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我们在路上②摸清高原脾性)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我们在路上②摸清高原脾性)(1)

川观新闻记者 李秋怡 张红霞 肖莹佩 摄影 吴聃 制图 甘翠

9月28日,新疆乌鲁木齐以明媚秋阳迎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杨斌一行。午饭后,他们匆匆赶往阿勒泰市,去那里考察大果沙棘,想把这个优质品种引入到四川海拔最高的石渠县栽种。

“大果沙棘是难得一见的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为一身的珍贵树种,极为适合石渠。”杨斌兴奋不已,连连给记者发来多张大果沙棘的图片。

四川石渠——新疆阿勒泰,相距3300多公里,在杨斌的心里,如此近地连在了一起。作为与石渠县展开产学研合作的农业科技部门,在成都市金牛区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强力引进、支持下,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多个团队长期往返于成都石渠两地,不断地摸清“高原的脾性”,在与生态相协调的前提下,要把有“石渠特色”的农业一步步地找出来、做起来、强起来,更重要的是,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带动农民富起来。

选择“石渠特色”

把握高原生态对农业的特殊要求

“成都农林科学院的专家来了以后,对我们发展高原农业的启发和帮助很大。”9月10日,观光车在金沙河畔壮观的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内行走,石渠太阳部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何剑平边介绍边由衷地说。

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我们在路上②摸清高原脾性)(2)

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平均海拔4250米的石渠县,处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四川省“最高”的县,有两个别称叫“太阳部落”“云端之城”,也勾勒出其高寒、缺氧、欠发达的面貌。

自2001年开始对口帮扶石渠县教育起,金牛区已连续20年对口支援石渠发展,相继帮助建成“金牛大道”、太阳部落广场、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了一大批对口支援成果。“硬件改善了,要有留得下来、发展得了的产业。”金牛区、石渠县在多年的合作中达成高度共识。

2019年9月,金牛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引入石渠,与石渠太阳部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对其经营的由荒原改造而成、占地1.8万余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适高原化”研究和指导。

当时,这个于一年前建成的示范园犹如一个“空降”园区——照搬内地模式、山东模式进行生产种植,没有结合当地高原气候、半农半牧区域特点,蔬果种植遭遇“滑铁卢”——产量低、品种差、病虫害频发。

专家团队频访石渠,“适高原化”改造在此后三年间不断深化。一方面发挥高原日光充足的优势,在园区推行高原育苗和栽培、肥水一体化、精准均衡施肥等系列高原栽培技术,实现高原蔬菜优质化、标准化发展。另一方面,利用高原冷凉气候,发掘高原露地优势产业,比如高原蒜苗在7月至10月期间上市,与成都平原形成错季上市,效益更高。同时,发展蔬菜加工业,如萝卜、芫根、甘蓝等等,加工后不仅消化了储运难题,也使高原产品更为丰富。

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我们在路上②摸清高原脾性)(3)

如今,原本一年只有土豆、萝卜和白菜三样菜吃的石渠群众,不仅四季都可吃上新鲜蔬菜,“石渠特色”蔬菜还销售到了相邻的青海、西藏部分地区,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原蔬菜产地。

结合康北高原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专家们充分论证后提出:石渠有望种出全国乃至全球最优质的高原苹果和葡萄。目前,正处于搜集、引种和实验阶段。

在杨斌心中,康北高原堪称“中华水塔”,“长江在这里转一圈,水量增加了63%,黄河水量增加了60%,应该加大对‘母亲河’上游的保护力度。”此番新疆行,杨斌之所以想引进大果沙棘,即在于其极佳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特性,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突出。作为科研项目,杨斌团队也想籍此探索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的新理论、新方法。

培育“石渠特色”

开展科研,让独有的白菌走出高原

到了石渠,不喝一碗汤白味鲜的白菌汤,犹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是一种遗憾。石渠白菌,生长于海拔4080米至4200米之间,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是石渠农产品的一张名片。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曾先富有一个梦想:经过10年努力,成功驯化石渠白菌,让它象人工驯化羊肚菌一样,从野生菌类走进人工栽培大棚,既丰富人们的餐桌,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我们在路上②摸清高原脾性)(4)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在看白菌情况

