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

  1. 读下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兰州市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石化工业城市。为进一步发挥兰州对西部发展的带动作用,2012年8月,兰州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新区位于距兰州市区北部38.5千米的秦王川盆地,兰州市域山区面积占85%,盆地和谷地仅占15%,秦王川盆地是兰州周边地区最大的一块高原盆地,盆地内整体地势平坦,引大入秦工程初步解决了新区的用水问题。(1)说出黄河上兰州段与包头段的水文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兰州以上河段河流开发的重点。(2)说明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3)3月9日至14日兰州市大气中PM2.5数值持续大于300 (PM2.5大于300为严重污染)。说明气象因素对大气中PM2.5浓度的影响,分析PM2.5浓度对大气环境的作用。(4)分析兰州新区选址的优势条件,并说明对兰州原城区发展的意义。(5)指出沿铁路线从成都经宝鸡到酒泉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

2.奥地利某村在18世纪60年代约有200人,以放牧和编织为生。到1910年,因大多数村民外迁,全村仅剩39人。随着山地旅游的兴起,改造后的农舍用于接待住宿,当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村成为登山、滑雪胜地。到2001年,常住居民增长到420人,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与此同时,受观光、滑雪等活动的影响,当地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下图为该村景观及当地气温、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2)

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该村附近的林线海拔大约2070米。

(1)指出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植被类型,说明该植被生长的大致月份及主要依据。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的土壤,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某年该村相邻的甲、乙两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3)

(2)比较甲、乙两地冻土层的差异,说明主要原因。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80~2021年,高黎贡山发现新物种达627种,成为我国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区域。高黎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天然物种走廊带,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称。

材料二:1986年国务院设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4)

(1)说明高黎贡山成为天然物种走廊带的原因。

(2)分析高黎贡山近40年来能够发现大量新物种的原因。

(3)分析隆阳片区东部谷底有大量仙人掌分布的原因。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5)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题目。

材料一 伊犁河谷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6)

材料二 伊犁河谷草原辽阔,草场随山地海拔不同具有分带性,牧民随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草原上花草丰盛,蜜源植物十分丰富,3~9月各种鲜花次第开放,是发展养蜂的天然圣地。这里有140多种山花草被,具有独特的中药保健价值的花草就达76种。新疆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大草原(图中A附近区域)选择养殖黑蜂品种,此品种个头大,抗病、抗灾害性强,比较抗寒,适合山区寒冷天气,春季产卵能力强,采蜜量大,每到放蜂季节,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要不停地迁徙放蜂。2015年2月10日,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那拉提黑蜂蜂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1)根据伊犁地理环境,描述放蜂人“追花夺蜜”的蜂房的分布规律。

(2)比较迁徙放蜂和山地牧场转场的差异。

(3)图中A所在新源县为黑蜂自然保护区,分析选择该区域的地理原因。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7)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形成了适应干旱的常绿硬叶矮林、灌丛景观,请说明原因。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7.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澳大利亚地形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8)

留学澳大利亚的小明同学安排了一次愉快的圣诞旅行,沿途欣赏美丽的澳大利亚风光。小明从澳大利亚东部A地出发,借助地面交通,先到B地;然后由东向西游历C地后到达D地;最后从D地乘飞机直达E地。

(1) 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从A到B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引起这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2) 从盛行风向对气候干湿状况影响的角度,阐述图中C、D两地水分少于B的主要原因。

(3) 小明在A、E两地感受到明显的气候和景观差异,说明E地的自然带名称、小明旅行期间E地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4) 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一般来说,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从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但是在横断山区却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下图所示)。在横断山区,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是地区代表性植被。这些地带性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而是被挤到半山腰,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9)

(1)指出图中横断山区遭受影响而反常的部位,以及该部位植被的坡向差异。

(2)分析在未受影响的部位,东岸和西岸的植被差异,并说明原因。

(3)说明科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带性基带的依据。

(4)分析东西岸河谷自然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可能原因。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过渡带上,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山体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海拔2000 m是针叶林带与下部疏林灌丛带的分界线。如图为贺兰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0)

