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

孔子有一天站在院子里,儿子孔鲤从旁边走过。孔子就问道:“近来有学习《诗经》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经》,说话就没有依据。”于是孔鲤就开始学习《诗经》。又有一天,孔子又站在院子里,孔鲤又从旁边走过。孔子又问道:“近来学习《礼记》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习《礼记》,立身就没有准则。”于是,孔鲤就开始学习《礼记》。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2)

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院。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3)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黄河禹门(由大禹于治水期间开凿,故称)口,位于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聚集于此,争登此门。登此门后,鲤即化为龙,故而此禹门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龙门。

这是龙门最初的意思,与“门”有关,亦与“龙”有关。因其形象壮丽寓意深刻,遂衍生出更抽象更高级的喻意。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4)

《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有云:“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登龙门”意为一个人得贵人相助而一时间身价倍增或地位骤然提高。它的意义不妨用孟郊的一首诗来表达。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5)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称登科。

既然说到龙门,也就不能不提洛阳的龙门。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6)

龙门石窟所在地龙门山,据传亦由大禹开凿。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因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逐渐形成了一片汪洋,导致洪水时常泛滥。大禹治水亦受困于此,于是,大禹便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中出北流,水患因而得解。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7)

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因武则天建香山寺而专称“香山”,香山上有“白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于此。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龙门石窟即雕琢于龙门山东侧山体。

龙门山亦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流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8)

点额成龙者,进士及第也,从此飞黄腾达,前途如花似锦,一片光明灿烂。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者,名落孙山之后泯然众人也。

延伸阅读之洛阳龙门

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国文化遗产,现为著名的五星级景区。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9)

该景区有山有水,依山傍水,山与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是龙门山,山并不高。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者,卢舍那大佛也。又有言曰:“石韫玉而山辉”,一尊尊造型精美神态各异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非玉而胜于玉也。

山又是香山,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长居于此,又长眠于此。游客每至白园,一览胜景之余,《长恨歌》《琵琶行》中的诗句便几欲脱口而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为比翼鸟,在此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0)

龙门山与白居易长眠之香山隔伊阙东西对峙而相望,伊河自伊阙之中穿过,南来北上入洛河融黄河东归大海。洛阳号称三川之地,三川者,黄河洛河伊河也,伊河居其一。亦有言曰:“水怀珠而川媚”,珠者,中华文明发源之河洛文化是也。

山边有水,水边有山。山水之间,水岸山旁,有青青垂杨柳装点其中。微风吹来,杨柳随风起舞,风姿绰约,婀娜曼妙,妩媚动人。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1)

《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人折柳亦寓送别之意。太白先生曾留宿洛阳,夜中闻笛赋诗,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伟人亦有诗云:“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滕王阁序的四个典故(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2)

孟浩然有诗总结登高临远之情怀,诗中有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历史留给我们无数奇山异水如画众多文化胜迹悠久,登临其间,叹古往今来,光阴似箭,数千年转瞬即逝一挥间,英雄人物风云事迹如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