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七律(太极初学谏言)

练太极七律(太极初学谏言)(1)

文/汤庆章

练太极七律(太极初学谏言)(2)

民国武术文化学者吴志青先生说:“太极之术,以自然为法,感悟为功,功成则所向无敌。然而精微深奥,非深思潜索,不能窥其要也。(吴志青《国技概论》)”太极拳既平淡无奇,又至精至微,是一项没有难度的高难度活动。没有难度,一是指对学习者没有特殊要求,不分男女老少,体弱身强,只要具备日常生活能力,都可以练习。二是指它没有突破人的正常活动范围,勿须超越身体极限的蹬腿、踢脚、弯腰等特殊训练。三是指太极拳修炼的只是平常功夫,不是异常或超常,更不是反常的功夫。

太极拳的高难度体现为博大精深,是永远的追求。古人穷毕生精力,一代人中,有成就者不过数人而已。

太极拳难则在于它与众不同的运动方式,颠覆了我们的经验和习惯,销解了我们运动的思维定式。

解决这高难度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转换思维角度和运动方式!

董英杰先生说:“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元之功夫。”(《太极拳经验谈》)

“返本归元”即是逆向修炼,具体方法就是“用意不用力”的大松大软。太极拳的运动理念与现代体育的运动理念背道而驰,不是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朝着更慢、更弱、更静的方向回归,这是太极拳的独特运动方式。因此,“返本归元”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这一特质是太极拳与其它体育运动和我们的日常经验最本质的区别。而转换与“更高、更快、更强”相反的思维角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就成了习练太极拳最大的难度。

其次,太极拳与其他知识的学习,在方法和方式上根本不同,它不是博闻强记的客观知识,而是高级综合能力的主观智慧。严格说来,太极拳不容易被语言文字所描述,只能经验的去理解,直接的体察。而太极拳的感悟又至精至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强调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还有,太极拳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在短期内是见不到成效的,愈深入愈觉得浩瀚无边,这些都是太极拳高难度的体现。

太极拳的独特性,显然需要我们要用有别于正常理解的方式去领会它,所以拳经提出“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太极拳既无法自学,也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能接触和学习太极拳靠的是缘分,失之交臂的遗憾是常有的事。初学者如果幸遇明师,学有宗基,取径有门,那就有福缘了。但在学习之前,最好对太极拳先有框架性的了解:

——文化体证。中国文化本土发明的传统太极拳,路径独特,理法精深,是东方智慧和时代思想的产物。传统太极拳是集儒、释、道诸家哲理,寻求“天下至理”的中华文化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念在武术领域里的具体实践。太极拳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坚持贵柔、持静、守中、冲和的原则以及与之相应“致柔”的方法,用意识使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稳静有序的状态,从而使人的身体潜能和思维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用自己的身体感悟体察,更容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意义。

太极拳理论原则来源于《老子》道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其技术原则效法老子“不争”、“无为无不为”以及“损之又损”的观念。后世武学家又注入儒家“天人合一”、“中庸”思想和正大气象等修心养性的原则。因此,太极拳在武术思想上提倡以德服人,不战而胜。太极拳以修身养性、以柔克刚的道术旨趣,已远超出一般武术的狭隘范畴,甚至可以说是以武术语言表达的修道艺术。

太极拳是集“真、善、美”的智、体兼育的运动。首先,太极拳是搏击格斗武术,生死攸关,来不得半点虚假,故其技必真;其次,太极拳以“不争而善胜”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原则,其心必善;最后,太极拳姿势舒展,气象庄严,自然华美,其艺术形态必美。

——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是练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是太极拳的独特运动方式。这个特点在所有的体育运动方式中独树一帜。

意识是由大脑不同的区域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是人类获得的外界感受,大脑通过整合、筛选、加工出来的信息。在现代心理学中,意识与魂、灵一样是特殊的存在,它与觉察是可以互换的同义词。西方有专门研究意识能量的《觉察力》一书,专门研究觉察的力量即意识的力量。因此,“用意不用力”的太极拳强大的攻防力量,就可以接受西方科学的解释了。

