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熊逸老师讲资治通鉴(一本资治通鉴熊逸版)

上学的时候最怕考试,准确地说,是怕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尤其是史传类,于中学生而言,这类考试是不可避免的。

但当时的我却很喜欢了解历史,了解中国那些身上冒着光的历史人物。但是,考虑到那些史书典籍的阅读难度果断放弃了。

原因有两点,一是想读懂一篇古文,要耗费很多时间;二是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全部翻译成白话文,依然只知其一,不知其深意。

至今仍然喜欢史书,但不喜欢满篇都是文言文的史书,更不喜欢如出一辙的解读书籍。而市面上对于史书典籍的解读又大多都趋之若鹜,如出一辙,枯燥乏味,刻板无趣。可依然无法扑灭内心骚动的小火苗。当看到《资治通鉴熊逸版》这本书时,被惊艳到了。

熊逸老师他最擅长也最喜欢的事,就是研究历史,每天读书和写作。他是一位“隐士”,刻意与窗外的“声色犬马”保持距离,尽可能减少一切外界干扰,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写作这套书上。

回到《资治通鉴》本身,在这部书上著书立说的人也不少。他们中有康熙、乾隆这样的帝王,也有柏杨这样的现代历史学家,那熊逸老师还有多少能发挥的空间,来干前人没干过、后人也很难超越的事情呢?

听熊逸老师讲资治通鉴(一本资治通鉴熊逸版)(1)

熊逸老师的解读,不仅能让你了解到前所未知的历史内幕,还能学到前所未知的被我们误解已久的古语,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以为“无后”指的是没有儿子,其实“无后”最原始的含义并不是说没有儿子,它之所以是最大的不孝,一是意味着不再有人主持祭祀,已故的历代祖先要在另一个世界挨饿了,二是意味着一个宗族没有了合法领袖,各种权益不再能得到保障。

更让人钦佩的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易经》《吕氏春秋》《淮南子》《水经注》……

根据得到图书的统计,在目前出版的第一季里,熊逸老师直接参考引用的书籍就有近三百部。

听熊逸老师讲资治通鉴(一本资治通鉴熊逸版)(2)

对于我这种喜爱历史又不堪文言文折辱的人来说,随便一本拿来,都能让我抚头痛哭。而熊逸老师则能游刃有余地引用原文,对每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都给出了具体可查阅出处的典籍,可见其博览群书,史学底蕴深厚。

他的解读也没有让人感觉到趋之若鹜的厌烦,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看问题的角度也新奇的让人兴奋。他的解读就好像身处一个大磁场,有种强大的引力,吸引你不停地想要探知其中的奥义。让读者在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拓宽思维,学会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现代的问题。

虽然他解读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他并没有一味地赞同司马光的观点。在谈到儒学的“礼”时,司马光认为“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而熊逸则认为,司马光错把结果当成了原因,由此,他又引出了西方的“寡头统治铁律”,谈到“为什么平民不能当皇帝”,聊到“暴君在位怎么办”……

读这本书,既有西北汉子划拳喝酒时那种酒酣耳热的感觉,又有文人浅斟低唱的情志。

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强迫自己记那些含糊不清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我喜欢这样有趣又有料,又能还原历史真相的书,不用刻意强求自己,光是看这些解读就能搞明白上学至今都未能明白的历史。

如果你已经读过其他版本的《资治通鉴》,这套书可以为你解读出更多丰富的视角。

如果你想读但不曾有勇气翻开"艰深"的原著,熊逸老师陪你走完"从入门到搞懂"这个旅程。

我们总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相信你看完这本书就不会这么说了,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