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雷雨天转睛的诗句(天气诗词之露)

秋分刚过,暑气渐退,昼热夜冷,此时最容易有露水。

秋天的傍晚,那些结在草丛上、树枝上的露珠,映射着霞光,好像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就连枯萎了的枝叶,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形容雷雨天转睛的诗句(天气诗词之露)(1)

晶莹剔透的露珠,像是给万物披上了一件水灵灵的盛装,也在这盛世里,平添了几分秋色。只可惜,待风吹过,它便轻轻滚落,落入泥土之中,再也找寻不到了。在它敲击地面的那一瞬间,美好亦支离破碎。

因此,你可否愿意同小月一起,到诗词中去寻找这一抹美好的秋色?

形容雷雨天转睛的诗句(天气诗词之露)(2)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红色的,而山麓倒映下的绿波,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着。

九月初三的这个夜晚,在诗人笔下显得多么地可爱: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在这里,诗人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弯月初升,露珠晶莹,通过对“月”和“露”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给人以朦胧夜色之美。

形容雷雨天转睛的诗句(天气诗词之露)(3)

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诗人在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诗人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这就意味着诗人是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之情。

形容雷雨天转睛的诗句(天气诗词之露)(4)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

四季轮回,转眼间已是白露时节。

在这白露时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此时诗人正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冰冷的露珠让人感到分外清凉,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明明是普天之下是同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而诗人偏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光明!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白露已到,即将转入寒冬。可是这战火,终究是温暖不了世人的心肠~

形容雷雨天转睛的诗句(天气诗词之露)(5)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此时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间浮想联翩:在天上的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那棵桂花树

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在探寻桂花树的时候,奇怪于冰凉的露水为什么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有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如此,诗中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形容雷雨天转睛的诗句(天气诗词之露)(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