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

作者:刘育书

绵蔓河,井陉的母亲河。她源出山西寿阳,经平定娘子关入井陉后称绵蔓河,流至北横口与甘陶河会合北折仍称绵蔓河。之后,有金良河、鹅毛泉、小作河分别汇入,一直北流入平山县境;从平山县西冶村易名为冶河,直至注入滹沱河。

曾几何时,个别志书、一些图表标新立异,把井陉境内横口以下的主干绵蔓河易名为冶河,亲手将自家的千年“历史文化遗产”抛弃。

这里,笔者将收集到的有关记述绵蔓河的史(资)料一一列出,请读者辨析真伪,特为母亲河正名。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1)

摄影:一介书生

一、史书、志书中所记载的绵蔓河(以成书时间先后为序)

《汉书·地理志》(东汉/班固 撰)常山郡篇载:“太白渠首受绵蔓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笔者注:太白渠,古时对绵蔓河和冶河的统称。斯洨(xiao),人工河,已湮灭。)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浊漳篇载:“首受太白渠,太白渠首受绵蔓水。”(《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太白渠“古代引绵蔓水的灌溉渠道。《水经·浊漳水注》记太白渠首仍为绵蔓水……)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康熙十三年[1692年]成书)卷十四/北直五载:“井陉县府西百五十里。东北至平山县八十二里,西至山西平定州二百里。汉县,属常山县。”“甘陶河,县南五十里,其地有柏山岩,河流绕其下,一名冶河。其上源出山西平定州。流经县境,合于绵蔓水。又东北流入平山界,合于滹沱河”。“绵蔓河在县南门外,源亦出平定州。东流入县界,经城南,至县东二十里洪(横)口桥,入于甘陶河。一名阜浆水,又曰回星水。孔颖达曰:韩信出背水陈(阵),盖在绵蔓水上。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微水,亦流入甘陶河,霖潦暴作,行路皆绝云。”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2)

绵蔓河地都村段

《畿辅通志》(光绪年版本)载:“冶河,在栾城县北,即太白渠也。源出山西平定州之松岭。流经井陉县合绵蔓水,亦曰甘陶河;又东北经平山县,又东流入栾城县……”。该志转载:“冶河相传即汉太白渠,时遇水溢逆薪横流,人争取之以供炊爨。宋、金间,因以供陶冶之用,故谓之冶河。”

《正定府志》载:“绵蔓水在井陉县南门外,发源山西平定州,流至县界与甘陶河合。”

《平山县志》(1994)载:“冶河,一名甘陶河,源发山西平定州松岭,自娘子关流经井陉县合绵蔓河流至本县……”

《水经注》载:“绵蔓水,上承挑(桃)河,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东经靖阳亭南故关城也,及北流至井陉关下,注泽发水乱流东北,经常山蒲吾县,西挑(桃)水南经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经桑中县故城北,又东南流,经绵蔓县故城北,自下通谓之绵蔓水。”

《元和志》载:“井陉县绵蔓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背水为阵。信曰:陷之死地而能生。谓此水也。”

(笔者注:该通志汇集多家说法,认为甘、冶是一条河,“冶河,一名甘陶河”,只是名称不同。又写绵蔓水“流经县界合甘陶河”、绵蔓水“经绵蔓县故城北自下通谓之绵蔓水”。这里没说清两条河的关系,谁是上游,谁是下段。历史上的绵蔓县址在今获鹿县西北,紧靠滹沱河)

《清史稿·地理志》(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卷二十三/直隶正定府载:“井陉,府西南百三十里。井陉东北有关。北:绵蔓河自山西平定州入,合甘陶河,一曰微水。折北,左得金珠泉,至东冶村曰冶河。西南:固关,寄平定州,置参将。其北:娘子关,有汛。边墙西北首达滴岩。南讫杨庄口,有陉山驿。”

《井陉县志》(清﹒雍正八年修)卷之一/地理志/山川载:“绵蔓河 发源山西平定州绵山,历娘子关五里,入县界南峪村,屡折而东至县治,又经数十村,北抵平山,合河口会于滹沱,在县境共计一百里……”。又载:“甘陶河源出山西平定州松子岭,历县界杨庄口,又北流至横口村入绵蔓河。”又载:“金珠泉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金珠岭,历窦王墓、卜村,北流良都,淫雨泛涨,与鹅毛泉同抵微水村,入绵蔓河。”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3)

