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著名的作品2篇(巴金译作合集出版)

巴金著名的作品2篇(巴金译作合集出版)(1)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曾和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做过同班同学。他问李小棠,你爸爸到底懂多少种语言,李小棠回答,十五六种语言。

“其实对于巴金先生来说,从事翻译的世界可能比写作要早。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家。巴金懂十几种语言,这在中国当代作家里,是非常少的。” 5 月 18 日,陈思和在《巴金译文集》新书分享会上谈道。

在巴金诞辰 115 周年之际,由巴金故居策划、浙江文艺出版社与草鹭文化合作推出的《巴金译文集》出版。十册译文精选巴金一生中的翻译作品,其中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宁与巴布林》《散文诗》,高尔基的《草原故事》《文学写照》,迦尔洵的《红花集》,赫尔岑的《家庭的戏剧》等。译文集根据巴金生前亲自校订的最后版本排印。

巴金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科学校。毕业后,巴金赴法国留学,学习了法语和世界语。通过世界语,巴金又接触了俄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翻译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看来,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历史,都在巴金的藏书室里:“巴金是个手不释卷的人。除了和朋友一起聊聊天,吃吃馆子,除了写作,他就是读书。他的藏书之丰富非常惊人。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能够跟他比的,大概只有鲁迅。其他作家是没办法跟他比的。”

陈子善认为,巴金的翻译和创作并不是对抗的。想要研究巴金,不仅应该读《家》《春》《秋》《寒夜》《随想录》,也应该读他的翻译。巴金非常重视翻译,否则他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在翻译上,而是会写更多的小说。

巴金翻译了不少自己反复阅读的书籍。他曾读过世界语版本的斯托姆《迟开的蔷薇》,去北平看沈从文时,他又在火车上阅读了德语版本。抗战时,巴金住在林语堂哥哥家的隔壁,从林语堂哥哥家借来了德语版本,继续阅读。在这样的基础上,巴金才亲自翻译了《迟开的蔷薇》。

巴金所翻译的文学作品,大多都同他的理想接近。他愿意通过翻译作品来传达自己的理想,而外国文学作品也反过来影响巴金。陈思和认为,在文革前,巴金接受了思想改造,觉得自己应该被批斗,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想法。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看来,如果没有翻译,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是很难想象的。尽管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巴金当年翻译的作品,依然滋养着今天的青年。巴金的翻译并不完美,但不能因为后面有了更精湛的翻译就否定他的翻译。巴金这一代作家的翻译塑造了中国新文学的进程,成为了汉语文学传统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不仅仅引荐了外国文学,也构成了中国的新文学。

题图来自:Wikipedi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