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网课布置什么作业(语文课无需高大上)

听课多了,总结一下感受:我宁愿听一节平常却扎实的课,胜于听一节经过教师刻意设计的、貌似深度挖掘的课,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小学语文网课布置什么作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小学语文网课布置什么作业(语文课无需高大上)

小学语文网课布置什么作业

听课多了,总结一下感受:我宁愿听一节平常却扎实的课,胜于听一节经过教师刻意设计的、貌似深度挖掘的课。

语文课不需要“掉书袋”

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中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从此,“掉书袋”的称号就流传下来。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多么好的一篇散文!简单、朴实的语言,同样简单、朴实的感受,每个人在读过之后如沐春风,给老师教过之后却让人如坠五里云雾。

这是一个“掉书袋”的老师。

例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是课文的某段文字,简洁,流畅,意思一目了然。教师在教授“山阴道上”一词时,首先指出“山阴道”是浙江绍兴附近的古代官道,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那一带山清水秀、地灵人杰。然后教师出示一段文字:

“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教师告诉学生们,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季羡林先生的句子,就是化用这一句而来。随后齐读这段古文。

后来,教师还链接了明代“公安派”文坛领袖袁宏道的诗句“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让学生朗读、背诵。

我在想,“山阴道中”的意境,其实不用借助这些典故,学生也是应该能够体会的。教师一再地深挖出处,是不是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这一段话的意思?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告诉学生山阴道是一条以风景优美著称的道路即可,去学习一段关于山阴道的古文是否合适?是否冲淡了文章的意境?因为“山阴道上”的奇山异水与德国哥根廷的异域风情并不类似,只是一种感受上的相通。小学语文课堂,原本不需要那么高深。

例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段话,教师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出示了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中的原句,告诉大家这八个字来源于此。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且不说季羡林先生写这八个字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就这八个字,在中国人的理解中,其实应该与大仲马说的意思相去甚远吧。其实,不用借助这些典故,孩子们依然能读懂这句话,也能说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既然如何,我们为何将原本简单的语文课变得复杂?

语文课不需要“烟火秀”

例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师上《伯牙绝弦》一课。首先出示全文让学生朗读,孩子读得算是通顺。说实话,一开始就能将文言文读得顺溜已经很好,但是教师马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读古文要读得有韵味,然后开始具体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告诉学生读这两个语气词声音要延长。

何为“韵味”?声音延长就有韵味吗?还没有理解课文就要读出韵味,即使读得如了老师的意,也是拿腔拿调的所谓“韵味”。为什么一上来就定一个框子让学生往里钻?然后,大家摇头晃脑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韵味”。

例2.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教师问:读“峨峨”这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读“洋洋”这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江河?生答:高大的泰山、雄伟的泰山;奔腾的江河、咆哮的江河……

我倒觉得,为何“只可意会”的东西非要变成具象的画面?有时候,画面的朦胧不清,意境的似懂非懂,可能更具美感,更有意义。语文,有时候,要的只是“读”。

例3.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教师问:“志”表现了伯牙怎样的心境?学生答:“表现了伯牙高远的志向,远大的抱负……”

此处“志”,意为“意向”,可以翻译为“心里想着”,并无“志向”、“抱负”之意,教师的提问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教师一味追求挖掘课文每一个字的内涵,有时候教师的这种动机,造就了一些强加给文本的“内涵”。

两节课都上得很用心,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语文的方向。“掉书袋”堆砌知识却没有生成智慧,“烟火秀”外表华丽却略显苍白无力。我们的老师想把语文上得“高端”,要求学生读要有韵味,说要有内涵,写要有深度;想把语文课上得“大气”,一些扎实的、接地气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弃之不用,光电声色的手段倒是层出不穷;想让语文课“上档次”,无限度的拓展延伸,甚至课堂的大半时间都将文本放在一旁,对课文衍生出的一些旁枝末节津津乐道,穷追不舍……语文课,真的需要这样的“高大上”吗?

“高大上”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基本教学任务的忽视,是对以生为本理念的漠视。一些语文老师,往往囿于语文教学,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最后,用《别忘记语文教学的专责》一文中的话总结之:我们的语文就是我们的民族语,语文课呼唤的是“教学”而不是无限延伸的文化或者其他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可以也应该渗透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但决不能凌驾于“教学”之上,甚至控制“教学”。立足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思维形式的训练场,而不能成为各种知识、信息的集散地。要训练学生的形式思维,阅读教学课堂应当注意落实以下四个层面的教学:一是弄清“写了什么”(基本内容);二是弄清“写作目的何在”(文章主旨);三是弄清“怎样写的”(文章结构或者说作者的行文思路);四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此类文章的行文规律及其后面隐含的人类思维的规律)。这本来是我们语文教学大是大非甚至可以说是方向上的大问题,可我们却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探讨,这不能不让人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为我们国民未来的语文乃至文化素质与修养担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