横跨绵蔓河的逸仙桥

《井陉县志料》(民国二十年修)第二编﹒地理/河流载:井陉之河流,以绵蔓河为最大,而甘陶河次之。以外尚有割髭河、金良河、小作河、北峪泉、鹅毛泉、温泉、冶里泉等。虽不足言源远流长,然亦各为支派,兹分述如次:

绵蔓河源出山西寿阳县东,有两泉……泽发水、绵水、太谷水以次注入,经石峡,至娘子关东五里,入县境之南峪村,乃更名绵蔓河(见《地名大辞典》及《畿辅通志》),又东流,经北峪村南与北峪泉会。沿山麓至乏驴岭村西,转而北向,过山峡,复转而南下,经乏驴岭口,折而东,历蔡庄、荆蒲兰、校场。又南下,折东,至县城南门外,土人名之曰护城河。东流,经城壕(一名小南门)、河东,又折而北流,出北关大石桥下,流经石桥头、庄旺、三西河、南张村、北张村,而至南横口与甘陶河会。

甘陶河、割髭河、金良河、鹅毛泉注入绵蔓河,温泉(威州)与绵蔓河合流,小作河经洪河槽、辛庄……高家庄、南北防口,入绵蔓河。合而北流,历洛阳、北王庄、西焦、七亩、刘家会,过东冶乡之西,与平山县西冶乡之东,遂更名为冶河。又东流,经孟堡乡西,折而北,历平山城西贾壁乡,至城北合河口,入滹沱河。

《河北通志稿》(未付梓)地理志/水道载:“甘陶河,县东南五十里,一名冶河。其流入县境,经城南,至东二十里洪[横]口桥,入于甘陶河。一名上源出山西平定州之绵山,郎泽发水处也。流经县境,合于绵蔓,又东北流入平山县境,合于滹沱河。绵水,在县南门外,源亦出平定州,即甘陶河之支流,东阜浆。东北二十五里有微水,亦流入甘陶河。”又载“冶河,旧志即古太白渠,其上游即绵曼水。”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4)

灵岩寺段河道

《汉书﹒地理志》:上艾绵曼水,东至蒲吾入滹沱水……。《水经注》:绵蔓水上承桃水,又东径(经)石峡磨河滩,穿边城,径(经)娘子关东五里,苇泽吴(关)、把(地)都河滩、南峪入直隶井陉县界,又东逾铁路而北,以下更名绵曼(蔓)河……,至横口与甘陶河会。甘陶河其上流在山西境内,名沾水,又东过乐平城东之昔阳故城,迤而北抵杨庄口,入直隶井陉县境,更名甘陶河。又北历径(经)七狮村……至横口,逾铁路,与绵曼(蔓)水始合为冶河。冶河东北流,至微水镇,有金珠泉……鹅毛泉入冶河,又北径(经)威州镇、元村……孟堡,又北入平山县界。径(经)西野(冶)村,又东北径(经)贾杜村,至城北合河口,入滹沱河。(笔者注:该志稿称甘陶河又名冶河,源出山西平定州。绵河是其支流,甘陶河是井陉县境内的主流。原书稿有不少错别字,在此有的已标在括号内。)

《井陉县志》(1985)地理/河流载:“绵蔓河出山西省寿阳县龙潭,东流经阳泉、娘子关至北横口”,“在习惯上,称娘子关以上的河段为桃河,以下的河段为绵河。”又载:“甘陶河源出山西省平定县窑上,东北流至神河庄入井陉境内,在山西省境内的河段习惯上称松溪河,至横口与绵河汇合”。又载:“绵河与甘陶河在北横口汇合以后称冶河,也就是冶河水系的支流,由北横口至河口长38.4公里。”“冶河经井陉入平山后,汇入滹沱河,沿途接纳金良河、小作河、回舍河等支流。”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5)

