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位元曲名家,道尽元曲百年风华

元曲是与唐诗、宋词齐名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它亦庄亦谐,可雅可俗,既是文人士大夫们咏物言志的载体,也是市井百姓嬉笑怒骂的工具。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前者属戏剧,后者属诗歌。

杂剧是一种结合了宾白、唱词、科介的戏剧艺术,其主要代表作有马致远《汉宫秋》、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等。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小令通常是单曲,套数则由两个以上的曲子连缀而成。其代表作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等。

岳麓君从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元曲三百首》中选摘几首名作,大家一起来领略元曲的溢彩流光。

这8位元曲名家,道尽元曲百年风华(1)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元曲三百首》,岳麓书社出版

01 元好问

【双调】《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元好问(1190—1257),天资聪颖,在诗、词、散曲、古文及史学方面造诣均深,有“北方文雄”“一代宗工”之称,《金史》称其“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

《骤雨打新荷》一曲由元好问创制,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称这个曲调本名“小圣乐”,因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几句脍炙人口,被许多名姬传唱,故改名。该曲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的初夏荷塘图;下阕抒情,表达了人生如梦,要及时行乐的观念。

02 白朴

【双调】驻马听·吹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白朴(1226—1306以后),出身士大夫之家,但幼年遭逢战乱,颠沛流离,曾随元好问寄居山东聊城,蒙其教诲。成年后,白朴始终无法忘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寄情于山水,终身未仕。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太和正音谱》称其曲“风骨磊磈,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

《驻马听·吹》生动地描绘了吹这种民间艺术,从听觉及想象入手,表现了艺人们精湛的技艺。

这8位元曲名家,道尽元曲百年风华(2)

03 关汉卿

【双调】大德歌·秋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节选)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蹲、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约1234—约1300),元熊自得《析津志》称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著作等身,创造力极强,创作杂剧60余种,至今仍有《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等曲目广为流传。王国维称其“一空倚旁,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大德歌·秋》描写了雨夜失眠的场景,风声、雨声、雨打芭蕉声,寒蝉鸣,寒蛩叫,不知是“噪声”造成了失眠,还是失眠放大了“噪声”。

套数《一枝花·不伏老》被喻为关汉卿的自叙之作,同时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所选一段是尾曲,该段把黑暗的现实社会比喻成妓院,把自己比喻成一个风月场上看穿了种种圈套的老手,塑造了一个就算受尽挫折,也“不伏老”、不妥协、不低头的硬汉形象。

04 马致远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被人们称为“曲状元”“马神仙”。青年时期志向远大,但仕途多舛,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晩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马致远的散曲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太和正音谱》称“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羁旅图。前三句由九个名词组成,每一个名词都可以单独代表一道景致,组合在一起又天衣无缝,营造出秋风中游子独行的凄凉意境。后二句言简意赅,用夕阳和天涯衬托出游子心中的无限哀愁,同时又给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这8位元曲名家,道尽元曲百年风华(3)

05 郑光祖

【双调】蟾宫曲·梦中作(其一)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

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

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太和正音谱》称其词“如九天珠玉”。

这首《蟾宫曲》描写梦见钱塘歌伎苏小小和高唐神女的情景,勾起作者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06 徐再思

【双调】蟾宫曲·春情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生卒年不详,因好甜食,故号甜斋。与贯云石、张可久同时。曾任嘉兴路吏。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太和正音谱》称其词“如桂林秋月”。

《折桂令·春情》以“相思”为主题,描写一个女子害了相思病的情形,“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最后,作者还点明了相思病最严重的时刻,即“灯半昏时,月半明时”。读罢全曲,一个女子伴着孤灯残月深深思念心上人的憔悴形象跃然纸上。

这8位元曲名家,道尽元曲百年风华(4)

07 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1270—1329),少有才学,作《白云楼赋》,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后辞官归隐。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出赈灾民,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张养浩在政坛上是一代名臣,在文坛中也是一时才俊,与清河元明善、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山坡羊·潼关怀古》创作于作者应召前往陕西赈灾的途中,当时张养浩已经辞官归隐,已决意不再涉足仕途,但是当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灾民时,便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前往。作者遥望长安,不由陷入了徘徊,因为他内心很清楚,王图霸业最终都化作了尘土,“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但作者最终还是选择在潼关路上前进,因为他心中有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08 倪瓒

【双调】折桂令·拟张鸣善

草茫茫秦汉陵阙。

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

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

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

到如今世事难说。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倪瓒(1301—1374),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自幼家境富裕,但丝毫没有沾染纨绔之气,一生清高,不入俗流,始终以写诗作画藏书为个人追求。晩年散尽家财,流落江湖之间。倪瓒工于山水,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三人并称为“元四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画居逸品,诗文不屑屑苦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绳墨”。

《折桂令·拟张鸣善》先感叹朝代兴亡,后表达自身的隐居之乐,称自己有白云相伴就很快乐。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感叹如今世事不堪,发出“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的呼声。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表面隐居山林,与世无争,实际上依然充满家国情怀。

书 影

这8位元曲名家,道尽元曲百年风华(5)

这8位元曲名家,道尽元曲百年风华(6)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元曲三百首》

岳麓书社出版

《元曲三百首》

作 者:李花蕾 导读 注译

定 价:¥30.00

元曲是与唐诗、宋词齐名的中国文学瑰宝,其内容亦庄亦谐,可雅可俗,既是文人士大夫们咏物言志的载体,也是市井百姓嬉笑怒骂的工具,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

本书作者从方便大众阅读出发,甄选《全元散曲》中近三百首精品,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曲的风貌,是一部简洁、好读的元曲普及读物。

元曲——与唐诗、宋词齐名的中国文学瑰宝

摆摊“前浪”的幸福生活

上架秒空!四大名著版本那么多,汪涵推荐了这一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