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经典民谣(农村七八十年前的一首民谣)

"九月里冷,十月温,11月里小阳春,进了腊月刚要冷,再等几天不打春?"

这几句话是从旧社会流传下来的民谣。没想到过了八九十年,现在的气温整体回升,真的与过去老百姓唱的民谣一样了。

有人问了,同在一个地球上,难道和以前不一样吗?答案肯定是不一样,

三大经典民谣(农村七八十年前的一首民谣)(1)

我虽然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前些年却没少听老人们说起过,在过去的农村,冬天气温与现在相比完全不同,那个时候人员稀少,我国才四亿人口,企业工厂少的可怜,百姓生活多以土地为生,当时的生产落后,农作物的产量20亩跟不上现在的一亩,据八九十岁的老人讲,那个时候生活特别的贫穷,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农村的老百姓都害怕冬天的来临,因为人人都穿的单薄,吃的食物热能很低,每当进入农历的九月份就感到身体寒冷,他们为了期盼春天快点来到, 编出了这首民谣,意思是:别看九月份北风有些寒冷,到了十月份就可能变温暖了,进入11月份,虽然天气寒冷了,比起三九严寒仍然像小阳春的天气,但是进了腊月三九寒天,人实在是撑不住劲了,只好劝自己:别看腊月的天这样寒冷,待不了几天马就到了立春节气,一年又一年,每当寒冬来临前老百姓都互相劝慰自己。

三大经典民谣(农村七八十年前的一首民谣)(2)


现在与过去相比完全不同了,在我们黄淮地区,这几年的温度最冷的时候,也就是零下十来度,没几天就过去了,与解放前老百姓唱的民谣基本相同。可是那个时候冬天与现在差别太大了,据史料记载,我国解放后的1954年冬天,淮海地区最冷达到了零下18至零下21度,是解放以后最冷的一年,解放以前没有数据统计,估计还会更冷,据哪个时代过来的人讲,每年的冬天下雪之后,毛草房上的积雪溶化之后,

三大经典民谣(农村七八十年前的一首民谣)(3)

流下来的雪水随时结冰,最长的冰条可达一米多,直径在8厘米左右,每到这个时候,为了预防冰块掉下来砸在头上,不断地将冰块用木棍敲断,落到地面上,人站在雪地里呼出的热气,在眉毛胡子上立马结冰,可见寒冷程度到了什么样子,无法想象。记得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比现在要寒冷的多,水湾里的冰能冻到十公分左右,小孩大人都可以在上面滑冰。

现在的冬天,基本上感觉不到寒冷,主要有多方面的原因,地球变暖温度上升,这是一方面,另外吃的穿的与过去相比也有天地之别,就像现在的温度,黄淮地区明后天开始,可能下降到零下七八度,待不了几天又开始回升,基本上不影响工作,这对于农村在外务工人员或者在家的农民,感觉还是比较舒适的。无论怎么说,现在比以前变暖了,这些变化也不是你、我、他都能管的了的事,我写这篇小文的意思,只是从老人口中的民谣与现实气温做了一下对比,发现还真的有些相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