流经井陉县城的金良河

《井陉县志》(2006)自然环境/水文载:“冶河,冶河系滹沱河最大支流,由甘陶河与绵河汇流处——北横口起首,流经石疙瘩、南河头、长岗,于微水接纳金良河,再经罗庄、岩峰、南固底、北固底、河西、冶里,于北防口接纳小作河,继而向北流经洛阳、北王庄之间,出境入平山县境内,注入滹沱河(今入黄壁庄水库)。”又载:“绵河发源于山西省寿县龙潭,经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苇泽关流入境内。途经地都、南峪、北峪……铺上,于北横口与甘陶河汇流于冶河。”“甘陶河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窑上,自神河庄入境,途经南蒿葶、北蒿葶……于南横口、北横口之间同绵河汇流入冶河。”“金良河源于境内东南部金柱岭……于微水汇入冶河。”“小作河源于山西省平定县大有庄……于南防口、北防口之间汇入冶河。”《井陉县水利志》(2008)(笔者注:该志在第一章“自然环境/河流”中所载内容与《井陉县志》(2006)“自然环境/水文”文字完全相同。只是在第二段后中加有一句:“1958年,国家规范河道干直流关系,实行分级管理,确定甘绵汇流处——北横口至滹沱河河段为冶河,并设冶河水电(文)站监测此河水水文。”)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6)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珍禽栖息

《井陉县交通志》(2008)桥梁·隧道/现代桥梁载:“微水大桥:此桥原建于微水村西,县汽修厂对面,系石太公路跨越绵河的重要桥梁。1939年,侵华日军修筑石太公路时开始兴建,至1941年竣工通车……。1963年8月2日,井陉县开始普降大雨,阴雨连绵7昼夜,绵河、甘陶河水猛涨,出现境内历史上有记载的特大洪水,大桥15孔被全部冲毁。1967年2月,开始动工兴建新桥,桥址在原桥处向下游移动400米,到1968年7月竣工通车,称‘绵河大桥’。”又载:“孙庄大桥,该桥位于孙庄乡孙庄村之西南,跨越绵河,是宜微公路井陉段第一座大型桥梁……,于1979年3月份破土动工兴建,到1980年7月竣工通车,时称‘孙庄绵河大桥’。”又,铁路·铁路桥梁/隧道载:“绵河特大桥,位于微水镇段庄村与威州镇南固底村之间,横跨于绵河之上……桥长1688.8米”。

《平山县志》(1994)载:“冶河,古名甘陶河、汉太白渠,俗称城西河。源于山西省昔阳县窑上村,自西冶村入县境,于河村汇入黄壁庄水库。”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1982年10月版)所载有关绵蔓河、冶河的地图,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图样:一是,秦、汉前的图是由冶河(在横口)注入绵蔓河,然后汇入滹沱河;二是,隋、唐后的图则是由绵蔓水和松溪水注入冶河,却不显甘陶河一名。全书所载前后不一致。

二、井陉境内主干河的名称

井陉境内的主干河,即自南横口出县境段的名称,依照上述史书、志书的记述,大体两种说法。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7)

井陉宋古城(旧县城)

一称绵蔓河(水)。《读方舆》载:甘陶河一名冶河,流经县境,合于绵蔓水。《井陉县志》(雍正八年修)载:绵蔓河,娘子关五里入县界,屡折而东至县治,……,北抵平山,合河口会于滹沱河。甘陶河,……历县界杨庄口,又北流至横口村入绵蔓河。金珠泉、鹅毛泉同抵微水村,入绵蔓河。《井陉志料》(民国二十年修)载:绵蔓河……,经县城小南门,又北流,经南张村、北张村,至南横口与甘陶河会。甘陶河、割髭河合,于南横口入绵蔓河。金良河、鹅毛泉合,于微水入绵蔓河。温泉,于威州与绵蔓河合流。小作河,经洪河槽等村,至南、北防口入绵蔓河。绵蔓河过东冶乡之西,与平山县西冶乡之东,更名为冶河。《井陉交通志》所涉公路、铁路桥均称绵河。《中国历史地图集》载:秦、汉前地图所标均称绵蔓河。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8)

绵蔓河之冀晋两省交界处地都村段

二称甘陶河,或称冶河、阜浆、微水。《畿辅通志》载:冶河源出山西平定州,流经井陉县合绵蔓水,亦曰甘陶河。又转载平山旧志:冶河一名甘陶河,流经井陉合绵蔓河,流至本县。又转载正定府志:绵蔓河发源山西平定州,流至县界与甘陶河合。《河北通志》(未付梓)载:甘陶河,一名冶河,源出山西平定州之绵山,流经县境,合于绵蔓,又东北流入平山县合于滹沱河。绵水源亦出平定州,东流入县境,经城南至洪(横)口桥入甘陶河,一名阜浆。东北二十五里有微水,亦流入甘陶河。《清史稿·地理志》(1926年修订)载:绵蔓水自山西平定州入,合甘陶河,一曰微水,折北至东冶村曰冶河。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井陉县志(1985)》《井陉县志(2006)》《井陉水利志》均称该河段为冶河。《中国历史图集》载:隋、唐后地图所标称冶河。这里将名称说得很混乱:“冶河一名甘陶河”、“绵蔓水亦曰甘陶河”“甘陶河一名阜浆”“一曰微水”。虽混乱,但所提到的绵蔓水、甘陶河、冶河、阜浆、微水所指的均是一条河,都是至平山注入滹沱河。

