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港区客运站(嘉兴水上客运站简史)

文/潘成旗

嘉兴港区客运站(嘉兴水上客运站简史)(1)

1

说到嘉兴的水路客运,历史可以追述到很久远。

嘉兴属于水网地带,湖泊众多、河道纵横,所以在经济并不发达时期,人们出行首选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想到水路。

但真正发展到初具规模,应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嘉兴水路客运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地发展起来。

据嘉兴地方交通史记载:到1949年解放前,嘉兴市本级范围(南湖区与秀洲区,作者注,下同)有私人客运轮船行18家,客轮23艘,再加上部分机动航快船(一种客货混装的运输船),从事水上客运的船只多达30多艘。

2

新中成立以后,在政府倡导下,1951年6月,由7家私人轮船行以及一艘客轮“同鑫号”进行了私私合营(该事件在当时简称为“七行一轮合营“)。

这7家私人轮船行分别是“振利”、“振兴”、“新塍”、“福昌”、“顺新”、“光明”、“新联”。私私合营期间,他们采取统一客源、统一船只调度、统一票价的“三统一”管理模式,从而解决了过去私人个体经营时的那种恶意竞争、钩心斗角、争抢客源等弊端,也减少了班次重复、航线重合等不合理现象。

在此期间,私私合营轮船公司相应党和国家号召,为嘉兴地方经济建设多拉快跑、为运送志愿军伤病员、为各地抗洪救灾运送人员与物资作出过贡献。

除以上私私合营船行外,嘉兴市本级还有“顺新1号”、“庆大”、“梅利”、“万顺”、“永和”、“俭业”、“长风”、“工联”、“新兴”、“利兴”、“胜利”等11家私人轮船行。

正是由于这些私营轮船行的存在,为后来嘉兴水上客运壮大发展和客运站建立奠定了基础。

3

1955年9月,经政府批准,由以上18家私人轮船行,与政府从国民党残余手中没收过来“根利号“、”根发号“、”解放号“、”金平号“四艘客轮的国有资本,组建起了嘉兴首家公私合营客运轮船公司,它隶属“浙江轮船公司嘉兴营业处”,这就是嘉兴水上客运站的前身。

1956年,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国家采用赎买政策,陆续将私人轮船行收编到国营经济中。据嘉兴地方交通史记载:当时收编客轮36艘、货轮2艘(零碎货物运输)、客驳4艘,经营航线18条。

1957年4月,嘉兴公私合营轮船公司通过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了一家国营轮船公司,它正式定名为“浙江省嘉兴区航运局嘉兴客运营业所”,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区航运局管辖。

1958年,根据省交通厅的部署,客运体制第一次下放,“嘉兴客运营业所“划归到嘉兴地方国营的嘉兴交通运输公司(简称”交运公司“)管理,首次定名为“嘉兴县客运站”。

在这次管理体制调整中,部分交通工具和客运航线作了一系列调整。企业人员也发生变动,其中有许多交运公司职工充实到客运站中来,也有部分客运站业务骨干抽调到交运公司中去

。当时嘉兴客运站客轮减少到17艘,客驳6艘,1600个客位,经营航线减少到16条。但客运量和货运量却大幅度增加,1958年全年客运量完成114.2万人次,货运量4.8万吨。

1962年7月,省交通厅对航运管理体制再次调整,成立了浙江省杭嘉湖航运局,下设杭州、湖州、嘉兴三个分局,原下放到各县(市)区的六个客运站又再次收编到嘉兴分区航运局管辖,嘉兴市本级名称仍沿用“嘉兴客运站”。

届时,嘉兴客运站拥有客轮18艘,客驳6艘,客运航线17条,每天发往周边城市及乡镇客班25趟次,途中停靠161个站点(含重复)。1962年全年客运量完成157.2万人次,货运量(客运附货)1102吨。

嘉兴港区客运站(嘉兴水上客运站简史)(2)

4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嘉兴水路客运发展最快的阶段。

特别是1960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以后,省交通厅和内河航运局加大了对客运运输的投入。

64、65两年期间,省交通厅给嘉兴客运站下拨了“喜鹊”、“金雀”两艘新型的钢质客轮投入运行,大大地改变了原来客运船只破旧、狭小、速度慢的面貌。

原来那些“毛篷船”也全部被淘汰掉;客轮的动力机械也更新换代,使原来烧煤、烧木柴的旧式蒸汽机,全部换成了柴油内燃机。这不仅加快了航速,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可靠性。

