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

有生必有死,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死亡的现象可以观察,但死亡的真相却是永远无解。庄子继承"生命一体化"的信念,他从"变形"的观念发展出"气"的观念,借此说明他对于死亡的态度。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

东周时期,人死之后变成鬼的想法普遍流行,产生"魂魄"的说法。人死后是否会有另一个世界?魂魄与尸体之间有无关联?以"招魂仪式"是否就能完成复活的愿望呢?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2)

关于神仙道化的作品散布在各种文学创作中,作者选择神仙道化为题材,原因有三:

第一,在百姓有口难言的元蒙统治下,神仙道化这种题材对当时崇尚宗教的元蒙统治者来说不会引起太大反感。

第二,神仙道化这种题材较容易为由宗教食粮滋养起来的群众情感所接受。

第三,利用宗教的外衣把自己观察到的现实、自己的感触和思想表达出来,把自己在一般情况下想说而又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在神仙道化的外壳中,寄寓深刻的社会内容。

宗教理想的世俗化

元朝是个对宗教甚为宽容的朝代,为了政治统治与社会控制的考量,元朝统治者对于宗教可以说是非常礼遇(尤其是佛、道二教),因此,许多宗教都在元朝得到了广大的发展。除了统治者的扶持外,元朝尖锐的社会现实也是造成各式宗教大行其道的主因。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3)

白马寺 大雄殿 元代建筑

元朝初年虽呈现大一统的气象,但逐渐的,吏治的昏聩、权豪势要的横行、赋税的沉重以及天灾人祸的纷起都使得一般百姓痛苦不已。因着如此困苦的生活环境所致,人们的内心自然会变得脆弱而须要依靠,而宗教的功能之一便是给予人们在精神上的安慰。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4)

玉京宫 元代道观

因此,广大的元朝百姓们便借由对宗教的崇拜以及宗教仪式的举行来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国人的宗教意识本就有重功利、实用的一面,特别是对当时生活困苦的百姓而言,较之于对教义的理解,他们更重视的是现证的利益;比起长时间的修行,他们更希望能快速的解脱。这样的宗教需求便是造成宗教世俗化的原因之一。

为了迎合世俗的权力,神圣的宗教必须世俗化,同时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为了能吸引广大的信众,宗教也不得不向世俗社会妥协,并做出符合民众需要的调整。

当吾人在讨论世俗化的同时,首先应先给予世俗化一定义,即什么是世俗化?怎样的行为算是世俗化?在这里,我们引用了席那尔所提出的六种世俗化的含义。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5)

综合以上六点,简而言之为"世俗化即非神圣化",因此是相对于神圣性而言的。宗教为了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会随着社会的演变,在教理内容或活动方式上随着世俗的需求而有所调整。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6)

斋醮

商品化的宗教行为

首先我们所能看到的便是大量商品化的宗教行为,例如斋醮、超度、拜忏等,这些由僧人或道徒所执行、本属神圣的宗教行为都可借由金钱的交易来贩卖给需要它们的信徒们,而民众则借此以买进自己精神上的安慰或是对来世美好的期许。

例如在张国宾的《相国寺公孙合汗衫》中就写到: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7)

在这段唱词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就看出其中的交易行为。身为俗人的张义(正末)误以为自己的儿子张孝友已死,故而给了些钱予金沙院的师父即其子,张孝友希望他能为自己的儿子多念些经,多消些灾障。

而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莺莺的母亲这么说到:"前日长老将钱去与老相公做好事……。"(《全元戏曲‧卷二》)而张生亦给了普救寺的和尚们五千钱,以做得追荐其下世父母之资。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8)

超度

另外在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中也提到,柳翠的父亲在死了十年后,柳翠与其母为其父请来了十位师父唸经,其中一位用以滥竽充数者就是月明和尚。文中还描写到了当法事做毕后的情景: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9)

可见就连消除业障一事亦可借由商业性的行为来获得解决。

且不只是消灾障可用钱买到,就是大乘佛法也能用斋饭获得。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0)

此处,布袋和尚之所以如此说除了可能是度脱刘均佐的手法、欲视其有无佛缘慧根外,亦有可能是大乘佛法真的成了布袋和尚向刘君佐化缘时的等价交换品。像这样的情形之多也正反映了当时人的需要。因着生活环境的困苦,人民在面对无法解释的灾难(包括天灾人祸)时,也只能将其归诸于超自然的力量。

所以在杂剧中我们会发现当主人公无故临灾受苦时常常会说出的话语,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1)

因此百姓们为了使下辈子能有好日子可过,对于看经消灾一事莫不趋之若鹜,可是又并非所有人都有足够的时间或精力能长时间地做这些事,因此便委之以僧侣、道士们代为消灾祈福,并予之以金钱。一方面可做为其准备看经忏时所需之物,另一方面则作为报偿。如此一来,施主们成了买家,出家众们则成了卖家,其买卖的商品便是这些神圣的宗教祭祀仪式。

为了能让大批民众接受,进而信奉自己的宗教,其世俗化的过程就变成了必须且重要。以自由化与宽容化为例,中国自有其文化基础,撇开道教这个本土宗教不说,许多外来的宗教若是强制性的要求人民必须遵守某些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抵触的教义的话,那么势必会引起人民的反感,以致此种宗教必定难以在中国发展、生根。因此为了能顺利在中国传教,外来宗教不得不对其教义做程度上的修改、调整以顺应中国民情。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2)

本土道教雕像

人民的宗教信仰以多神崇拜为主,且有很多民众所信奉或祭祀的仙佛们根本就是来自完全不同的系统,民众会因为其所需要的不同而崇拜不同的神佛,甚至在一些有关神佛的年画中会出现各种神明齐聚一块儿的情形。因此,当外来宗教进入中国时若一味以其传统的教义要求国人民不得崇拜偶像,只能单一信仰某位神祈时,中国民众一定难以接受,故而为了吸引群众入教,教义的自由化与放宽对各种不同宗教的吸收、容纳便是极为重要的了。

又如在阅读经书、拜忏上,佛教与当时盛行的全真虽都曾提倡过阅读经典的重要,以及抄写经书会拥有功德等,但对一般大众而言,一来是知识上的不足,二来则是每天为了生存而忙碌,根本没有闲暇的时间去读经、抄经。

宗教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3)

拜忏

为了因应民众的须要,因此道士、僧人们开始贩卖宗教仪式。一来便民,二来也可为自己的寺院、道观等增加收入。宗教场所的对外开放也是基于类似的原因。他们大开山门,欢迎各地人士前来观光、进香,目的也是希望能借此多希引些信徒前来。资助落魄书生,为的也是希望当有一天书生中举及第时能成为寺院、道观中无形的文化资产,而这些资产亦是用以吸引信徒前来的手段之一。

总之在元代那样复杂的年代中,多数生活得甚为艰苦的民众们多会选择进入宗教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加之以元代对各宗教的态度是采取宽容的保护政策,因此对各宗教而言,民众就成了拥有自由选择的消费者,为了能适应各顾客的要求,传统宗教不得不做出些改变,而世俗化就是其所采取的改变方针之一。


参考文献:

《马致远论稿》

《宗教社会学》

《全元戏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