用意可以理解为是用心,心即人的意识即“想”。荀子曰:“心未尝不动也”,故如何“想”就非常重要。所以李雅轩说:“一举手,一动脚,都要有意识的贯注、神气的向往”。意念的活动也要适度,既不能死寂无象如和尚枯坐,也不能欲念外露。若偏重一方,挂一漏万,就违背了太极拳“不偏不倚”和“八面支撑”的原则。

谈到“意”就不得不谈“气”。气也是运用最广的古典概念,含义更为复杂。但可以肯定地说,“气”绝不是指人的呼吸之气,如果混淆了“气”与呼吸之气,将动作姿势强行配合呼吸,必然胸闷气促,于健康无益而有损。我猜想,“气”是 “意识”的运动功能的迹象,这个猜想还需要专家论证。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独一无二的运动特性,从本质上区别于其它运动。对太极拳运动规律的研究,将对生命科学和人体潜能提供深入研究的可能。太极拳因此可能是中国人对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

练太极七律(太极初学谏言)(3)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最高级的方法论,是太极拳理论最出彩的表达。莱布尼茨和康德定义的“自然”是没有意志,没有人为干预,本来如此的意思。这就与老子“上善若水”、“无为无不为”的意义相同。换句话说,没有目的性恰恰是抵达目的的最佳途径,“无心插柳柳成阴”可以说是这个思想的通俗表达。

“道”既复杂,也简单。若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就是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要求我们从小树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太极拳也要求树立“太极观”,也就是如何观察太极拳?认识太极拳是什么和如何抵达太极拳目标的问题。

道也是理,所以“道理”联用。太极拳理论性极强,但太极拳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辨,而是道器合一的实践工夫。中国古人提倡道艺统一,知行合一,因此,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门武术技艺的实践功夫,更是追求大道和体证大道的途径和载体,即可以通过太极拳的锻炼来掌握一种独特的思想智慧和学习方法。

——返道而行。“顺则凡,逆则仙”是中国丹道内功修炼的基本路向,因此,太极拳遵循道家的核心思想“反其道而行之”的路径和原则。

太极拳的运动理念不是朝着“更快、更高、更强”不断做加法的方向追求,而是“返本归元”,朝着更弱、更慢、更静(不主观)“如婴儿乎”的柔弱方向回归。“返道而行”的运动原理,破解了人们对理解“运动”的思维定式——“运而不动”,这才是太极拳的核心秘密,亦是本书书名之义。

大松大软、稳静安舒、轻虚无为是太极拳的具体方法和理想状态。如果说其它运动是做加法,而太极拳则是做减法,即减去习惯性的力量、速度和技巧,“无为无不为”地恢复到人的本能状态。这种不断的做减法,源自老子“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的思想,这个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太极拳本质上是思维的训练,而且是原始智慧即本具潜能的体现。因此要从新的思维角度重新去发掘出人身体结构中的本具潜能,佛家所谓“拨云见日”就是这个意思。养生专家曲黎敏讲过:“身体比脑袋聪明”,这句话需要细细体味,人的“本能”胜过经验,因为我们的脑袋经常在瞎指挥。

——平淡无奇。太极拳没有体育场上的高难动作,没有杂技团的惊险表演,也没有油锤贯顶刀枪不入的江湖异术,更不是超越身体极限追求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极限运动。至于特异功能或所谓神通奇术,更不是太极拳的修炼方向。

太极拳不象体育运动追求的是身体能量的短暂爆发,考验身体的承受极限,它恰如手工劳作和正常生活的最自然状态,简单平常、持久恒常。

“太极拳各种姿势平淡无奇,或有疑其功效,……此种方法,一经道破,固极简单,然其效验,亦非一蹴可几,……学者切勿以空论视之,是为至要。(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平淡无奇就是平常、正常,不是超常、异常或不正常,它的技术要求都在人体的正常活动范围内,没有超越日常行为的动作要求。所以容易“疑其功效”,因此,太极拳重在坚信,贵在坚持。

另外,太极拳并无秘籍诀窍,只需要“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而太极拳的规矩是简单的,只要做到心静、神清、气和、身正就行了。因此,太极拳不提倡身体的苦练,只强调思维的转换。把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太极拳,认认真真地做到极致,必然获得最佳的养身效果和武技水平。有人说,能把简单做到极致,则成绝学,做任何事情都一样,不仅限于太极拳。

摘自汤庆章《返道而行》一书)

练太极七律(太极初学谏言)(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