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在5月5日跳江(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多了去了)

屈原为什么在5月5日跳江(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多了去了)(1)

文 | 章雪峰

端午节,又有端五、重五、重午、蒲午、端阳、女儿节、浴兰节、天中节、天医节、地腊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等多种别称,是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重大节日之一。

一般认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其实,真要深究起来,仅仅一天的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可是多了去了。

楚人自然认为是源于纪念屈原。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也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距离唐朝张说最近的《隋书·地理志》记载更详:“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

屈原为什么在5月5日跳江(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多了去了)(2)

吴人认为源于纪念伍子胥。

记录同样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管屈原也。”伍子胥虽是楚人,但横死于吴国。他自刎而死之后,吴王夫差命人将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是故吴越之人奉伍子胥为波涛之神,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来祭祀他。

屈原为什么在5月5日跳江(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多了去了)(3)

越人认为源于纪念越王勾践或者孝女曹娥。

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说:“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同样是宋人的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记录说:“竞渡起于越王勾践,盖断发文身之术,习水好战者也。”

曹娥则源于《后汉书•列女传》:“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焉。”传说曹娥投江五日后,其鬼魂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人们为她撰文立碑,为她划龙舟祭奠。至今,浙江省还有曹娥江、曹娥镇。

在湘西、广西一带,还有端午节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的风俗。

在岳州则为纪念娥皇和女英。

相传,娥皇和女英在得知虞舜在南巡途中死于苍梧时,泪洒青竹,竹上生斑,她们双双投入湘江,化为湘江女神。娥皇和女英眼泪洒斑的竹子,被称为湘妃竹,她们二人也被称为湘夫人。

从那以后,岳阳洞庭湖中就有湘妃竹,岳阳人也一直记得重情重义的湘夫人,所以,岳阳人的赛舟竞渡也就多了一重意义:纪念娥皇和女英。

屈原为什么在5月5日跳江(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多了去了)(4)

当然,端午节最主流的说法,还是源于纪念屈原。那么问题来了:娥皇、女英,越王勾践,还有伍子胥,都是早于屈原的历史人物。既然他们都比屈原早,而且一直被人纪念着、祭祀着,咋还被后出的晚辈屈原给抢了风头呢?

所以,自唐至今,就一直有人不大相信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比如大名鼎鼎的李时珍。

他在《本草纲目》中谈及“粽”时说:“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所谓“或言”,就是“有人说”的意思。

李时珍如此写法,完全是存此一说的意思,自己的态度显然是审慎的,是不大确信的。

端午节既然不是源于纪念屈原,那么源于何处?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而端午节的真正起源,比晋人周处早,比楚人屈原也早,源于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的观念。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有此固定观念:“五月”是“恶月”“毒月”“死月”,“五日”也是“恶日”。就连“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都不吉祥,若是男孩会害死父亲,若是女孩会害死母亲。

先民有此观念,并不奇怪,完全可以理解。要知道,已是炎炎夏日的农历五月,不仅气温偏高,而且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等毒虫肆虐。这对于生存环境本就十分恶劣的先民而言,实在是一个恐惧感十足的季节。

屈原为什么在5月5日跳江(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多了去了)(5)

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

直到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民间听到五月的禁忌,比如“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到官,至免不迁”,等等。

所以,面对“恶月”“恶日”,生存能力还比较弱小的先民们,出于求生的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用上了沐浴兰汤、系五色丝等手段,用上了雄黄、艾草、菖蒲等中药,用来抵御各种毒虫的危害。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五月初五,先民们都如此这般、约定俗成,于是形成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仪式感,于是形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

(选自《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

屈原为什么在5月5日跳江(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多了去了)(6)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