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1913年春,19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

1年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预科第三班。因为湖南四师是春季升学,而湖南一师是秋季升学,所以,毛泽东在预科多读了半年,直到这一年的秋季才编入本科第八班。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了4年多,加上在湖南四师的1年,总共读了5年多的师范,1918年6月毕业。这一年,他25岁。

而在考入湖南四师之前,毛泽东曾经报名投考警察学堂,后来又报名投考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后来又报名投考一所法政学堂,接着又报名投考了2所商业学校。可是,这些学校都不适合毛泽东,在这些学校待的时间最长的只有一个月,最短的连一天都不到。

那时候,毛泽东报名投考警察学校、肥皂学校、法政学校和商业学校,但都没有上成或是中途退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毛泽东为什么后来选择了报考湖南四师?而在这期间,毛泽东上过一个中学,写了一篇作文,老师居然给了满分,他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这一切似乎都是一个迷。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1)

湖南第一师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踏上毛泽东求学求职的坎坷之路,领略一番那路上的无限风光,感受那恰同学少年的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和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情操。

01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1911年春,毛泽东离开读了半年书的东山小学,由湘乡走到湘潭,在湘潭搭上湘江里的小火轮,到了长沙。

这是他第一次到长沙,这一年他17岁,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这次离家近100公里,来到陌生的长沙,不为别的,完全是出于对学习的渴望、要求进步的迫切愿望。

第一次来到长沙,毛泽东感到很新奇。与闭塞偏僻的韶山相比,长沙又是一番景象。长沙市面繁华,人多、地大。特别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在热闹非凡的街道上,开满了五花八门的外国商铺,没错,就是外国人经营的商铺;在长沙城外的湘江上,排列着“威武雄壮”的外国兵舰,而没有一艘是中国的。

这些场景不仅使毛泽东感到惊奇,还深深地刺激着他的心窝,久久不能平复。

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外国人跑到我们国家做生意,买一些洋玩意儿;列强在我们的家门口架起坚船利炮,谁要是不老实就轰几炮。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2)

百年前的长沙

落后就要挨打。历史已经远去,我们无法复制当时确切的原貌,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毛泽东看到这些现象的复杂心里,可以想象那种受人欺凌的痛。

来到长沙不久,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他在这里读了近半年的书。

他除了认真学习功课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看报纸,每天看的报纸,一是《湘报》,二是《民力报》,而《民力报》就是毛泽东第一次看到的报纸,他从这些报纸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学校书本上所没有教给他的新知识和新思想。

当时,在长沙各种各样针砭时弊的杂志报纸广为传播,形式多样的街谈巷议不绝于耳。当时的这种局势,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毛泽东的所见所闻使他感到不安,也难以平静地读书了,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关心学校以外的广阔天地上。

有一次,毛泽东在《民力报》上看到一些新闻:一个名字叫做黄兴的湖南人领导了反清起义;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反抗清朝而壮烈牺牲。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3)

黄 兴

在报纸上,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同盟会的纲领,他既钦佩又兴奋,即刻写了一篇表示自己政见的文章,贴到学校的墙壁上。据毛泽东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不是那么成熟。

文章表示,主张从日本请回孙中山出任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内阁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那时的毛泽东仍然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很钦佩,也许还不知道孙中山和康、梁的主张不同,只是觉得他们都是在闹革命,是应该结合起来,一起反对清朝的统治,把皇帝从龙椅上搞下来。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4)

孙中山

当时在学校,还发生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为了发泄排满情绪,毛泽东不但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还强制剪掉了其他人的辫子。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911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特别是上半年,国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不少大事。3月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后,4月,清庭宣布把筑铁路的权利出卖给外国人的“铁路国有”政策,引起了人民的愤怒和强烈反对。河南、河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的人民都举行了罢市、罢课、罢工和抗税的运动。广东和四川的群众还成立了保路会,奋力与清朝政府各地驻军进行抗争,一时间声势浩大。

那时,立宪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而皇帝溥仪的回答只是下旨建立一个资政院。在学校里面,学生们也跟着闹起来,为了发泄排满情绪,大家都反对留辫子。

毛泽东当然也在这些“闹事”的学生当中,他和他的朋友萧子璋最先剪掉了后脑勺的辫子,但是,其他一些相约剪辫子的同学却不守信用,反悔了。于是毛泽东与萧子璋趁晚上那些不守信用的同学睡着了以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们的辫子剪掉了。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5)

毛泽东剪辫子(影视剧照)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感觉青年时期的毛主席真是有胆有谋,我想用弥天大勇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你想呀,在学校,得罪绝大多数人的事,一般人是不会干的,况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封建思想在当时还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也就毛泽东敢于干这些事了。

1936年冬,毛泽东回忆说:“政治思想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观点的!”

