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

《水浒传》中有很多情节写得很奇怪,比如“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这回书中,西门庆央求王婆做媒,说合与潘金莲成其好事。王婆说,潘金莲长得确实漂亮,只是年纪大了些。

西门庆问,那娘子今年多大呢?王婆答道:“那娘子戊寅生,属虎的,新年恰好九十三岁。”

这一处细节从未引起任何读者关注,包括李卓吾(疑似伪托)、金圣叹这样的书评家,以及余象斗、袁无涯这样的续书者与刊书商。因为,施耐庵很快的在书中这样写道:西门庆笑道:“你看这风婆子,只要扯着风脸取笑。”西门庆笑了起身去。

西门庆以为王婆在搞笑,但是,王婆却对西门庆的反唇相讥没做任何表示。因为,王婆没有说错,潘金莲就是生于戊寅年,新年来临时,恰好便是九十三岁。

潘金莲真有那么老吗?施耐庵这样写,又有何深意呢?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1)

潘金莲的真实年龄有多大

在同一回书中,施耐庵写到了潘金莲的真实年龄。

却说武松做了阳谷县都头,住进了武大郎家中。潘金莲一见武松这般人物,便动起了心思,要勾引这个小叔子。于是,便打听武松“叔叔青春多少?”武松答道,虚度二十五岁。潘金莲也主动的把自己的芳龄告诉了武松,说叔叔“长奴三岁”。

也就是说,潘金莲当时是二十二岁。如此,就与王婆说的九十三岁,差了七十一岁。王婆难道如此稀里糊涂,把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妇说成了一个老妖婆?

其实,王婆并没有说错,潘金莲就是九十三岁。在这个细节上,施耐庵用了一个障眼法,把九、十、三合在一起讲,九十三岁其实是9 10 3=22。所以,王婆没有跟西门庆说笑,说的也是潘金莲的真实年龄。

因而,在王婆说潘金莲九十三岁之前,施耐庵特别以武松比潘金莲大三岁做铺垫,两处细节似乎是完全能够对榫互证的。

王婆同时还说,潘金莲属虎,是戊寅年生人。戊寅年是哪一年呢?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2)

《水浒传》的故事非常写实,暗藏着历史真实,其中的时间顺序也与历史真实非常吻合。比如,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故事的时间背景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二月。

书中交代,花和尚在五台山下的市井里定制了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这个重量其实是一个时间概念,说的是自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误走妖魔起,期间正好是六十二年。

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隐写的就是宋徽宗的革佛历史。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3)

那么,潘金莲生于戊寅年又与北宋历史有何关系呢?

同样,潘金莲的年龄也是点明了武松与潘金莲的故事发生在宣和元年的冬天。王婆说的戊寅年,是宋哲宗绍圣五年、元符元年(1098年),以此加上二十二年,就到了1119年,恰好是宋徽宗宣和元年。从故事的季节看,应当是暮冬时节,快要过年了。

所以,武松的故事要稍晚于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间。这样,武松后来去投奔二龙山才符合故事的时间顺序。

以此观之,王婆所讲的潘金莲九十三岁,且生于戊寅年是点明了故事的时间背景。王婆绝对没有说笑,也没有说错。只是西门庆被潘金莲的美貌冲昏了头脑,没有听懂王婆的意思罢了。

但是,王婆在说潘金莲的年龄时,还有一个小细节与潘金莲自曝的年龄有矛盾。那么,这处矛盾是什么呢?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4)

王婆说:潘金莲新年恰好九十三岁

潘金莲以武松的年龄自曝芳龄,应当是比较准确的。但是,王婆却说,潘金莲要到新年立春以后才有二十二岁,恰好相差了一年。从上文所讲的《水浒传》时间顺序来看,那就应当是重和元年(1118年)的事了。此时,鲁智深还是鲁达,在渭州城做小种经略相公的提辖呢。

假如以王婆的话为准,潘金莲当时是二十一岁,推算下来,武松就应当比鲁智深先到二龙山。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武松杀嫂是翻过了新年,这一年才到宣和元年。此后,武松经历了路过十字坡、醉打蒋门神、被张都监骗到府中这些事。在张都监府上,武松过了一个中秋节。以王婆所说的潘金莲年龄,这个中秋节就应当是宣和元年的中秋节。此时,鲁智深在哪里呢?

