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也可以吃出人生哲学(味道中的文化之面条)

一碗面也可以吃出人生哲学(味道中的文化之面条)(1)

常言说众口难调,尤其是在美食文化发达的中国。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给我们带来了璀璨的文明,也造就了全国各地人们不一样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中,要找寻一种大家都喜欢吃的食物实在是太过艰难。如果有的话,那一定就是面条了。

根据我国考古发现,在距今近四千年前已经有了面条,那时的面条是用高粱和谷子制成,名称也不得而知。从汉朝开始,面条的文字记录就经常见于史料了。古代的人们,把面食统称为“饼”,水煮的面条被称为“水引饼”、“汤饼”,那时候的面条形态不一,有的类似于现在的面片,也有的“一尺一断,形如韭叶”。到了唐宋时期,面条的种类变得丰富多样,史书中记载的有过水面、插肉面、浇头面等十多种种类,面条长、瘦的形状也基本定型,宋人取其字面含义,赋予了面条福寿绵长的含义,成为了寿诞时常吃的食品,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保留这这个习俗,在过生日时会吃上一碗长寿面。到了元明清时期,出现了易于保存的挂面和有着地方特色的各种面条的做法、吃法,一直流传至今天。

面条作为需要用沸水煮食的食物,对我们的健康有着莫大的好处,尤其在食品卫生条件有限的古代,面条是属于“安全食品”,从而备受推崇。不仅如此,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面条这种极为简单的吃食,也形成了独有的饮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味道中的文化之面条。

一碗面也可以吃出人生哲学(味道中的文化之面条)(2)

每个城市都有一碗属于自己的面条

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背上行囊,为了生活漂泊,匆忙的脚步跨过无数的城市,或短暂的停留,成为过客;或长期的驻守,渐渐融入,终于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不论哪种,当你初次踏上一座城市的土地时,都会有一种与我无关的感觉,那些陌生的人,那些身边的事,凌乱与喧嚣重重压来,甚至会让你忘记挣扎。

陌生感带来的是目光的怯懦和心中的不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碗面条。寻找一间街边的小店,没有高大辉煌,有的只是家长里短。烟气氤氲中,老板懒散的为你端上点好的面条,告诉你,筷子自己拿,小菜免费自己夹。貌似不贴心的服务,却有着家的随意。抱着盛满面条的碗,先吹出两口冷气,趁着不烫嘴,吸溜着喝上一口热汤,暖暖的一下肚,紧绷的神经随之放松,舌头也不再麻木,终于能感觉出酸甜苦辣的滋味。浑身的不自在渐渐平息,吃上一口面,心里有了底,小饭馆里面不熟悉的方言也变得动听起来。

每个城市都有一碗属于自己的面条,吃的多了,我们就融入了这个城市。起初我们更在意的是面条中的汤汤水水,总觉得所有的滋味都在其中。当你能叫的出城市中的大部分地名,语言上刻意的模仿变成了随意的交谈,就会发现,香浓面条汤不过是味蕾的调剂,看似无味的面条才是真正的生活,淡淡的、顺滑的、唏哩呼噜的能填饱肚子。

一碗面也可以吃出人生哲学(味道中的文化之面条)(3)

面条是老母亲拴在我们身上回家的线

中国的面条有千万种,最好吃的,是家里的面。

家里的面条制作简单,也没什么讲究。老母亲用个大盆子舀面,和面,擀面,切面条,煮面,盛面,仿佛江湖高手般一气呵成,浇上卤子,直接上桌。炎夏季节吃面条,热腾腾的面条捞出锅后,在冒着寒气的井水中一过,随便的切些黄瓜丝,拌点水萝卜麻酱,红通通的炸辣椒拌得满碗,吃的大汗淋淋,浑身通透。在家中吃面条不需要菜,咸菜腐乳和母亲的嘱咐唠叨就算是佐菜了。

在家里面吃面条,不用考虑形象。可以翘起二郎腿窝在沙发里吃,也可以边看电视边吃,想吃大蒜就来一瓣,无需担心有人嫌弃你的口气,吃面条的时候也可以吸溜出声音,你吃的声音越大,母亲越高兴。面汤不小心撒了出来也没什么尴尬,因为我们早已学会无视父母的责备。

记得以前念书时候,我每次下了晚自习,不管多晚,到了楼下就可以看见家里面亮着的昏黄灯光。小心翼翼的打开家门,靠在椅子上打盹的母亲会猛然间醒来,也不说话,转身进入厨房,不一会,一碗热气腾腾的铺着香菜和荷包蛋面条就端了出来,还会有一小盘切成丝的咸菜疙瘩。我坐在桌前慢慢的吃着,母亲在一旁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等我吃完面条,母亲会把锅里面剩下的面汤喝掉,无关贫穷,只是勤俭的习惯。

待到步入社会后,吃饭成为了一种交际手段,年轻的我热衷于和各色人等在外面吃饭,遇到饭局中有一些所谓的“人物”,便成为了炫耀的资本,总觉的自己快要迈入成功者的行列。我每次醉醺醺晚归时,母亲依旧会给我煮上一碗面条,静静的看着我狼吞虎咽的吃完,她知道,那些虚情假意的饭,不饱人。

成功终究是没有成功,岁月的磨砺把我变得成熟。我开始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不再做那些异想天开的美梦,踏踏实实的上班,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会了享受平庸。可惜的是,母亲已经离开了我,我也再也吃不到妈妈做的那碗面条了。

都说中国人恋家,其实恋得就是家里面食物的味道,不是因为味道有多么的好,只是因为它们永远是热着的,散发着温暖。而柔柔细细的面条,是母亲手中最结实的线,让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不一样的面条中有着同样的情感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关于面条的故事,每一种面条都有着关于人的传说。现代社会在饮食上没有了地域的限制,想吃什么地方的美食也不是特别为难的事情。各种各样的面食饭馆也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刀削面、烩面、拉面、炸酱面、担担面等面条可以同时出现在任何地方,味道也和产地相差无几。

真要想尝出面条中的味道,必须要到它出生的地方。我们不是名厨老饕,自然不会为了一碗碗不同的面条跑遍全国,但如果出去旅行,一定不要忘了吃碗当地的面条,因为只有在当地,面条才是有灵魂的,其他地方的可以一概看做是方便食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的水,不一样的面,做出的面条味道天差地别。

把面条说的这么复杂,确实有些矫情。其实面条的本质还是简单的,因为它有着我们共同的情感:亲情、友情亦或爱情,这些情感最真实,最朴素,它们就像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们流下的汗水和泪水,一点一滴的浇灌在土地中,长出了粮食,磨成了面,最后揉成面条,又吃回到了我们的身体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作品均为原创。

请关注风舞鹰翎,欢迎批评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