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鹏鹄蘑菇农业小镇(新征程奋进者他点)

【编者按】

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历史属于奋进者,正是一代代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人们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浦江之水奔涌不息,千万人的努力与付出成就了今天的上海。

今年是新时代新征程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2022年8月起,澎湃新闻持续推出“新征程奋进者”系列稿件,致敬在平凡岗位上拼搏奋进的行动者。

参观鹏鹄蘑菇农业小镇(新征程奋进者他点)(1)

陈林根(中)与合作社员工在一起。金山区 供图

身材高瘦、皮肤黝黑,上海联中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陈林根,人称“蘑菇大王”。他说,“种蘑菇这件事,值得我倾其一生”。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带领合作社先后实现了规模扩张、产业升级、文化注入“三级跳”,打响“联中一号”品牌,创造财富惠及四乡百姓,成功探索出一条乡村“共同富裕”的路子。

作为上海食用菌界的“领头羊”,陈林根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等荣誉,并成为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参观鹏鹄蘑菇农业小镇(新征程奋进者他点)(2)

陈林根在现代化菇房内查看双孢菇的生长情况。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引进荷兰技术实现工厂化种蘑菇

陈林根是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人,之前搞过养猪厂、办过五金厂,2010年,他被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的蘑菇产业规划吸引,开始改行种蘑菇。因为所在地位于廊下镇中联村,他把合作社命名为“联中”。

一个偶然的机缘,陈林根收到上海蔬菜协会的邀请,到北京参加一个蘑菇论坛,论坛上首次听到荷兰专家介绍的蘑菇工厂化种植先进理念,他才意识到,原来种蘑菇也可以用电脑控制、不再靠天吃饭。他当即留了荷兰专家的电话,2012年又在上海市农科院的组织下前往荷兰考察。回到廊下后,感慨“姗姗来迟了十年”的他决定,从传统菇棚种植向工业化种植转型。

参观鹏鹄蘑菇农业小镇(新征程奋进者他点)(3)

陈林根的梦想,就是在金山廊下打造“蘑菇小镇”。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的大力支持下,联中合作社打造了占地面积110亩、拥有46间现代化菇房的双孢蘑菇工厂,技术设备从荷兰引进,2014年投产后,年产量是传统菇棚种植的30倍。

从人工种植到工厂化生产,联中蘑菇把点“菌”成金变成了现实。从“看天吃饭”到“周年化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2021年,廊下镇菌菇亩产值达到200万元。

但是联中蘑菇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陈林根多次长途跋涉去荷兰“取经”,他每天心心念念的,就是想把荷兰蘑菇小镇模式搬到金山廊下。

参观鹏鹄蘑菇农业小镇(新征程奋进者他点)(4)

二期工厂堆放的稻秸秆。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以前蘑菇工厂的培养料都是买来的,一年只能收获6茬蘑菇,现在联中利用稻秸秆、家畜粪便、黑土自己生产培养料,一年可收获11茬蘑菇,产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生产蘑菇后废弃的培养料,还可以作为农业肥料还田,实现有限资源的价值最大化。”2019年,陈林根又建设了涵盖双孢蘑菇培养料三次发酵隧道、菌种厂和观光采摘的二期项目,今年10月正式投产后,将可年产三次发酵培养料8万余吨,除了4万吨自用外,剩下的可满足金山周边和长三角菇农的需要。

参观鹏鹄蘑菇农业小镇(新征程奋进者他点)(5)

合作社员工在菇房内采蘑菇。金山区供图

工业化种植与传统菇棚种植到底差别在哪?陈林根感慨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全上海传统蘑菇年产量是2万斤。现在联中合作社依靠工厂化生产,200名员工便能实现年产量2万吨。

目前,联中的双孢蘑菇总产量约占到上海全市双孢蘑菇总产量的90%以上,廊下“蘑菇小镇”声名鹊起,每天都能看到挂着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牌照的冷链车排着队来联中合作社拉货。

“三五牌”致富模式让更多人受益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这句话,陈林根常常挂在嘴边。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他用实际行动带动周边菇农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参观鹏鹄蘑菇农业小镇(新征程奋进者他点)(6)

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员工在分装刚采摘的双孢菇。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通过统一提供培养料、统一生产模式、统一技术指导,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三五牌”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周边农户发展。

