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的灵活性(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样态)

素养表现型教学就是立足学科实践,以素养发展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表现的方式提升素养,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能力,过有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的语文生活,真正落实学科育人的目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实践教学的灵活性?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实践教学的灵活性(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样态)

实践教学的灵活性

素养表现型教学就是立足学科实践,以素养发展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表现的方式提升素养,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能力,过有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的语文生活,真正落实学科育人的目的。

素养表现型教学是什么

素养表现型教学以学习任务为统领,以学习活动为凭借,以互动表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学生与知识之间建立双向循环,促进学生内在与外在素养之间的互动,生成良好的学习结果,并把学习结果展示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关注“学以致用”,而且强调“用以致学”,助力学生文化、审美、反思和创造品格的生成与提升。素养表现型教学——

是层级化目标统领下的教学。素养表现型教学关注学习目标的建设,关注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不仅让教师明白学科中有什么,而且要知道是什么,以怎样的序列递进,在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我们把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层级化分解,最后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以语文为例,我们把核心素养与单元具体的语文要素对接,把零散的语文要素纳入不同的系统。如此,素养表现型教学就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层次分明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体系。

是表现性任务驱动的教学。素养表现型教学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习,通过筛选大任务—确定大任务—外显大任务—活化大任务—评价大任务这些基本操作步骤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素养表现型课堂展评单分为三个部分:“前置学习”在于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产生问题,为课堂的深度参与提供话题,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深度参与”注重表现性任务的完成,从文本阅读起步到表现学习的结果, 使学生素养在自我表现、相互表现、相互评价中得到历练和提升;“拓展延伸”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旨在使学生表现的空间更广阔,表现的方式更多元。

是学习活动支撑的教学。素养表现型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具有“经历感”和“探索感”学习活动中完成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充分思考,通过阅读、理解、甄别、鉴赏、综合、概括等方法得出“经过心灵过滤”的某种结论,在完整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窥见内容背后的意义和形式中蕴藏的知识本质,完成对问题的深度分析和解决,促使学习真正发生。

是对知识不断激活并纳入系统的教学。好的教学是不断把知识纳入网络的过程,因为零散琐碎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很多教师对这一观点已经深以为然,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诸如“知识树”“表格”等各种图示,用以呈现对知识系统的建构和增补。其实,这样的整理在一定意义上仅仅是知识的不断叠加,这样的知识网络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因为不能产生动态的“生长”意义。素养表现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学习中不断调取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借用不同层面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悄然把知识纳入网络。

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基本样态

素养表现型教学是以“主题—任务—表现”为基本模型,在课堂学习中指导表现的过程,聚焦表现的难点,强化表现的深度,共享表现的结果,反思表现的得失,指导学生以获取相关信息为基础,以生成自己认知为凭借,以积极展示为手段,最后获取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研究中,我们创生了分享聚焦、立体研讨、迁移运用、整理建构的实践范式。分享聚焦:即学生对前置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进行分享,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研讨,旨在聚焦问题、凸显主题,表现学生已有的语文素养,让学习活动的开展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起点。立体研讨:所谓的“立体”主要体现在让学习成为知识与文化、经验、想象融合后的深度思维、加工、表现的过程。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以可见的形式呈现。迁移运用:目的是让学习成为一个尝试跨越知识边界的过程,学生通过把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等语文学科素养,在对其他文本的阅读或相关问题的解决中自觉运用,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整理建构:让学生在反思、梳理和提炼的过程中,明晰学习所得, 建构知识网络,让意义感成为具象化的存在。四个环节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含,各有侧重又彼此支撑,既可以是独立个体的形式做大循环,又可以就某一方面做微循环。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组合,促使学生在任务完成中达成学习目标,在大的活动空间中表现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

学习任务展评单是素养表现型教学的一个标志性存在,它融合了“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展示”“学习评价”四个要素,不仅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个有力抓手,使教学过程有更清晰的实践路径,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学习新样态。

素养表现型教学的价值追求

素养表现型教学让学生不做“符号的瘾者”。常常被大家所唾弃的“死读书”“读死书”都是在用不同的表达描述沉醉于符号中读书者的样子,“书呆子”就是对“符号的瘾者”的生动描述。素养表现型教学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学习结果而进行的探索,它强调用生动的学习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既能走进符号又能走出符号的能力,最终指向通过文字符号的学习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目的。

素养表现型教学促进学习中“文—人”的生动循环。它还促进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生动循环,促进了师生群体之间的生动循环。学生在学习中把自身的理解和认知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展示,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同时,每个人表现的过程都是学习者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是一个共享共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这个生动的循环圈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时刻发现的过程——发现知识的美妙,发现个人和同伴的精彩。当惊喜伴随在学习过程的时候,学习就成了有趣味的存在。

素养表现型教学强调把内在的认知通过外在的行为呈现出来,有利于师生之间看到彼此对知识理解的深度,看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学习中对知识认知和理解的不足,从而调整教与学的行为,选择更为恰当的教与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与学科相遇,与课程相遇,与知识相遇。

素养表现型教学的评价策略

用明确的评价标准保证学习质量。教学中,即时评价对于保证学生高质量学习很有必要。评价标准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的标尺,也是教师公正评估学生学习结果的依据。评价标准有利于降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紧张感、焦虑感,更能促使学生沉下心去、静下心来。素养表现型教学倡导的评价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明确的学习标准规范学生的学习。不论哪一种形式和内容的表现,学生只有在明确了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对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明晰的认知,才能立足学习难点,依据自身优势, 用标准规范自己的表现。二是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在这样的形式中,评价不是独立存在于学习过程之外,不是学生学习的某一个标准,而是融合了“学的是什么”“用得怎么样”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用素养表现作业促进学生深度提升。我们审视当下的作业与课堂改革是否契合,发现教师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练习设计都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作业进行了序列性研究,站在“四性”(基础性、提升性、丰富性、思维性)的角度审视教材配套练习册的优劣。采用“増”“删”“合并”三种方法,着手对教材配套练习册进行修改,让作业类型更丰富、练习形式更多样,让作业难度更符合学生需求,从作业质量反观课堂教学,分析作业折射出来的课堂学习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素养表现型教学实施至今,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教师实现了从“单科片面”转向“复合发展”,从“任务驱动”转向“价值认同”。

虽然这一成果获得了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特等奖,但我们还要精细化推进基于评价的行动研究:一是以课堂观察为突破口,优化主题教研设计。围绕学生“素养表现”这一重点,构建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界定具体观察维度和观察点,实现基于实证的教研范式转型。二是以素养表现型课堂展评单为抓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逆向设计思维确定清晰的素养表现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依据目标展开精准教学,将目标、评价贯穿教学始终。三是以“命题改革”为风向标,优化教学评价设计。以“逆向设计,倒逼改革”思维深化教学评价改革,强调阅读、思考、表达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推动“为了学习”“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考试与评价机制,将学习结果测评与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品格养成、思维能力提升等多维度有机结合,追求“应试学力”与“真实学力”的统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09日第4版

作者:武凤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