此外,《汉书》载:“太白渠首受绵蔓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水经注》载:“斯洨首受太白渠,太白渠首受绵蔓水。”何谓太白渠?“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这样写到:“古代引绵蔓水(滹沱河支流,冶河)的灌溉渠道。渠首位于汉代蒲吾县(今河北省获鹿县西北)。《水经·浊漳水注》记太白渠首段仍为绵蔓水,至乐阳故城(今天石家庄西北乌子堰分为两支。正流东经今藁城南、栾城北……另一支经今晋县南、束鹿县南……入故漳河。东汉时还曾一度利用太白渠通航。”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9)

绵蔓河地都村-南峪村段

综上述对主干河多个名称,笔者认为:井陉境内的主干河称绵蔓水正确无误。确切的说,绵(蔓)河与冶河是两条河,不是一条河。绵(蔓)河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山川河,它顺峡谷而下,水急、弯多、河床窄、落差大,在井陉段内是不能通航的,史书上也未见有记载;只是在雨季,河水泛滥、河面宽时,确有横向摆渡接送种田人和来往行人(如罗庄、威州、洛阳村)。而绵蔓水出井陉进入平山后,地势平缓,没有大的山丘,完全可以挖渠、加宽,可以通航。冶河即当年的太白渠应是可信的。如果到实地了解、察看,不人云亦云,就不会相信绵蔓水能“通航”话语。

绵蔓河因何而名?一说“绵蔓河发源山西平定州绵山”,而“蔓”读“man”也读“wan”,字同音不同。蔓“wan”:指爬蔓的草,其茎细长而不能直立。这条河弯弯曲曲而又长,故而取名“绵蔓”。另一说西汉时,在真定国建设有绵曼县(位于今获鹿镇北),河从境内穿过,故名绵蔓(同曼)河。从时空观出发,是先有河还是先置县,当然先有河,而后在所经地域设置县。从谭其骧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冀州剌史部(秦、汉时期)地图中看,绵蔓河直接注入滹沱河,而冶河反而是注入绵蔓河的。

三、井陉境内主干河——绵蔓河

笔者认为:井陉境内的主干河,即横口至出县界一段,其正确的名称应叫绵蔓河。

一是,绵蔓河(水)的名字源远流长。

绵蔓河(水)是一条自然河。自从盘古开天地,三黄五帝到如今,绵蔓河就已经存在。《石家庄通史·古代卷》载,“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沿着古老的绵蔓河谷在西部太行山中渔猎为生。井陉孙庄乡东元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确认,展现了30万年前人类生活的场景。”近年来,考古学者还在绵蔓河畔多处发现6千年、4千年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和3千余年的商代遗址及其文物。而较全面、详尽记载井陉历史的《井陉县志》(清﹒雍正八年修)和《井陉县志料》(民国二十年修),对绵蔓河的发源、沿途支流的注入,以及从什么地方改称冶河、在那里汇入滹沱河等等,都叙述的十分详细,而还配有详尽的流域图。

更重要的一点是,绵蔓河不是由人工开凿的。“太白渠首受绵蔓水”,不应“释义”为“古时对绵蔓河和冶河的统称”。应释义为太白渠的上游是绵蔓水,太白渠是从绵蔓河接的水,就如同当今绵右渠、民主渠、人民渠从绵河接水一个道理。“灌溉渠道”太白渠是后人为之。