(1)描述贺兰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点。

(2)分析贺兰山物种丰富度的峰值出现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原因。

(3)推测贺兰山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并说出其原因。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1)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兰州比包头河流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大,流速较快(3分)。开发方向:此河段以水能的阶梯(水能)开发为主。(2)甲地形区: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山麓地带 (河西走廊)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称为河谷农业。乙地形区是河西走廊,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该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分布在山麓地带。(3)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任答两个因素即可)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4)盆地地形,地势平坦开阔;有引水工程,城区用水充足;靠近机场并与兰州城区有高速相连,交通便利;未利用土地资源充足,发展空间大;地价比较便宜。(任答四点即可)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截留部分拥入老城区的人口,促进城市的合理化发展。(5)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1)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下面分析: ①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 ( 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 ②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③结冰期:有无、长短 ④水位:高低、变化特征 (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 兰州至包头河段降水少,黄河水量大量减少,故而比包头流量大。包头河段地形平坦,流速小。兰州河段夏秋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而兰州至包头河段,地形平坦,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故而包头河段含沙量较小。兰州河段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 ( 下图 ) 。 (2)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区是河谷,乙地区位于山脚。再结合区域地理知识,甲所在地形区为青藏高原,乙所在南边是祁连山脉。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故甲地区为河谷农业。乙地形区是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该山麓地带灌溉水源 ( 冰雪融水 ) 充足,故种植业分布在山麓地带。 (3) 气象要素主要包括风速、气温、降水等。风速的大小影响污染物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这种现象使空气上下对流显著,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逆温的出现就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降水使污染物随雨水降落在地上,将有效的减轻大气污染。 1. 又名细颗粒物 ( 下图为兰州爆发 2. 污染时的情景 ) ,泛指悬浮在气体当中的微细固体或液体。首先它的存在降低大气的透明度,从而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其次,它能充当凝结核,形成雾、降水。 (4) 此题注重从图中获取信息,可见兰州新区靠近机场,且有高速公路相连。该地区远离老城区,未利用土地资源充足,地价低。文字材料中,引大入秦工程解决新区的饮水问题,并指出该区域的地形是秦王川盆地 ( 下图 ) 。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原因就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用地的有限性。新城区的主要作用就是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合理化发展。 (5) 自然带的差异性,也即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降水,表现是由森林到荒漠的递变。而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体现在热量带的变化上。垂直带性指的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在高大山体上呈垂直的带状分异的体现,即自然带大体沿山体的等高线方向延伸,并随山势的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其形成的最基本原因是,高大山体的水热状况随其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沿铁路线从成都经宝鸡到酒泉,纬度变化明显,海陆位置也有明显变化。从而推断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火车越过秦岭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常识题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2)

2.【答案】(1)针叶林;约4月至10月;月平均气温较高,满足林木的生长条件。(2)甲地比乙地冻土层薄且持续时间短,甲地积雪较厚,利于土壤保温。

【解析】 ( 1 )林线海拔较高,其森林类型为山地针叶林(针叶林)。由材料可知,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因此影响林线附近的森林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结合气温曲线可知 4~10 月月均温较高,满足林木的生长条件。 ( 2 )对比分析甲、乙两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图,甲地土壤低于 0 ℃的区域深度小于乙地,时间短于乙地。结合冻土的含义可知,甲地比乙地冻土层薄且持续时间短。根据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分析,图中该村附近有积雪,可推测甲地积雪较厚,保温作用好,导致冻土层薄且持续时间短。

3.【答案】(1)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有利于东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高山物种沿高山向南迁移,有利于中南半岛的热带动植物沿河谷向北扩散。(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南北跨度大、相对高度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加强科学考察,科技水平提高。(3)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解析】 ( 1 )结合图示信息,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从青藏高原东南部经过亚热带再到中南半岛的热带气候区,而河谷就是生物移动的廊道。很多热带生物沿河谷北上,在青藏高原、东喜马拉雅山等高纬度低海拔河谷能找到;同时青藏东南沿高寒的物种,可以沿着高山环境一直南下到低纬的高海拔地区。 ( 2 )高黎贡山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热量充足;暖湿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丰沛;南北跨度大,山脉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显著;高黎贡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小;加强科学考察,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能加快发现新物种的速度。 ( 3 )隆阳片区东部谷底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后水汽减少,在东坡下沉,东侧海拔低,干热风下沉幅度大,形成干热的焚风,热量高,适宜仙人掌生长。