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施耐庵交代得很清楚是三月将近,天气有点热。这个时间节点也没有乱,二月间大闹五台山,在路上走了四十来天,可不就到了三月底了吗?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5)

林冲发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书中也有时间交代,说的是六月天气,“炎暑正热”。鲁智深护送林冲,又走了十七八日,便来到沧州大道。鲁智深打听得前面再没有僻静处,便回相国寺了。

与此同时,杨志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劫取生辰纲的时间是六月初,一天之后,鲁智深、杨志、曹正三人打下了二龙,占据了宝珠寺。

也就是说,鲁智深只在武松早一个多月上的二龙山。武松打扮成行者,怀揣张青的书信前往二龙山投奔鲁智深,时间上也是来得及的。但是,这样一来,就不对了。

武松曾经两次进过十字坡,第一次是发配孟州牢城,初识张青、孙二娘夫妻。假如这个时间是宣和元年,就应当是三月间的事情。因为,武松给阳谷县令押送赃物,回来时是“三月上头”。

此时,鲁智深正在去往东京大相国寺的路上,并没有经过十字坡,缘何差点被孙二娘麻杀了呢?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6)

所以,武松杀嫂的故事要比鲁智深的故事晚一年时间,就是宣和二年时的事。

既然如此,王婆就把潘金莲的年龄说小了一岁。那么,是不是潘金莲说的是虚岁,王婆说的是实岁呢?先且不论民间有“男算虚,女算实”这样的说法,就文本身而言,不会在同一回书中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

难道,又是施耐庵写错了?

施耐庵绝对不会写错,这处文本矛盾原来是要隐写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是点明故事的时间,潘金莲说自己二十二岁,表明王婆贪贿说风情的故事发生在宣和元年,说的是北宋时期的事。而王婆说潘金莲“新年恰好九十三岁”,则是隐喻另外一件大事。

那么,这件大事又是什么呢?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7)

《水浒传》“评议前王并后帝”

《水浒传》卷首,有一首开篇词,似乎是道明了施耐庵写这部巨著的真实意图。这首诗有些地方读不通,也不知是何词牌或者曲牌,大可以“自由度”名之。这首“自由度”是这样写的: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无论这首词是不是施耐庵所为,“评议前王并后帝”这一句却泄露了《水浒传》的天机。因而,开篇故事便从北宋开国皇帝写起,这个王朝所经历的九代皇帝也悉数在前七十回书中出场(宋钦宗暗出场)。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8)

对比北宋九代皇帝,在宋哲宗以前,都是“那时天下太平,四方无事”。这句话在“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中被反复提到,赵匡胤扫灭五代狼烟,迎来“天下太平无事日”。宋仁宗执政的前二十七年,大宋天下是这样一幅美景:

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百姓受了些快乐。

不难看出,施耐庵评议北宋皇帝的标准,便是“天下太平,百姓快乐”。

但是,在嘉佑三年(1058年)的时候,却因为一场瘟疫,导致了“误走妖魔”。而洪太尉在江西信州龙虎山伏魔大殿中放走的妖魔,就是“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从文本表面看,后来的宋徽宗失道,天下大乱,也是妖魔横行。然而,在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文本细节中,施耐庵又隐藏了另外一个王朝的秘史,对大明王朝的几代皇帝进行评议。

却说洪太尉带着宋徽宗的御旨,提着香炉上龙虎山诏请嗣汉张天师。没走多远,就先后遇到了一只白额锦毛虎、一条雪花大蛇。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9)

下山之后,又在上清宫住持真人的引诱下,来到了伏魔之殿。

伏魔之殿显得格外特别,一遭都是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隔子,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迭迭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

这段描写,隐写的就是朱家大明王朝。洪太尉名“洪信”,指的是“朱红印信”,与后来的地魁星朱武组合成“朱洪武”。朱印,名为朱红印章,与“洪信”一样,说的却暗指的是“皇信”,即皇帝的印信,也就是《水浒传》中的地煞星镇三山黄信。

