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游客可以免费赶海(如何留住赶海热)

线上“云赶海”的火热,为线下赶海体验游引来实实在在的客流量。渔民转型做博主,注定只是少数人的尝试,对大多数渔民而言,发展赶海休闲渔业是更为靠谱的选择。如何把一时的“赶海热”培育成产业?如何减轻无序赶海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潜在的安全隐患如何规避?海南渔民正在探索走出新时代“靠海吃海”的生态发展新路子。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周静泊

调查:赶海从线上火到线下

今年6月,琼海潭门迎来几次大退潮。在赶海一族眼里,这无异于一场狂欢。

哪里游客可以免费赶海(如何留住赶海热)(1)

退潮时,潭门附近工地的一群工友会在收工后结伴赶海。记者 曹志 摄

傍晚时分,潭门南截坡东面的海边,海水退开岸线数十米远,露出大片滩涂。暮色渐沉,人们骑着摩托开着车,奔着海滩来,一盏、两盏、五盏、十盏……岸边亮起的头灯星星点点,不消多久就组成了一条流动的银河。

“嘿!看你还跑!……快,快拿桶来。”“照下这里,这块礁石里有好几只螃蟹,小心点翻别让它们溜了。”“这片沙滩上有一串小孔,往下挖挖,底下肯定有螺……”

潭门本地的渔民、居民,外来的打工者、游客,全都拎着水桶、网兜,手拿夹子、铲子、耙子,参与到这场“寻宝”游戏中。

“在网上看到别人分享潭门赶海的推送,觉得挺有意思,趁着周末来玩玩。”6月19日傍晚,海口市民王先生和朋友忙活了大半个小时,抓到了七八只几乎半个手掌大小的螃蟹。即便从礁石缝中掏蟹的过程中,脚被石头砸了两下,也不损他的兴致。

哪里游客可以免费赶海(如何留住赶海热)(2)

6月19日晚,一位游客在潭门赶海收获了不少“战利品”。记者 曹志 摄

“小螃蟹抓回去煮粥,可鲜了,小时候我妈常这么做给我吃。”在王先生看来,赶海的乐趣中,吃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和伙伴一起合作寻找,与鱼虾蟹“斗智斗勇”的野趣。

南截坡附近工地的一群工友下班后结伴来赶海,当记者遇到他们时,这个赶海小团队已小有收获。几条小鱼、三五只虾,几只螃蟹在盛着海水的桶内游窜,桶底还有一些海螺在静静吐泡。

实际上,海南的赶海热不仅在琼海潭门一处,打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常会看到网友分享在海口、文昌、陵水、昌江、临高等地赶海的经历。部分旅行社也从中看到商机。记者在飞猪、携程等平台上搜索发现,数家旅行社提供赶海体验的旅游产品,价格从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利好:休闲渔业或成休闲娱乐“刚需”

赶海的热度从线上延烧至线下,它能否成为一个新产业?祖祖辈辈将赶海视为给饭桌“加餐”手段的渔民,能否从赶海的体验游热潮中分一杯羹?

哪里游客可以免费赶海(如何留住赶海热)(3)

线上“云赶海”的火热,为线下赶海体验游引来实实在在的客流量。记者 曹志 摄

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这几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这一方针,推动渔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产品业态转型,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其中,休闲渔业就是要将渔业和旅游观光业相结合,赶海体验游正属于这一范畴。

在海南,发展休闲渔业有政策利好。2019年9月,海南发布《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打造集吃、住、行、游、教、购于一体的休闲渔业产业链布局作出规划。据近两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中国水产学会联合编制发布的《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海南省的休闲渔业产值站上10亿元的台阶,居全国第十二位,到2020年,海南的排名跃升至全国第六。

从产业发展前景看,休闲渔业前景向好。据《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1)》分析,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旅游业受冲击严重,游客数量和人均花费“双下降”,与之相比,休闲渔业全年接待游客降幅不大,人均消费支出反而略有增长。受新型冠状病毒长期存在、疫情容易反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都有所改变,周边短途游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休闲渔业将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刚需”。

现实:环保与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大环境虽然总体利好,但作为休闲渔业的赶海,目前在海南仍处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一些关键问题仍有待解决。

