创客与创业孵化、导师 、保障和支撑”五大支撑体系。2010年起,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立创新创业模块,所有本科生均需从中选修两个学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广受益。山东大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受益学生超过41万人。

“立足新发展阶段,山大基因将一如既往地指引着山东大学和山大学子砥砺奋斗、勇挑重担、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说。(2021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知道多一点】

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央媒聚焦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12)

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在济举行

百廿芳华,沧桑砥砺;山魂海韵,薪火相传。10月15日上午,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建国,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出席大会。校庆筹备期间,党和国家原领导人吴官正、刘延东、陈至立、郝建秀等同志以各种方式祝贺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省委书记李干杰讲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乃翔出席。

李干杰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山东大学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关爱山东大学、支持山东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说,1901年,山东大学在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时代呼唤中诞生。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宗旨,形成了大批优势学科,创造出丰硕科研成果,涌现出众多杰出校友,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今年5月,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大学的亲切关怀,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成高水平科教强省、人才强省。要聚焦立德树人,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优势特色,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聚焦科技前沿,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聚焦人才兴鲁,着力增强人才支撑能力;聚焦服务全局,着力强化教育使命担当。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山东大学,努力为学校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优服务、营造更佳环境。希望和期待山东大学多育高端人才、多出创新成果、多献良言实策,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挑大梁、担重任、建新功。希望和期待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造就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和期待同学们志存高远、不负韶华、奋发图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希望和期待广大校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邀请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优秀团队踊跃到山东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共赢未来。衷心祝愿山东大学实现争创一流新跨越,谱写强校兴国新华章。

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致辞时说,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坚持“为国育贤”办学初心,涌现出大批学术名家、兴业英才;始终坚持“崇实求新”优良校风,不断彰显山大人朴实、扎实、务实和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始终坚持“扎根祖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山东大学要以建校120周年为新起点,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力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教育部将一如既往支持山东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祝愿山东大学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在致辞时说,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围绕“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这一初心使命,以“强校兴国”的责任担当,图强而生、为国育贤,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创业史、发展史、奋斗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山大基因”。这种独特的山大基因,饱含着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饱含着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饱含着坚毅厚重的崇实品格,饱含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素养,是支撑我们战胜风险挑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是“山大风格”的文化内核。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牢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初心、引领创新,扎根中国、厚植齐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山大风格”的发展道路,努力提升对卓越人才的培养力、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对优秀文化的引领力、对全球教育的影响力,奋力建设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

《文史哲》杂志主编、编辑部主任王学典发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致辞,4名山大青年学生献词,海内外高校和知名学者代表通过视频致贺。

会上还举行了教育部、山东省继续重点共建山东大学启动仪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显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兆前;省和济南市、青岛市领导王书坚、孙立成、白玉刚、齐涛、王心富、于国安、唐洲雁、韩金峰、程林、孙述涛、赵豪志;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出席大会。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主持。友好高校、战略合作单位嘉宾,海内外校友、捐赠嘉宾、社会各界人士,山东大学领导及老领导、师生医务员工代表等3000余人参加大会。(据2021年10月16日大众日报)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章安 整理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