5

抗战结束至1948年前,嘉兴并没有固定的轮船码头。

此前各轮船行的客轮是按照营运线路分别停靠在荷花堤、塘湾街(即后来的北京路)以及东门宣公桥等处。

1948年,由国民党退伍军官李某等几人,利用他们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在嘉兴环城东路(现今“勤俭东路桥”北侧位置)上设置了通用露天码头。他们胁迫各轮船行集中停靠到那里,他们除抽取码头使用费外,还在该码头通道两侧建造起简易房屋,经营茶馆和饭店进行牟利。

解放后,该码头由政府接管,但候船厅仍没有建造。直到1964年,浙江省交通厅通过拨款投入方式,嘉兴客运站在原码头南侧(即现今“勤俭东路桥”所在位置)建造了450平方米的新候船大厅,码头岸线也从原来的60米增加到了90米,基本满足了客轮停泊和旅客进出的需要。

从那个时候开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嘉兴客运轮船码头曾经作为嘉兴市区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

6

1972年,根据嘉兴地区革命委员会的决定,客运体制第二次下放到各县(市)区。嘉兴客运站隶属嘉兴县交通局管理,名称仍沿用“嘉兴县客运站”。在这个时期,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嘉兴客运站在东栅镇上建起了船舶保养场,不仅实现了客轮船舶自己维修保养的目标,而且为改革开放年代的拓展经营打下了基础。

1975年底,客运站办公大楼也建起来了,改变了原来破旧、拥挤不堪的办公条件。

1979年1月,根据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决定,客运体制再度上收,嘉兴市所属的六个县客运站全部归并到浙江省航运公司嘉兴分公司管理,其中嘉兴客运站更名为“浙江省航运公司嘉兴分公司嘉兴营业站”。

这个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已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刚进入改革开放,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同时,公路客运还没有完全上升到主渠道,所以从1979年起到1985年这个阶段中,是水上客运巅峰期,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均创历史新高。

期间的节假日运输高峰,在开往新塍、王店、南汇、新篁等地热点航线上,经常会出现“一轮两拖”甚至“二轮二拖”的旅客火爆场面。那个时期船舶实现了钢质化改造,从原来几十客位的木质船和水泥船,全部更新改造成为100客、140客、160客位的新型钢质客轮。

1985年嘉兴客运站全年完成客运量为346.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达到5326.56万人/公里。

1983年,嘉兴撤地建市,拓宽中山路。经省交通厅批准,客运码头从原来环城东路迁移到了中山西路1号(现“金悦大酒店“的所在),新建的客运大厅能同时容纳6000人候船,成为嘉兴市区河西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7

俗话说,若要富,先修路。

从1986年开始,由于县乡公路的逐步建成,公路客运得到飞速发展,旅客出行逐步弃水走陆,水上客运量开始逐年萎缩,而且速度相当快,水上客运面临亏损经营的局面。

1988年嘉航分公司的六个客运站经营亏损达到165万元。为此,嘉航分公司提出了“以水为主、调整生产结构、横向发展、多种经营”的客运方针,目的想扭转亏损的被动局面。

在六个兄弟站的横向经营发展中,嘉兴客运站走在最前面,在多种经营活动中,嘉兴客运站开辟了各种渠道,如:水果批发、干果酒饮料批发、饭店、招待所、旅游服务、综合商店、车船修理等等,其中东门轮船码头水果批发曾一度成为嘉兴水果行业的“龙头”老大。在多种经营过程中,客运站广大职工对水上客运仍怀着十分执着的热情,努力开辟了水上旅游和农村烧香组团业务,而且业务做得很红火。

1991年,嘉兴客运站将“嘉航536号“客轮改造成嘉兴第一艘旅游性客轮“烟雨楼号”,开辟了嘉兴至上海“淀山湖大观园”水上旅游线路,曾经成为嘉兴水上旅游的一大亮点。这些水上客运业务一直保持到1995年。

嘉兴港区客运站(嘉兴水上客运站简史)(3)

但在1993年2月,市本级最后一条定航客线“嘉兴至南汇”班停航,至此,嘉兴市本级国营主导的水上客运班线最终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1990年3月,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航运体制改革,原浙江省航运公司嘉兴分公司划归嘉兴市地方政府管理,嘉兴客运站管理体制第三次下放,并更名为“嘉兴市航运总公司嘉兴分公司”。

直到2001年7月29日,经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决,嘉兴市航运总公司宣告破产,作为分支机构的嘉兴分公司也列在破产范围,嘉兴客运站也就此走完了它近50年历史,在嘉兴这块土地上永远消失了!

8

说完这段嘉兴客运站历史,作为曾经的客运人,心情自然有些沉重!

但退一步想: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个企业与自然人一样,既有它年轻成长期、发展壮大期,当然也会有它老年衰落的一天。

当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出现,必将会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

因此只须记住:在嘉兴这块土地上,水上客运人曾经为交通事业努力工作过,为交通繁荣尽力奋斗过,那就可以感到欣慰、感到自豪!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