二是,绵蔓河的有关记述,远比甘陶河、冶河的记述早,而更详细。

《汉书》和《水经注》载,“太白渠首受绵蔓水”,即太白渠的上游段叫绵蔓水。谭其骧所编《中国历史图集》在西汉“冀州剌史部”一图中,很清晰地标出先有绵蔓河,后有冶河。尤其《井陉县志》(清﹒雍正八年修)和《井陉县志料》(民国二十年修),对绵蔓河有十分详尽的记述,可以说这是第一手资料,但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两部《井陉县志》和《井陉县水利志》都未采用本土的“第一手资料”,却采用未付梓的《河北通志》的说法:“冶河系滹沱河最大支流,由甘陶河与绵河汇流处——北横口起首”。笔者认为《河北通志稿》这一说法是臆造的,未认真研究比它成书更早的史书、志书中的有关记述,更未到实地考察。《河北通志》编撰于1931—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中止,是一部残缺不全的未竟之作;而清﹒雍正年间编纂的《井陉县志》付梓于1730年,民国年间编纂的《井陉县志料》成书于1931年,都远于《河北通志》。此外,《畿辅通志》(光绪年版本)和《清史稿﹒地理志》编纂时间都早于《河北通志》,且已编纂成书并付梓。《井陉县水利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58年,国家规范河道干支流关系,实施分级管理,确定甘绵汇流处——北横口至滹沱河段为冶河,并设冶河水电(文)站监测此河水文。”这很可能即是本县一些志书将北横口以下段的绵蔓河改称冶河的缘由,难免有唯上之嫌。笔者到有关部门曾寻找有关“1958年国家规范河道干支流关系”的文件或证据,但一直未果。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10)

井陉孙庄绵河大桥

值得一提的是,《井陉县交通志》虽然成书于2008年,时间在两部《井陉县志》和《井陉县水利志》之后,却未采用《河北通志》的说法,仍称微水“绵河大桥”、孙庄“绵河大桥”,不冠以“冶河”,这种秉笔直书、不贻误后人的写法,让人佩服,应该发扬。还应点赞的是,中共井陉县委、县政府在有关树碑立说中对绵(蔓)河的名字使用十分严谨、负责任。据悉,贯穿井陉南北的省道(平涉线),即横跨绵河连接微水和长岗的大桥,已正式定名为绵蔓河大桥。此前,1996年抗洪救灾后,当年8月,中共井陉县委、县政府在石太高速公路出口处的南良都村边,兴建一座井陉抗洪纪念碑,碑文的开头写到:“公元1996年8月3日至4日,河北降大到暴雨,井陉为暴雨中心。近30小时,降雨达697毫米,金良河、绵河秒流量分别达1450立方米、12000立方米。”这足以说明井陉的主干河名为绵河,而非冶河。想当初,撰稿者对此河是绵河,还是冶河,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和认真研究,并经请示有关部门和主管领导的。

三是,绵蔓河已深深印在井陉世世代代人的心目中。

井陉历史有哪些(井陉人母亲河在哪里)(11)

绵蔓河边上的古道遗迹 摄影 一介书生

绵蔓水早已“渗入”民间,任人利用、开发。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在绵蔓河畔背水列阵,以数万兵力大破号称30万大军的赵王歇、陈余,创下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1950年前,在电力匮乏的年代,绵蔓河两岸从南峪到防口各村庄,大都利用绵河河水流量大、流速急,建有水磨坊。有老人回忆说,总数不下130座,那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距河十里八乡的家户也常将杂粮送去磨面,省得自己人推驴拉。最令人难忘的、近在眼前还继续造福于民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井陉开挖的四大干渠——绵右渠、绵左渠、民主渠、人民渠。其渠首受绵蔓水,而绵右渠和绵左渠还是以绵河的字头分别命名的。四大干渠及其支渠遍及全县,就连甘陶河也“积极援助”绵蔓河(引甘济绵渠),按当年设计,可灌溉20万亩耕地,能解决120余个旱庄人畜饮水困难。还有那古今文人墨客抒发情怀,写有不少描绘绵蔓河的诗篇:“苍莽山似海,萧飒风如秋。登高望微水,绵河绕郭幽……只有绵河水,无语至今流。”(王文民《绵河怀古》);“东冶山村鉴古风,青烟霭霭万家同。龙头涨雨腾绵水,佛座飞霞捧玉公。”(苏彭龄《东冶青烟》);“绵水涛声一何急?似有前朝风雨泣……破赵会食如操券,汉兵已渡绵河东。”(路师铎《淮阴侯背水阵》);“绵河东去浮空碧,巉岩一带如山壁。”(侯少田《井陉口吊白面将军》);“绵水滔滔流北国,巍巍剑岭隔东西。”(陈声明《东天门》);“凤凰岭下川,绵河绕云间。”(焦建军《威州风》)等等。

井陉境内没有冶河。近年来,绵蔓河被个别人改称为冶河,主要根源是其参考、采用了王树楠编的那部未定稿的《河北通志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