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族出过皇帝吗(乾隆举人何国相夫妇墓大揭谜)

何氏家族出过皇帝吗(乾隆举人何国相夫妇墓大揭谜)(1)

三台县新德镇乾隆举人何国相夫妇墓,业已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现应众多热心人士要求,特就何氏家族、何国相其人、何国相夫妇墓及县上有关部门在文物保护方面所作努力等鲜为人知的情况,逐一加以介绍。

关于新德何氏家族

清朝康熙二年(1664),陕西沔县(今陕西省勉县)何家营人氏何起,迂居四川潼川州富谷坝(今三台县新德镇富谷村)开宗立业。传五世,至乾隆十五年(1750),其六世孙何国相乡试摘桂,金榜题名。富谷坝何氏从此成为三台的名门望族。据何国相七世孙何发荣等人统计,其迁川始祖何起裔孙,至今已有3万余人。其中,仅何国相裔孙便在2000人以上。

关于何国相其人

何国相又名何国瓒,宇廷相,为何亨泰公第四子。《何氏宗谱》记载,何国相生于雍正癸丑(1733),卒于道光庚寅(1830),享年97岁。《民国三台县志》记载,何国相于乾隆十五年(1750)中文科举人,时年25岁,风华正茂,前程未可限量,但县志上没有他出仕做官的任何记载,其墓碑上也仅仅刻有“清徵仕郎”这样一个“从七品”的“赠官”虚衔。据《何国相墓志》可知,何国相善于经营田庄。除继承“五门沟(今属永兴镇)、富谷坝宝庄”等祖业而外,还在新德镇马家脊、禾加乡石匣寺等处,增置了田产。同时,何国相“自幼入成均”,从小就在潼川官学里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始终以“端方自封”。乾隆之世,买卖官爵公然成为“政府行为”;政府职官价位之高低,完全取决于‘油水”之多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饱读儒经中举获得“分发知县”的任职资格的何国相,毅然选择了洁身自好,隐居田园,而终生“公门不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君子遗风”,在何国相的身上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书可读,田可耕,而官不可做”的古训,完全左右了何国相的后半生。古代方志记载,贡生、举人、进士隐居不仕,在当时的三台并非孤例,而且在全川、全国,也为数不少。历史经验表明:一个不以买卖官爵为羞耻的贪腐王朝,必将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唾弃。

关于何国相夫妇墓

何国相夫妇合葬墓坐落在新德镇富谷村冠斗山间,建造于道光十二年(1832)。其学术价值主要集中在该墓的花碑和华表柱上。

花碑采取双重檐歇山顶建筑体式,实为缩微型的“灵堂”,俗称“灵房子”,专为供俸死者牌位和其亲友子孙祭祀而设。虽为石建,俨然木构。花碑高3.8米,宽1.72米,厚0.66米。额镌“俎豆千秋” 四字。门侧镌联:“涪水绕佳城,滋培地脉;斗山环吉壤,崛起人文”。门内竖黑漆方碑,中镌“清徵仕郎显考何公讳国瓒字廷相,显妣景孺人李孺人、佳城”等大字。右镌何国瓒墓志,左刻何文绅等竖碑建墓者之姓名及年款。其工匠技艺之精,罕有伦比。另在四面檐间和正面门楣间,饰彩绘浮雕人物50余个,或文或武,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无不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同时,匾额、对联、墓志,不但富于文采,而且书刻精湛,显然均出自当时名家之手。

华表柱2根,一左一右,分置于花碑前方。通高6.28米,最大直径0.38米。在石柱中上部,各置一口方形石斗。经考证,明清之世,科举考试获取举、贡功名及其以上者,方有资格于其家族墓地竖立华表柱。华表柱上挂方斗,斗边饰钱纹,寓意“财宝满斗”,歇后语“高才(财)”。《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曾对人宣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后世因以“才高八斗”称赞别人才学超群。可见华表柱上挂双斗,既是自谦(相对曹子建而言,比曹子建少六“斗”),也是自诩(相对谢灵运而言,比谢灵运多一“斗”),更是“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增辉桑梓!

何国相夫妇墓华表柱,不但艺术价值极高,而且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石柱高达6米以上,直径仅0.38米,而且石柱中上部还挂有巨形方斗。自道光十二年建成至今,已历266年,尤其是2008年“5.12”特大地震,仍未对其构成丝毫破坏。高重心,无斜拉和支撑,如何确保其长期屹立,如何应对强烈地震,个中奥秘一经破解,必将引起轰动效应。

双斗华表柱,在古时候的三台,并不少见,只是至今仍完整保存的,仅此一例而已。因而其学术价值,就更加显得重要。

关于有关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所作努力

1982年,三台县文化局在普查文物时,何国相夫妇墓即已引起重视。1994年,三台县文化局、县文物管理所将其列为全县141处文物景点之第55位,要求镇乡人民政府依照《文物法》“予以保护”。《文物法》第十三条对此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也有明确说明,并在第二十条中明确规定,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2008年秋,绵遂高速公路勘线工作结束,新德镇富谷村冠斗山何氏家族墓地首当其冲,何国相夫妇墓面临搬迁或者被毁的两种选择。何国相后裔群起筹划迁址保护,县文物管理所立即与县上有关部门和新德镇政府建立了密切联系。现在,何国相夫妇墓的迁址保护工作,正在依法有序推进。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http://www.kaiwind.com/bqsm/201507/08/t20150708_2616653.shtml按要求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