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技术路线(农场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农场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水稻种植技术路线(农场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1)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国家。据对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进行的同位素示踪分析,我国水稻栽培至今已经有六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汉代,就盛行用直辕犁耕田,文献中已开始记载插秧。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已提到排水晒田技术,《沈氏农书》中已论述了看苗施肥技术。

新的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劳动人民和科技工作者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稻作栽培技术,如总结、推广“南陈北崔”的经验,既促进了水稻生产,又丰富和发展了农业科学。另一方面,围绕水稻生产上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实验,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指导稻作实践,使血多科研成果在水稻生产中发挥了作用。除普及矮秆良种和杂交水稻外,在栽培方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稀少栽培、湖南省连源地区的水稻规范化栽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氮调法施肥技术、辽宁省的水稻高产、高效益栽培、江苏省的叶龄模式栽培、黑龙江等地的旱育稀植栽培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江西农业大学的“水稻生长日历模型”(RICMA)等的研究和应用,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稻作技术的改革。因此,我国稻区有所扩展。全国水稻栽培面积由1949年的3.8亿亩发展到现在的将近5亿亩地。各稻区还出现了许多高产单位和小面积的高产典型。然而,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产量波动较大,同世界最先进水平比,存在一定差距,就是同我国自然条件下的水稻潜在生产力及高产典型所达到的现实生产力相比,差距也很大;优质稻比重较小,稻米加工档次低,稻米品质急需提高;水稻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水稻生产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分析,是机遇大于挑战。即入世以后,市场开放,减少贸易壁垒,利于大米净出口;公平竞争,国内外加个接轨,利于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贸易和交流增多,容易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稻作产业化。根据市场需求和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实现均衡增产的同时,生产安全优质稻米,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扩大出口,是我国水稻栽培的努力方向。

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广大农村对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要求日益迫切,机械插秧、抛秧面积迅速增加。新设计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可为解决水稻机械化问题提供可靠的保证。工厂化育秧,即在室内采用机械化的方法,将种子经催芽、播种、适温避光催苗及大棚育秧等过程,成批生产出适于机插、机抛、手抛和机摆使用的水稻秧苗。特制定操作规程,以期望水稻产前与产后达到四个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


水稻种植技术路线(农场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2)


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均已达到97%以上,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且机械化收获可减少损失3%-5%,低温干燥可减少霉烂损失4%以上,机插育秧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可大幅度节约耕地。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强水稻生产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水稻生产增产增收。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对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的作用十分明显。

现代农艺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相辅相成,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条件。超级稻等新品种和新农艺技术通过农业机械化技术载体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在血吸虫病疫区实施“以机代牛”,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疫区广大稻农的身体健康。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水稻主产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只能培育秧龄不超过30天的带土中、小苗,不能满足无霜期较短地区双季连作晚稻对秧苗的要求;设备的总投资较高,而利用时间较短。因此,发展育秧设备的综合利用,如在非育秧季节培育食用菌类或瓜、菜、果苗和甘蔗苗等,以提高经济效益,对发展工厂化水稻育秧将具有重大意义。


水稻种植技术路线(农场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