在这一系列革命风暴的影响下,毛泽东用实力行动来表示反抗清朝政府的决心,而他在班上提议把学生留在头上的辫子剪掉,则更加体现了他反对清朝政府的坚强意志。

02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了。起义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湖南长沙。为了响应武汉,有些革命党人在策动新军起义;为了鼓动“排满革命”,革命党人积极向青年学生宣传共和思想。

辛亥革命的爆发同样使毛泽东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决心投笔从戎。

有一天,一个革命党人来到学校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当场就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明确同意他的观点,支持他的主张。那个革命党人强烈抨击清廷,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听完了那个革命党人的演讲,毛泽东决心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黎元洪在武汉领导起义,那个革命党人就是他的一个下属官员),后因交通不便就没有去成。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6)

辛亥革命士兵

不久,起义军沿着粤汉铁路逼近长沙,后来成立了都督府,两名首领焦达峰和陈作新被推举为都督和副都督。革命党人在所发现的清廷文件中,有几份请求召开国会的请愿书,原稿是由徐特立用血书写成的。当时他切断指尖表示诚意和决心。而请愿书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为吁请召开国会,予断指以送。”

(徐特立何许人也?他后来成为了毛泽东的老师,1936年,任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很快,有许多学生投军,一支学生军组织起来了,在这些学生军里面还有唐生智。(唐生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湖南省和中南军区担任各种军、政职务,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

毛泽东当时觉得学生军的战斗力不行,基础也不好,所以不喜欢这支学生军,最后选择参加正规军。就这样,毛泽东加入湖南新军,编入新军第25混成协第50标第一营左队。

1936年,据毛泽东回忆:我的军饷是每月7月,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比红军多了很多。在这7元钱中,除了每月伙食用去2元,其余绝大部分都用来买报纸,贪读不厌。当时宣传革命的一个报刊,名字叫做《湘江日报》,在这上面,我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后来才知道,其实那只是社会改良主义。后来,我还读了江亢虎写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原理的一些文章。

(江亢虎:他曾蒙孙中山先生赏识,后卖身投靠日本侵略者,以文化大汉奸的身份终其一生,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当兵期间,毛泽东结交了两个好兄弟,一个是彭友胜,另外一个是朱其升。其实毛泽东当兵的时候因为没有担保人(当时当兵是要有担保人的)而被拒绝,后来是彭友胜和朱其升给他做的担保人,才得以当兵。

后来,毛泽东恰巧被分到彭友胜那个班,彭友胜是副班长,毛泽东是列兵。建国后,彭友胜曾写信给毛主席,希望能够谋一份工作,当时彭友胜已经是67岁了。

毛主席在回信中虽然没有明确帮忙,但后来置信湖南省人民政府关注此事,彭友胜因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而享受退伍优待。此后,毛主席与彭友胜一直有联系。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7)

毛主席给彭友胜的回信

而朱其升也是毛泽东当兵的担保人,建国后,毛主席资助过他。毛泽东、彭友胜和朱其升在湖南新军时是很要好的兄弟,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曾经提到他们俩的名字。

毛泽东参军期间,革命还没有完全胜利,清朝还没有完全放弃政权,溥仪还没有宣布退位。而国民党内部却发生了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当时有人说,和平尚未到来,战事仍在持续。各地又有好几支组织起来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反抗清廷,反抗袁世凯的。不曾想,正当湘军准备进行斗争的时候,孙中山妥协了,他与袁世凯达成了协议,预定的战争取消了,南北“统一”了,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了。

当时有人赋诗一首,这样评价辛亥革命:

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细细品读,讲得确实很贴切、到位!

