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的长城传说(固原的由来秦长城的传说)

固原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聚居地区,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首府)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原文化交汇处生活中充溢浓郁的伊斯兰风俗和中原文化风情,是中国西部前景极佳的待开发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银川的长城传说?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银川的长城传说(固原的由来秦长城的传说)

银川的长城传说

固原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聚居地区,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首府)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原文化交汇处。生活中充溢浓郁的伊斯兰风俗和中原文化风情,是中国西部前景极佳的待开发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固原由来及秦长城的传说

固原一名,始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为何称固原,有三说。一说是:固原唐未陷于吐蕃后,原州先后侨治于甘肃的平凉、镇原,而固原这个地方就被称为“故原州”,讳故改固,因名固原;二说是:“北魏以此置原州,以其地险固因名”。三说是:固原早在诗经中就把固原称之为大原.固原有固我中原的意思.因为关中四塞-萧关在固原,这里是通向关中和中原的门户.守住了此地,就巩固了中原。

如果说前两种说法还有据可查的话,那么说固原还有固我中原的意思,似显牵强,却不无道理。故多被采用。

秦长城 长城是古代战争的产物,是军事防御工程,但在长城沿线也有着各民族交流、融合,文明的碰撞、互动。当我们到固原长城采访的时候,这种认识越发变得清晰。

当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甘肃东部、宁夏六盘山这一带有个义渠国。义渠戎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个民族,号称立国八百年,与当时的秦国、赵国、魏国接壤。秦昭王把义渠灭掉,并在固原附近修筑了最早的长城。今天它的遗址在宁夏的西南侧西吉、固原一带,大概有四百多华里长。它也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壮观、比较完整的秦长城。

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毛泽东主席曾写下《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不到长城非好汉”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这里的长城就是指固原秦长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在固原地区境内,实际是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缮,东西横贯西吉、固原、彭阳三县。在包头除了较早时期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之外,还有一段较为完整的秦长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筑起了西起临三北(今甘肃山尼县)东至辽东郡(今辽宁省)的万里长城,它由宁夏延伸入内蒙古之后,从狼山而东,经由固原北部的西斗铺、银号、大庙乡,进入武川县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

在固原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现存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在包头秦长城内外,留有8-9座古城遗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

现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固原战国秦长城正遭当地农民垦荒蚕食,有的地方已经被夷为耕地。在福银高速路口处,一段秦长城已消失变为耕地。

固原市原州区清河镇明庄村处的战国秦长城遗址,长城内外全是农田,两边没有任何防护设施以界定遗址的保护范围。当地一农民正驾耕牛播种,新翻出的土地已与战国秦长城形成了近一米的落差,而在未开垦之前,这还是长城的护坡部分。沿长城延伸方向望去,未收割的高粱、玉米已经“蔓延”到长城城体。在福银高速公路横截战国秦长城处,一段长城干脆被村民犁平,垦出田地,种植冬小麦。一些村民的羊群在长城上放牧。

秦长城传说 秦长城在固阳县秦长城红石板沟段有一处豁口,相传就是当年孟姜女千里寻夫不见、哭倒长城的地点,成为秦长城的一大历史遗迹。虽然此传说是否可信,尚有待于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但“孟姜女固原哭长城”和“‘蒸’长城”的故事,却在当地广为流传。

固原版“孟姜女哭长城”

小时候就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然而到了固原才知道,原来孟姜女哭长城在固原还有一个版本。

长城北侧的庙湾村57岁的王汝伟在长城边长大,很小的时候就听奶奶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后来自己长大了,看了电视上演员演的孟姜女,而奶奶还重复着她那个古老而又陈旧的故事。“因为除了这个故事,奶奶别的什么也不知道。”王汝伟笑说。

“很久以前,我们农村那个穷啊,为了省点灯油,天一黑我们就钻进了被窝,叫奶奶给我们讲故事。奶奶说,古时候十五到六十岁的男人都被拉去修长城,有个女子叫孟姜女,她男人也被拉去了。古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她怕男人冻坏了就去给男人送冬衣,她走了老远老远的路,来到固原时都快没气了,可她怎么也找不到她男人,后来修长城的人看她可怜就对她说,她男人死了,被埋在长城底下。你别看孟姜女连气都快没有了,可听到自己男人死了,她放声大哭,那声音就像打雷一样大,长城被震倒了,她男人的尸体就从长城底下露了出来。”

“蒸”长城 庙湾村60岁的殷文魁不但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他还告诉来访的记者一个“蒸”长城的故事:传说中,为了让长城结实,当时所用之土全部用蒸笼蒸过,然后再打墙,这样城墙上就不会长草。

“您知道是怎么蒸的吗?”记者问。

“听人说就是和现在蒸馒头一样,要蒸好几天才能把土蒸熟呢。”

“为什么现在长了草呢?”

“都过了这么多年,那土肯定变生了吧。”也许感到这个解释有些牵强,殷文魁说着说着自己就笑了。

实际上除了孟姜女,固原秦长城还和另外一个女人有关。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的太后姓宣,在她大约60岁的时候,秦为了征服义渠的戎族,宣太后使用了美人计,以其色相引诱义渠戎王,还与戎王生了两个儿子,这样一来戎王就放松了警惕。后来宣太后终于找到了机会,她把戎王骗到甘泉宫,杀死了他,秦乘机消灭了义渠戎族这一分支。为了防止义渠戎族其它分支部族的报复,秦就派人在“陇西(今天水)、北地(今固原)、上郡(今陕北)筑长城以拒胡”。 春秋战国时期的固原长城主要是军事屏障,但后来就成了两个民族文化的分界线。据固原原州区文化馆原副研究员徐兴亚讲,如不是宣太后诱杀戎王,也许秦就灭不了义渠戎族,也许就不可能在固原修这段长城了。

咳,专家们总是说,我们不研究传说,这里全是历史;村民却说,我们不太了解历史,只知道一些传说。

固原须弥山石窟,佛教石窟寺。

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妆,成为原州(今固原)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固原须弥山石窟又被称为“宁夏敦煌”,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

须弥山是梵文的音译,也可称为须米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译“妙高”、“安明”、“善积”等,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传说中的须弥山高达200多万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三倍,也就是说有200个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摞起来那么高。

始建于北朝,兴盛于唐代的须弥山石窟规模宏大,造像精美,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被誉为“宁夏敦煌”。目前保存完整的是雕凿于唐代(公元849年)的巨大坐佛像了。仰望大佛,无论刮风下雨,他千年来一直以慈祥的微笑面感化众生。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座落在市城北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须弥山东麓。须弥山作为佛教称谓和石窟的代名词,当推明代。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续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经营,须弥山石窟成为古代原州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伞国上下争相崇信的“国教”,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凿石窟,须弥山也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宋代,这里又是怀得军的驻地平夏城(黄铎堡)的险要关隘。

须弥山石窟现存洞窟162座,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躯,汉藏文刻记12处,碑刻3方,残碑11块,尤其以北周和隋唐开凿的大型庙窟的石雕造像最为精美。整个石窟呈扇型开凿在自南向北八座山峰的东南崖面上,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黑石沟区。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雕刻品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

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的保存至今,在全同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转载 固原有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