“人工驯化羊肚菌用了22年,白菌也完全可以创造这个奇迹,但是难度也很大。”从2019年起,曾先富每年数次到石渠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栽培,苦苦探寻石渠白菌的生长奥妙。

7月14日至18日,曾先富团队到石渠进行今年首次白菌采样和仿生态播种试验等,首次采用全程低温冷藏方式将采集的20余份标本完好无损地带回成都,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他们设在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内的白菌实验室也传出了好消息:经过两年研究,对不同部位的草根显微观测,及子实体、菌丝体和不同部位草根分子测序分析,初步明确白菌的非菌根菌属性。“这说明白菌内部结构是可以分离培养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点驯化难度。”曾先富十分高兴,如果此项研究十年可成,将会极大地造福石渠。

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我们在路上②摸清高原脾性)(5)

好消息接踵而至:白菌菌丝培养从之前的6个月缩短到了两个月。现正开展液体培养研究,以期进一步缩短菌丝培养时间,争取达到20天左右。同时,项目组已开始仿野生播种栽培试验,如果明年菌丝生长正常,人工驯化就可以提速,也许将会比预计时间缩短一至两年。

由于野生白菌一年只长一次,且生长期只有40天,故市场售价不菲,单斤售价超过了百元。“金牛对口支援工作队将会持续支持这个研究项目,石渠白菌一旦实现了人工驯化,会有极好的产业前景,能快速助农增收,我们对此很有信心。”金牛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副领队罗友相说。

打造“石渠特色”

建产业园发展现代化牦牛养殖业

面前的玉米林,足有两人高,玉米穗长结得多。一眼望去,竟没有尽头。

“这片青储玉米地有500多亩,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今年首次试种的,现在看起来,产量不错。”何剑平手指处,为石渠牦牛而特别栽种的玉米地青翠可人。

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我们在路上②摸清高原脾性)(6)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在看青储玉米情况

杨斌说,打造“石渠特色”现代农业,牦牛养殖是一个必选项目。然而,按传统方式放养的牦牛,食草量惊人。由于沙化现象等原因,每亩草原产草量大约只有130公斤,150亩至180亩草原才能满足一头牦牛的食量。因此,必须加快高产量畜草研发,才能为牦牛产业发展夯实底部支撑。青储玉米是一个优质的可选方案。

从2018年起,杨赋团队分别在海拔3000米至3800米区域试种青储玉米,观察其生长规律。经过两年测产,海拔3500米区域最适合青储玉米生长,海拔太高则会被冰雹等严寒天气影响收成。

在长沙干马乡的草原上,一片土建工程建设正酣,那是由金牛区援建的石渠县现代畜牧产业园一期工程。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片高原上,这个产业园的规模竟如此大——总规划面积3万余亩,其中含6000亩牧草草种基地、5000亩放牧基地。眼前的一期工程,是500亩核心区内的首个示范牧场,建成后存栏1000头牦牛。这样存栏数的牧场,石渠县将建10个,同时配套建设1个牦牛产业管理服务中心、1个有机肥加工厂。

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我们在路上②摸清高原脾性)(7)

杨斌团队承担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项目,探索高原现代畜牧业发展,“高原农业,是很少有人涉及的研究领域,我们想深耕石渠,做出些成果。”

这是和其他畜牧业迥然不同的模式。担任长沙干马乡党委副书记的金牛对口支援干部刘伟介绍,园区建成后,将从当地牧民手中收购待出栏的牦牛(一头牦牛散养期大约四至五年),将其集中于牛舍养殖,力争在此期间增重40公斤,每头牦牛大约可增收3000多元,以此来拉长链条、增加总体收益。

首当其冲的,是牦牛集中喂养后“吃什么”?杨斌团队积极研发多年生牧草,目前又新启动了超高产牧草的研发,每亩产量可高达2万公斤,是普通草场的153倍,一亩即可供给两头牦牛。如果成功,牦牛集中规模养殖的瓶颈将被彻底打破。

“石渠风光很美,生态很脆弱,发展产业要严谨再严谨,必须坚持生态安第一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小心实施。”杨斌念念不忘高原农业的生态首要原则。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