黄信绰号“丧门剑”,说的是此人就是个丧门之星。

也就是说,是“朱洪武”误走了妖魔。由黄信丧门再往深一层探寻,这段历史隐喻的是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役”。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10)

因为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便立朱标的第二子朱允炆为帝,也就是梁山好汉中孙立暗喻的立孙子做皇帝。由此,引发了四年“靖难之役”,天下失去太平,百姓很受了些苦难,如此,便是“洪太尉误走妖魔”。

因为朱标之死,导致“孙立”,靖难之役后,朱允炆或死、或失踪,父子二人都被褫夺了皇帝尊号,遭遇了“丧门”之祸。按照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暗示,朱允炆极有可能是被朱棣杀掉了。

很多读者搞不清楚,原本就是《水浒传》蓝本故事中的三十六人之一,武艺特别高强的孙立为何被排进了地煞系列,且只是地煞的第三名。原来,地魁星朱武是“朱洪武”,接下来就是以黄信隐喻的朱标,孙立当然就得排在他们的后面了。

《水浒传》在后来的故事中,多处隐喻了“靖难之役”,这些隐喻,留待以后的文章再行讨论。这篇文章,单就王婆说的潘金莲生于戊寅年,“新年恰好九十三岁”来揭秘施耐庵所隐藏的故事。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11)

建文帝新年恰好九十三岁

书接上文。却说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了一只锦毛虎,一条雪花大蛇。金圣叹说,这只虎楔出的是跳涧虎陈达,大蛇就是白花蛇杨春。

金圣叹只讲对了一半,朱武、陈达、杨春同样是《水浒传》中的重量级人物,将为梁山好汉的投降招安伏线。

但是,施耐庵分明写的是锦毛虎,暗指的是清风山大头领燕顺。清风山有三个裹着红头巾的好汉,俨然的“红巾军”装束。把这三个草寇(他们住着草房、在草厅中聚义)的名字组合起来,就是“燕王英武真天授”,施耐庵评议:燕王这辈人做皇帝,天下才“顺”。

大蛇也不是“白花蛇”,而是“雪花大蛇”。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这条大蛇,隐喻的就是出生于1377年冬月的朱允炆。1377年,干支丁巳,属蛇,朱允炆又生于冬月,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雪花大蛇”。

朱允炆生于1377年,为何又是“新年恰好九十三岁”呢?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12)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这一年农历是戊寅年——潘金莲就是戊寅年生人,属虎。

1398年,朱允炆二十一岁。这一年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虽然做了皇帝,但还是用的洪武年号。1399年,朱允炆改元建文,是为建文元年,新皇帝有了新年号。朱允炆在自己二十二岁的时候,正式进入“建文新年”。

施耐庵如此妙笔生花,原来,王婆说的“新年恰好九十三岁”,指的就是在朱允炆二十二岁的时候,大明王朝迎来了“新年”。

那么,施耐庵为何要以潘金莲的年龄来隐喻“靖难之役”呢?

历史记载表明,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名为清君侧,实则因为建文帝削藩政策的所逼,从而发起了夺位之战。故而,潘金莲的被杀,实则“削藩”,施耐庵不过加上了一个草字头而已。削藩的故事还在书中以宋江、潘巧云的故事来隐喻,这也是后话,留待其他文章中去解读。

建文四年(1402年7月13日),朱惠、李景隆在城楼望见朱棣伞盖,便打开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西门报捷,朱棣攻占南京。因而,“西门庆”便出现在了潘金莲的故事中。

水浒传潘金莲说的九句话(水浒传中王婆说潘金莲)(13)

《水浒传》简直就是一部秘史,关于“靖难之役”的隐写,与后来的明史暗合。如果透过《水浒传》神秘的面纱,恐怕还可一窥史料中的一些未解之谜。

究竟《水浒传》中还有哪些神机隐秘,敬请期待本号继续揭秘。

“绿野萍踪”发布 2020年9月4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