4.【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 1 )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在 2000 ~ 2300 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 ( 2 )据上题分析可知,在没有人为干扰情况下,参照阴坡单峰变化规律,阳坡植物多样性最高值也应在中部 2300 米左右;而阳坡 2300 米左右的植物多样性明显低于阴坡植物多样性的最高值,因此未遭受干扰时,阴坡的植物多样性高于阳坡。 ( 3 )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 ( 4 )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而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5.【答案】(1)蜂房成点状分布;3~5月,蜂房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海拔低,春季气温回升,鲜花盛开);6~9月河谷和海拔较高的山坡上均有分布(河谷地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鲜花,同一种植物花期随海拔升高逐渐推迟)。(2)迁徙放蜂的时间主要在3~9月,山地牧场转场全年都有;迁徙放蜂不同的季节可以在相同的海拔利用不同花期的鲜花放蜂,山地牧场随季节变化在不同海拔不断转场;迁徙放蜂和山地放牧向高海拔转场时,迁徙放蜂时间比山地牧场转场早;迁徙放蜂是为了追逐鲜花,山地牧场转场放牧是为了利用和保护草场资源。(3)A所在地在河流上游,人类活动少,环境污染少;海拔较高,气温低,黑蜂抗寒能力强,其他蜂群难以存活;等高线密集,地形较陡,有利于防止外来蜂类进入,保护黑蜂纯种。

【解析】 ( 1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追花夺蜜”说明蜂房是分布在鲜花盛开的地方。根据材料信息“草场随山地海拔……蜜源植物十分丰富”,所以放蜂人的蜂房成点状分布。 3 ~ 5 月,低海拔的鲜花先开放,蜂房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 6 ~ 9 月高海拔的山地上鲜花也开放,蜂房在河谷和高海拔山地都有分布。 ( 2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可以从时间、分布、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 时间:迁徙放蜂主要在 3 ~ 9 月,山地牧场全年各个季节都需要转场;迁徙放蜂时间要早于山地牧场向高纬度转场时间。 分布:根据上题分析,迁徙放蜂不同的时间可在同一海拔进行,山地牧场随季节的变化在不同海拔不断转场。 ​​​​​​​目的:迁徙放蜂是为了追逐鲜花,山地牧场转场放牧是为了合理利用草场。 ( 3 )本题考查区域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少,影响小,环境污染少;海拔高,气温低,能适应低温环境的黑蜂能够存活,其他蜂类难以存活;地形条件可以防止其他蜂类进入,可以保持黑蜂种群的纯度。

6.【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沟谷热量不易散失,气温较高。

【解析】 ( 1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类型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了解当地的气候是解题关键。我国东南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温和少雨。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2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了解影响植被的因素是解题关键。由材料可知,山顶地区的植被为常绿硬叶林,影响植被类型的因素主要从水分和热量条件角度考虑,而山顶地区主要在水分条件方面与山麓地区有差别,且风力大,蒸发量大,保水性差,所以为了减少水分的蒸腾,叶子转化为硬叶。 ( 3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及对植被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了解影响植被的因素是解题关键。由材料可知,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地势较低,地表径流汇集,且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可以发育季雨林。

