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以前叫邕州府(古代邕州南宁范围县城的变迁)

南宁以前叫邕州府(古代邕州南宁范围县城的变迁)(1)

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四个县。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第一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是南宁建制的开始。晋兴郡含晋兴(今南宁)、晋城(县治在今崇左与扶绥之间,管辖左江流域)、增翊 yì(县治在今田阳田东一带,管辖右江流域)、安广(县治在今横县西部邕江南岸,管辖郁江流域)四县,其中增翊县和安广县建制较早,均建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这四个县城位置确定了晋朝晋兴郡对郁江上游左、右两江流域和郁江中游段的控制范围,晋兴郡治所在的晋兴县正处在其他三个县城位置的中心点的郁江岸边,符合古代交通运输基本依靠水路及城池基本沿江河岸边而设的特点。

西晋灭亡后晋元帝过江进入东晋时期, “晋兴”即寄寓希望东晋振兴,重现西晋“太康之治”(公元280-289年)的繁荣景象,属于美好愿景的地名。

隋统一南北朝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将晋兴县改为宣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归郁林郡统辖。“宣化”即“宣扬教化”之意。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置宣化县、晋兴县、朗宁县、横山(封陵)县和武缘县五县。唐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改南晋州为邕州都督府,这是南宁简称“邕”的来源。《读史方舆纪要》说:邕州,“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有邕溪水流经其下。”南宁故址,有鬱yù水 (郁江、邕江段)环流于西、南两侧,东侧有邕溪水(茅桥江),山环水抱,因而得名。唐咸通三年(862年),邕州属岭南西道,治所宣化县,这是南宁相当于今省级治所开始。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辖宣化县、武缘县,置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元泰定元年(1324年),为庆南疆绥服,邕州路改称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宣化县隶属南宁路,南宁得名始于此。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南宁路,置南宁府,宣化县隶属南宁府,治所在今南宁城。

清朝承袭明朝建置,清朝初年,南宁府隶属广西省,宣化县隶属南宁府,府、县治均在今南宁市。南宁既为南宁府治又为左江道治和宣化县治。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宣化县, 1912年至1936年南宁作为广西省省会。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1950年南宁市人民政府成立。195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成为自治区首府。

1、宣化县

晋大兴元年(318年)设晋兴县,作为晋兴郡的郡治。这是南宁城建制伊始。

从隋朝(598年)将晋兴县改名为宣化县,至1912年民国初年废宣化县止,宣化县名存在了1314年。从建制伊始,晋兴县(宣化县)一直是晋兴郡、邕州、南宁府的郡治、州治、府治所在地。因此清朝以前南宁一直是府衙和县衙同城,城内孔庙也有府学和县学(至今府学碑和县学碑仍安置在人民公园炮台脚下),就连在金丝巷里也紧挨着有府城隍庙和县城隍庙两个。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宣化县,民国2年(1913年)6月废府改道,宣化县改为南宁县,隶属邕南道。因跟当时云南省的南宁县(今曲靖市)名字冲突,民国3年(1914年),取南宁简称“邕”字,改称邕宁县。这是邕宁得名之始并延续至今。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成立广西省南宁市。南宁市市政府就设在原南宁府署(现南宁建制馆) ,25日邕宁县人民政府在南宁宣布正式成立,县府由市中心民生路迁至江南原南宁制糖造纸厂一带(现江南万达),1950年县府从南宁迁至蒲庙(蒲庙旧称都棱镇,是明清时期郁江水路驻军的一个驻军镇),设在今邕宁人民医院;1951年县府迁往五塘,设在今五塘中心小学;1953年县府由五塘迁返蒲庙;2004年邕宁正式撤县设区,成为南宁市的一个城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