1966年出生的廊下镇勇敢村菇农陈明云,是第一个尝到甜头的人。

“我是2010年开始种蘑菇的,就是茅草的那种传统菇棚,上料靠人工一担担挑进去,10间茅草棚一年忙下来,产值20-30万元、利润2-3万元,很累但挣不到什么钱,如果碰到天灾,可能还要赔钱。”陈明云说,在政府资金扶持和陈林根的技术指导下,他2016年也转型工厂化种植,有了6间属于自己的恒温恒湿菇房,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平均每间菇房500平方米),一年产值800-900万元,利润增至50万元左右。“工厂化之后,产量高了,档次也高了,钱也挣到了。”陈明云笑着说道。

紧跟其后,沈继业、金建林等一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也在金山进行转型。

廊下镇山塘村农民沈继业,从提篮叫卖的蘑菇小贩到传统茅草棚蘑菇种植,再到工厂化蘑菇种植,算是经历了蘑菇行业的“三生三世”。2020年,他的6个现代化菇房正式步入正轨,自己也从“学徒”变身“师傅”,辐射带动周边菇农共同成长。“投入500万元,产出500万元,净收入50万元”的“三五牌”致富模式,在廊下已被成功复制到8家生产经营主体。

“三五牌”致富模式是怎么算出来的?陈林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家农户投资6间工厂化茹房(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例,厂房加设备的总投资是500万元,其中市、区财政补贴70%(350万元)、农民自筹30%(150万元),农民工厂化种菇项目就启动了。一年下来,6间菇房的蘑菇总产值差不多500万元,扣去培养料成本、水电费、人工费、设备维修保养等约450万的费用,净利润在50万元左右。

在政府扶持下,农民种上三年蘑菇,就可以回本,第四年开始盈利。陈林根解释,蘑菇总产值是按照年产500吨、每吨一万元的批发价来算的,像今年蘑菇的价格比往年高,每吨批发价从平均1万元涨到1.6万元,年产值也从500万元增长到800-900万元,净利润就不止50万元。

通过对口结对帮扶、提供就业岗位、参与扶贫项目等方式,陈林根还陆续解决了沪浙周边100多名农户的就业问题,为40余名残障人士提供了工作岗位。

陈林根说,出品的蘑菇中有15-20%品相不佳的会被切片、通过深加工制成调味用的冻干粉,出口到欧美市场。目前,切片岗位启用的基本上都是家住廊下的残障员工,收入均不低于上海最低工资标准,高的话每月可以拿到6000多元,他们都很珍惜现在的工作机会。

疫情期间三班倒保供市民菜篮子

参观鹏鹄蘑菇农业小镇(新征程奋进者他点)(7)

双孢蘑菇工厂二期项目,今年10月正式投产后,将可年产三次发酵培养料8万余吨。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作为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陈林根结合产业特点,致力于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造合作社党建研学基地,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作用。党建引领下的合作社,解决了传统的人员分散、产品品种单一、信息缺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则是农业生产的“芯片”。由于目前工厂化双孢菇生产的菌种依赖进口,国内蘑菇产业很难突出重围。陈林根深知这一点,在让“蘑菇工厂”成功实现亩产200万元的同时,早在2014年,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就开始与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黄建春研究团队合作。2017年,合作团队正式开始选育双孢菇新品种K6,在联中进行示范栽培。

经过长达5年的反复试验、测验,目前该品种品性稳定。据专家预测,新品种有望改变双孢菇工厂化生产菌种依赖进口的局面,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解决我国双孢菇产业的品种瓶颈问题。

参观鹏鹄蘑菇农业小镇(新征程奋进者他点)(8)

今年疫情期间,陈林根(左)带领党员志愿者驻守基地。金山区 供图

在今年疫情时,保供成为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主基调。合作社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由廊下政府协调,将区域内大农户的蔬菜汇集到合作社,陈林根带领党员志愿者驻守基地,三班倒进行包装分类,每日向上海市区供应新鲜双孢菇30吨左右,第一时间把新鲜蔬菜从田间送到市民的餐桌。

其间,他们用5天完成了静安区42.5万单的蔬菜保供。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阶段,合作社为结对单位徐汇区虹梅街道、华泾镇送去1100斤蘑菇,又为封控小区较多的兄弟乡镇送去450份新鲜蘑菇。

12年间,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陈林根的带领下,不仅发展壮大为上海食用菌行业龙头,还拥有了双胞菇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小小蘑菇成就了农民致富的大产业,也撑起农民钱袋子,规划面积6.38平方公里的廊下“蘑菇小镇”,成功入选了2021年度上海市特色小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