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派名家谈张君秋京剧艺术(浅谈张君秋张派的演唱技巧)

对于京剧的前辈旦角儿艺人来说,张君秋在唱腔以及演唱上的突破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他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他突破性的运用气息,控音,强弱,胡琴之间的配合,发明和运用了许多新的演唱方式,最典型的比如像“蜻蜓点水”般的那种“点唱法”就是一例。下面我就张先生演唱技巧的所学渊源逐一分析,并对他唱腔技巧的来龙去脉做一梳理,以惠同好。

张派名家谈张君秋京剧艺术(浅谈张君秋张派的演唱技巧)(1)

京剧大师张派声腔创始人张君秋先生

因为张君秋是梅兰芳的入室弟子,所以他的唱腔里有梅派“悠扬大气,行腔稳重”的特点一点也不奇怪,这在张的唱法里随处可见。这种唱腔特点虽加了点技巧,但源于梅派,主旨未变。张派优秀传人薛亚萍太重技巧,悠扬大气方面,比之张先生似乎略显逊色。

流派的创立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就是需要“精学一门博采百家”,张君秋就是这样成派的。有人说,这也有那也有,这不是杂拌里吗?不能这样讲,不同的特点是有区别,但是如果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并且能很好的相融在一起不露痕迹,这也是人家的本事。比如,梅派悠扬大气,程派跌宕起伏,尚派刚劲挺拔,荀派缠绵玩转。如果把不同风格的唱法运用到不同的剧情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融会贯通,不露痕迹,我们听张先生的腔就有这种感觉,而且还很和谐。

张派名家谈张君秋京剧艺术(浅谈张君秋张派的演唱技巧)(2)

张君秋的四位老师梅、程、尚、荀

那么在张派腔里,除了悠扬大气,更多的是能见到他处理唱腔迂回婉转,富于变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就是张君秋和程砚秋先生那里学来的。而且程派唱腔对张君秋的影响非常大,有人就说过这样的话:学程砚秋最好的就是张君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张派的很多腔其实都来源于程派,比如《金锁记》(也就是《窦娥冤》)这出戏,现在听张君秋的那段反二黄慢板,程派痕迹比比皆是,但是因为行腔吐字全部已经是张派的了,所以,不特别精通熟悉两派的人是根本听不出来的。类似的还有《楚宫恨》这出戏,本子来源于程砚秋的《马昭仪》。腔因该也是张君秋借鉴了程先生的腔弄出来的,现在听很多腔几乎一样,有人说《楚宫恨》腔好听,那么我们也只能说,程砚秋的创腔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无人可比。

张派名家谈张君秋京剧艺术(浅谈张君秋张派的演唱技巧)(3)

张派传人赵群演出《楚宫恨》

尚小云先生唱腔中的那种节奏灵活,跺字行腔的唱法,对张君秋的影响也很大,当时尚小云,想收张君秋为徒,但是因为张君秋已经是李凌枫的徒弟,所以尚先生只能收他为干儿子,这也是尚喜欢他肯提携于他,后来也指导了他很多东西,并且他们也合作了很多戏,比如尚派新编戏《九曲黄河阵》。尚派跺字行腔的方式,实际在张派里已经被“融化”到他的唱腔里了,但是它的根源却是尚派的,还比如说如《大登殿》的“他道我王氏宝钏理不端”也是典型的运用了尚派的那种垛字行腔的唱法,除此之外,张派中有些很“硬朗”的那种腔和唱法也来源于尚派。

张派名家谈张君秋京剧艺术(浅谈张君秋张派的演唱技巧)(4)

张派传人王蓉蓉演出《大登殿》

张先生除了学习前辈的唱法,努力革新之外,还和他的琴师研究唱腔;演唱以及伴奏技法,“鼓捣出”很多脍炙人口的唱腔和张派琴艺。他的琴师何顺信,张似云都为他的张派唱腔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派中有一种胡琴和唱交错配合的演唱方法,比如:《状元媒》“吕爱卿且平身还有话言”之“含羞满面”。就是典型的繁拉简唱的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就是胡琴比较繁杂,而唱如蜻蜓点水,既省劲,又灵动,还优美动听。

与这种“点唱法”配合的还有一种技巧:那就是“闪着唱,点着唱”这也是“点唱法”的一种延伸,这种唱法在张派的唱腔技巧运用里,随处可见,与运用气息相配合,灵动跳跃,让人心醉。比如:《状元媒》自那日一段的“回还......”。这种张派点唱技巧非常的难,需要长时间揣摩才能掌握。

张派名家谈张君秋京剧艺术(浅谈张君秋张派的演唱技巧)(5)

张派传人赵秀君演《状元媒》

除了“点唱法”和“繁拉简唱”,还有一种是把音抛给胡琴:比如《赵氏孤儿》“提起此事.....”一段中的“辩愚贤....”的“愚”字的高音。这个高音按照传统戏的唱法是需要唱出来的,但张先生把它抛给胡琴唱,即省力又好听。另一个和胡琴配合的特点叫做:欲慢先快;欲高先低、欲强先弱、欲拖先垛,这个在张先生的唱腔里同样不少见。

由于张先生的嗓子特别好,所以,运用唱腔高低不挡。他的嗓子被称为“十字音”嗓子,能唱两个半八度,有十七度之广。所以他很多时候,会运用一种叫做“楼上楼”的唱法:这种唱法就是高音里拔高音,要有特别好的嗓子才能应付自如,这在他的张派唱腔里,也不少见。比如传统戏《三堂会审》的那段著名的唱段:“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的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楼上楼唱法,还比如说他的新编戏《状元媒》“自那日....”之“锦绣江山....”高音中拔高音。也是这种典型的楼上楼唱法,

张派名家谈张君秋京剧艺术(浅谈张君秋张派的演唱技巧)(6)

京剧《三堂会审》

控音托气高低对比:张先生根据唱的高低,强弱,长短来对气息进行控制和运用,这里有超强的功底和技巧在里面,比如:《状元媒》“到此时....”,《诗文会》“听兄言....”有的由弱到强,有的由强到弱,有的高低对比,灵活运用气息。

另外张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嗽音,其嗽音的运用随处可见,成为他的特点唱法之一,其高音区的嗽音尤为出色靓丽。比如《望江亭》“死后生还.....”尾部的嗽音。

张先生在演唱快板上同样有特色:比如《状元媒》“傅丁奎休要发癫狂”,《诗文会》“可笑他无才学自讨无趣”等。他的快板时而高亢,时而低婉,时而音少字多,时而字少音长。

张派名家谈张君秋京剧艺术(浅谈张君秋张派的演唱技巧)(7)

张君秋先生演出《诗文会》

最后谈谈张君秋创造的新唱法:比如:《诗文会》南梆子“果然是.....”和过去的南梆子不一样,《状元媒》“自那日....”和过去的二黄原板也根本不同,“天波府.....”用导板连南梆子,过去京剧根本没有,很多,这里只列举典型的,其他一些由于文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举例了。

张君秋先生因为天赋佳喉,嘴里个功力十分过硬,所以,过去旦角很不喜欢,视为难唱的“花发辙”,他唱来游刃有余,驾轻就熟,旦角多唱“一七辙”,张先生唱来更是优美好听,音色靓丽。总之,十三道辙口张君秋都唱的非常好,这和他嗓音天赋好,嘴上功夫好,肯研究钻研也是分不开的。

综上,京剧的继承和发展,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二者不可偏废。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张君秋先生的艺术就会发现,任何流派的形成,都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关系,离开这一原则偏废任何一项,都不会给这门艺术带来好的结果,这些教训已经很深刻了,难道不是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