据毛泽东回忆:我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了,就离开了军队,决定继续回去读书,我一共当了半年兵。

03

1912年春,当了半年兵的毛泽东退出新军,继续求学。这时,毛泽东很迷茫,长沙城里的学校很多,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那时候长沙办了很多学校,多数学校都是通过报纸广告来招生,17岁的毛泽东对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还没有明确的主见,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学校的优劣。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8)

毛泽东

有一天,一则警察学校的广告,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于是就去报名投考。但是在考试之前,毛泽东又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制造肥皂的学校的广告,无需学费,供吃住,还承诺给些津贴。

这则广告很吸引人,广告上说制造肥皂对社会大有好处,还可以富国利民。于是,毛泽东就改变了报考警察学校的想法,决定去做一个肥皂专家,他在这里交了1元钱的报名费。

据毛泽东回忆:这时候,我的一个朋友他刚好在法政学堂读书,就劝我进他的学校。我也被这所法政学校娓娓动听的广告所打动,广告上说3年之内学完全部法律课程,还承诺毕业以后马上可以当官。最后,我写信给家里,把这所学校所承诺的事情重述了一遍,要家里给我寄学费来。

当毛泽东准备投考法政学校时,他的一个朋友又说:现在国家处于经济战争之中,当下最急需的人才是能够建设国家的经济学家。

毛泽东后来采纳了朋友的意见,他又向这个商业学校交了1元钱的报名费。毛泽东后来真的参加了考试而且也被录取了。但是,后来毛泽东只在这个学校待了一个月就退学了。

据毛泽东回忆:这所学校上课都是用英语讲授,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不懂什么英语,说实在的,除了字母就不知道什么了。这种情况使我感到讨厌,所以到月底就退学了。

在求学和求职上的不确定或者说是犹疑不决,恰恰反映了毛泽东对自己未来的认真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他终于决定报考湖南全省高等学校。这所学校创建于1912年,后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毛泽东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花1块钱报了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是第一名,但我不喜欢这个中学,因为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我读了一位国文教员借给我的一部《御批通鉴辑览》,读完以后,我得出结论,还不如自学更好。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9)

御批通鉴辑览

后来,毛泽东在这所学校读了6个月就退学了,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自学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而且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

我们知道,毛泽东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厉害的“笔杆子”,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他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写的一篇作文。题目是《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少年毛泽东的唯一的一篇作文。

吾读史至商鞅徒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徒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 噭舌而讥矣。呜呼!吾欲无言。

国文老师对毛泽东写的这篇文章极为赞赏,打了个满分100分,还做了7处眉批和文末总结:“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这一年,毛泽东19岁,一个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不得不说真是厉害呀,另外一个,毛泽东的字很工整,很好看!

04

湖南省立图书馆,位于长沙定王台,创建于清朝末年,藏书丰富。图书馆共上下两层,二楼是藏书房,一楼是阅览室。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10)

毛泽东每天都会在图书馆里面看书,从图书馆开门读到关门,只是中午停下来买两块发糕吃。

在图书馆,毛泽东读了很多书,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逻辑》,还有卢梭和孟德斯鸠的一些著作。他还认真研究了俄、美、英、法等一些国家的历史和地理,也阅读一些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在图书馆,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一幅世界地图,使他感到震撼,这副地图的名字是《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11)

1951年秋,毛泽东与当年湖南的老同学聚在一起,不禁回忆起在长沙读书的情景,他十分高兴,还兴奋地讲到了他在湖南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的感受:

我虽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但不曾见过世界地图。在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地图,我每天路过那里,总会停下来看一看,研究一番。在见到世界地图之前,我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就更大,中国自古以来就号称天下,大的不得了。但是,从这个地图上看来,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很小了,湘潭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韶山冲连个影子都没有。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百多年前,这句话在青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就有了。

毛泽东后来还回忆说:世界这么大,人也一定特别的多。这么多的人,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在韶山冲,我就没有看见过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我想,韶山冲的情况是这样,整个湘潭、整个湖南、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恐怕也差不多。

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使19岁的毛泽东陷入了沉思,他自问道:人生在世,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过的生活吗?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就立志要改变这种使世界大多数人都陷入痛苦深潭的不合理的制度。他认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久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

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12)

青年毛泽东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毛泽东树立了远大的抱负,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求得解放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同时,毛泽东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他最后得出结论:我最适合教书。

然后,毛泽东又在一则广告上看到了湖南第四师范的招生信息: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

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后,1913年春,毛泽东选择报考湖南第四师范,一年后,湖南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

在这里,毛泽东的人生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