7.【答案】【小题1】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小题2】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迎风坡(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大陆中部,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小题3】E地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E地当时的气候特点:炎热干燥 成因:此时为南半球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小题4】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解析】 7.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解题的关键。读图可知, A 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降水多,加上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非地带的热带雨林气候,故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 B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故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从 A 到 B 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引起这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8. 本题考查图中 C 、 D 两地水分少于 B 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东南信风对气候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B 、 C 、 D 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 B 地处迎风坡(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 C 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大分水岭的阻挡,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 B 地; D 地位于大陆中部,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9.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自然带的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E 地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区,故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根据题干可知,此时是圣诞期间,是南半球的夏季,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故 E 地的气候特征炎热干燥,此时为南半球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10. 本题考查 C 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 C 地的气候特征是解题的关键。读图可知, C 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属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8.【答案】(1)寒温带暗针叶林以下部位(或3 100米以下部位);东西两坡植被几乎没有差异。(2)西岸同类植被比东岸生长要好;西岸为阴坡,光照弱;未受影响条件下的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生长的海拔高。(3)周边区域海拔高,该自然带和周边地区植被地带一样,属于典型基带发育起点;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上植被,发育满足垂直自然带谱发育标准;而以下自然带不符合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发育要求,而是发育了灌丛和草地。(4)山体高大,水汽难以到达,东西坡降水量差异小;但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微观区域白天和夜晚的山谷风加剧了谷底的干燥程度。

【解析】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掌握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1 )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正常状态的垂直自然带是由山谷向上依次分布着乔木-灌丛-草甸,而图示 3 100 米以下与此分布相反,则反常部位位于 3 100 米以下。图示 3 100 米以下东西坡植被基本没有差异。 ( 2 )由图可知,比较 3 100 米以上东、西岸植被及其分布,即可看出差异;注意图中可知西岸为阴坡、东岸为阳坡,则两岸最大差异是光照不同,导致土壤中水分差异,从而影响植被。因此西岸同类植被差异是比东岸生长要好。原因是:西岸为阴坡,光照弱;未受影响条件下的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生长的海拔高。 ( 3 )科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带性基带的依据,是因为基带要满足两个特征:首先要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时是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最下部植被带。结合图中的信息可知,周边区域海拔高,该自然带和周边地区植被地带一样,属于典型基带发育起点;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上植被,发育满足垂直自然带谱发育标准;而以下自然带不符合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发育要求,而是发育了灌丛和草地。因此科学家把寒温带暗叶林作为该地区地带性基带的依据。 ( 4 )东西岸河谷自然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原因,主要从谷底干旱原因角度分析。河谷地带处于山谷中,周围山体高大,水汽难以到达,东西坡降水量差异小;但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微观区域白天和夜晚的山谷风加剧了谷底的干燥程度。

9.【答案】(1)整体呈单峰状,海拔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 2000 m左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较快;海拔约2200-2700 m间,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快;海拔约2700以上,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2)贺兰山山麓年均降水量约200 mm,低海拔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也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海拔区域多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蒸发较少,湿润程度较高,且位于草原和荒漠生态过渡带上,导致不同生态带的生物在此交汇;所以物种丰富度相对其它丰富度最高。(3)差异 :东坡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原因:东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条件好;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或从西坡分析:西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条件好;西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解析】 ( 1 )本题考查贺兰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点。可以从整体和局部的变化进行分析。读图可知,贺兰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点为整体呈单峰状,海拔 2000m 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 1300- 2000 m 左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较快;海拔约 2200-2700 m 间,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快;海拔约 2700 以上,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 ( 2 )本题考查贺兰山物种丰富度的峰值出现在海拔 2000 米左右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对降水、热条件的影响进行分析。贺兰山山麓年均降水量约 200 mm ,低海拔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也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海拔 2000 米左右的中海拔区域多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蒸发较少,湿润程度较高,且位于草原和荒漠生态过渡带上,导致不同生态带的生物在此交汇;所以物种丰富度相对其它丰富度最高。 ( 3 )本题考查贺兰山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及原因。读图可知,东坡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是由于东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条件好;而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10.【答案】(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3)内部高于外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洋(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解析】 ( 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信息的能力。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山体效应”,再根据题干提示“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对图 a 的解读。由题目可知,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由于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 ;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所以中央地区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

(2)本题考查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信息的能力。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图中反映了曲线整体分布的高度,曲线的变化,曲线分段对比等不同。读图可知,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 ;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

(3)本题考查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及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及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山体为北美洲西部山地。西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富。由“山体效应”可知,山体内部温度高于山体外部。在依据题干提示“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即可得出结论。内部高于外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