哪里游客可以免费赶海(如何留住赶海热)(4)

在琼海潭门赶海的游客。记者 曹志 摄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海南推动渔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是底线。

如何才能在赶海的同时,兼顾环境可持续发展?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政策总监李劲松认为,首先应慎重选择赶海的地区,能赶海的区域都属于滩涂湿地,需要避开保护区、重要的水鸟栖息地等生态敏感区。其次,应控制赶海收获的数量,不能竭泽而渔。再次,拾捡生物的大小规格上,应“抓大放小”,避免影响物种繁殖。此外,选择赶海工具也应慎重,更提倡徒手捡螺贝,将对滩涂生态的影响降至最小。赶海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不要留下垃圾,误抓保护动物更应及时放归。

“适合赶海的地方多为海边泥滩、岩滩,砂质海滩并不适合。栖息在滩涂上的生物,除了海里的动物,还有许多水鸟,人类赶海活动多了,就会减少鸟类赖以生存的饵料来源,所以适度很重要。”李劲松还专门提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在人们赶海大多抓到的螃蟹都还小,并不提倡抓回家食用。

但事实上,现在海南的各种赶海体验活动多是市民、游客的随机、自发行为,难以对其进行规范,是否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赶海,更多依赖市民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自觉。

除了生态,安全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25日,文昌就发生了一起因赶海引发的安全事故。当天凌晨,有4人在东郊镇曲客港附近赶海抓螺时,被海浪卷走,截至当天17时,2人获救,1人遇难,1人失踪。

“游客对赶海当地的海况不熟悉,或是对潮汐涨落的规律不了解,都有可能产生安全风险。”李劲松表示,此外,海里的水母也有可能对赶海者带来人身伤害。

尝试:潭门探索生态赶海的可能性

要解决无序赶海潜存的种种问题,将赶海打造成规范的体验游项目,引导游客了解赶海的“正确打开方式”或许是个好路径。潭门已经往这方面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

2019年,在潭门镇排港村,十几名当地渔民成立了琼海潭门无所·归止渔民专业合作社。去年5月,合作社打造的潜捕赶海体验基地对外营业。赶海体验游,是基地的一个亮点项目,但至今尚未正式“上线”。

“因为我们的赶海项目筹备,是从养贝开始做起的。”合作社成员之一、排港村村民吴淑显说,合作社希望能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赶海体验,所以项目筹备前期,合作社请来了厦门大学底栖生物专家刘毅博士,对潜捕赶海体验基地所在的海域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投入数十万元购买适宜当地海洋环境的贝苗,陆续投放养殖,定期监测贝类生长情况,期望这些丽文蛤、七彩贝等贝类长成后,不但能成为游客赶海的战利品,也能成为改善周边海水环境的好帮手。

哪里游客可以免费赶海(如何留住赶海热)(5)

琼海潭门无所·归止渔民专业合作社正尝试将生态赶海打造成为休闲渔业的一个项目,在科普的同时倡导环境友好型赶海。记者 曹志 摄

无所·归止的潜捕赶海体验基地,离游客可以免费赶海的海滩仅有一河之隔,如何能让游客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值?是合作社必须考虑的问题。

除了把赶海与出海潜捕等项目捆绑打包,丰富游客体验,为游客的赶海所得提供烹饪加工等服务外,以知识科普为特色的亲子游是合作社瞄准的核心市场。

“我们和智渔合作,将专业机构的知识与潭门祖辈传下来的渔民智慧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既生动实用又‘接地气’的科普。”吴淑显说,让游客体验赶海时,不止收获一桶海鲜,还能与孩子一起掌握科学赶海的方法,了解海洋、探索发现海洋生物的乐趣。与此同时,当地渔民也能获得工资收入,从生态赶海中获益。

在打造赶海品牌上,潭门多年来也在不断探索。2015年,琼海打造潭门赶海节,深度融合渔民传统生活元素,通过祭海仪式、渔民技能比赛、千人赶海寻宝、海鲜盛宴、沙滩音乐会等活动,让渔民的老传统焕发新魅力。

潭门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学强表示,潭门将继续大力扶持休闲渔业发展,打造赶海这一旅游文化名片,为潭门渔民“上岸”开辟致富新路。

来源:南海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