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持续时间(这项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治中具有应用潜力)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胃肠外科Ⅱ科朱晒红、朱利勇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上发表研究成果,阐述了液体活检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潜力。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胃肠外科Ⅱ科朱晒红教授与徐州医科大学张易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湘雅三医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周徽、朱利勇副教授和徐州医科大学宋军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持续时间(这项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治中具有应用潜力)(1)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胃肠外科Ⅱ科朱晒红教授、朱利勇副教授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肥胖与代谢性疾病、胃肠肿瘤及临床转化医学工作。研究发现,肥胖是结直肠癌高危因素。随着饮食方式的改变与肥胖的流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深入研究其具体发病机制、治疗靶点及早期筛查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血液测试方法,通过监测肿瘤或转移灶释放到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碎片及外泌体,在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分子分型、预后判断、用药指导及复发监测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015年,液体活检技术被MIT科技综述杂志(MIT Technology Review)评为年度十大突破技术之一。

朱晒红教授、朱利勇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液体活检技术在结直肠肿瘤耐药、肿瘤代谢及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揭示液态活检技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预后评估高效精准检测方法的应用潜力。

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持续时间(这项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治中具有应用潜力)(2)

图为结直肠癌患者的液体活检流程:通过血液样本分离和富集液体活检标志物,根据其分子特性来优化结直肠癌的治疗

据了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肿瘤教育血小板(TEPs)等相继发现并取得积极进展,打开液体活检的大门。伴随着下一代测序及检测手段(ddPCR等)的发展,液态活检标志物的分离和富集也得到了提高,逐步从基础走向临床。2014年,欧盟EMA批准ctDNA检测EGFR 突变用于肺癌易瑞沙靶向治疗的分子诊断,标志着ctDNA检测正式进入临床应用。在中国,液态活检的各项临床试验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CTC、ctDNA、外泌体、TEPs能够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监测、复发风险预测的关键标志物,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已经超出传统的CEA等肿瘤标志物;液体活检对肿瘤负荷(TMD)及肿瘤残留病灶(MRD)的监测为肿瘤免疫及肿瘤代谢治疗提供巨大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来源: 中南大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