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迪伦究竟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6,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单确立之后,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鲍勃·迪伦"这个名字,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中,人们借助网络,疯狂的了解"鲍勃·迪伦"究竟是何许人也。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鲍勃竟然是美国的一名民谣音乐家,这不禁让许多文学人士陷入了自我怀疑中,"现如今,我们的文学已经"堕落"到了如此境地了吗?文学奖竟要颁给一个民谣音乐家"。那么,鲍勃的音乐中,又究竟隐藏了怎样的世界?他又凭什么将众多文学家"斩落"于马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迪伦究竟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迪伦究竟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

(鲍勃·迪伦获奖书设计)

鲍勃·迪伦是何许人也?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迪伦究竟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露,村上春树再次"沦为"陪跑者,而名不见经传的民谣音乐家鲍勃·迪伦却成为一匹黑马,将文学奖收入囊中。面对众人的质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回应——"鲍勃·迪伦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以一句话堵住悠悠众口,并且在颁奖词中,明确表示"歌手和词曲作者来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是令人惊讶之事。"、"在过去,所有的诗歌都是用来演唱或配乐吟诵,诗人又被称为史诗吟诵者、民谣歌手和吟游诗人。""他(鲍勃)淘出了诗歌中的金子"。认为鲍勃是一位诗人,其音乐作品实际上是诗歌。

鲍勃的名字更多是出现在音乐作品的获奖名单上,他多次获得"最佳摇滚歌手"奖,专辑更是斩获美国多项音乐奖项——"最佳原创歌曲奖"、"最佳当代民谣专辑"等。鲍勃是犹太人,1941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在犹太人家庭中长大,1961年,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于歌唱工作。第二年,发表第一张专辑《BobDylan》,1965年,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71年,出版超现实小说《塔兰图拉》,此后,陆续发表专辑。2001年,出版自传《编年史》。2011年,首次在中国的台北、北京和上海举办演唱会。

鲍勃·迪伦的音乐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美国,诸如"女权运动"、"反越战运动"、"黑人运动"、刺杀等此起彼伏,基督教的信仰摇摇欲坠,青年人需要寻找一个代言人来代替他们发出呐喊、抗议社会,由一曲《在风中飘荡》,鲍勃·迪伦被所有人当成了"话筒、发言人,甚至一代人的良心"。而鲍勃却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他只是把他自己定义为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迷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用民谣来反映生活的真相试图让自己的民谣更接近生活、更有力、更丰富。鲍勃曾受业于被誉为"美国真正的精神代言人"——伍迪·格斯里,继承了伍迪歌中的坚硬感以及诗意,同时又吸取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歌曲《海盗詹妮》中的长处,开启了他的自由与死亡世界。

鲍勃歌中的世界

1、充满自由与追求的圣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年轻人的反叛刚刚萌芽,且无序、毫无理由,这使得鲍勃非常反感。年轻人认为 "资产阶级的传统、社会的矫揉造作和穿着灰色法兰绒套装的男人就是魔鬼"。但是鲍勃所唱的民谣与这些东西格格不入,他需要一个地方,给他自由的追求,容纳一切,《重返61号公路》所表达的就是容纳所有、拥有自由的主题,61号公路在歌中也被视为圣地,解决问题的场所。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迪伦究竟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

在歌中,不同身份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纷纷前往61号公路。上帝要求亚伯在61号公路上给他献祭;贫穷的乔治亚·山姆因逃命而前往61号公路;路易国王的儿子麦克为了处理他的杂物而去61号公路;本应该在家劳作的母亲也带着她的儿子出外去61号公路。初衷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目的地却无一例外的都是61号公路。世界已经穷困不堪、混乱不已时,61号公路也一定可以收留你。在鲍勃的心中,他需要找寻一个这样的61号公路,有光明、有答案、有自由

鲍勃在追求自由世界的时候,并不把自己独立出来,做为特殊的人群去追求理想的世界,他把自己定义为普通人,用普通人的声音来发出呐喊。鲍勃采用了最简单的方式来构造自由世界,他描绘世界时,只给出了大致的线条,其他的枝蔓,则全凭听者自己的想象与理解,把主动权交给听众,并不是演唱者在用尽力气调动听众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听众就主动变成了参与者甚至是缔造者,参与缔造他们自己的理想世界。没有规定,没有强迫,一切全凭自己的理解,因想法、经历不同,可能一千个人听了,就会造出来一千种世界,全凭各自对自由、对追求不同的理解。

2、充满死亡的绝望世界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迪伦究竟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5)

鲍勃的歌曲听来绝不会叫人觉得轻松,他的词涉及的那些事都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混乱、暴动、暗杀随处可见,所谓的法律、真理、理智被无情的埋葬在社会的底层,连气味都无法嗅到。《海盗詹妮》,又称《黑色货轮》席卷了鲍勃的大脑,以它的恶毒,以它的黑暗力量。鲍勃认为是魔鬼在演唱这首恶毒的歌,令人窒息,歌里面完全断绝了对人类的爱。歌曲的每一部分背后都隐藏着一只拳击手的手,不经意间就给你一拳,直让你眼冒金星,晕头转向。一个清洁女工以阴暗冷漠的口吻娓娓道来。她主宰了绅士们的命运,"ask me kill them now or later"重复两遍,仿佛可以看见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正在自吟自唱,而她面前,跪着一群不久前还在指使她做活的绅士。鲍勃把这首歌拆解开来,寻找歌中的力量来源,发现这首歌里"诗句的联结、结构,漠然已知的、确定的旋律形式,都给它一种锋芒,直入人心"。

在鲍勃的歌曲《妈妈,一切都好(我只是在流血)》中可以看到《海盗詹妮》的风格对鲍勃的影响。这是一首毁灭一切的歌曲。这首歌里面的世界,充满了黑暗,规则被当作游戏,尝试、希望、梦想统统被毁灭,甚至于对世界控诉的哭泣,都是徒劳的。歌曲一开始就营造了黑暗——"Darkness at the break of noon.Shadows even the silver spoon",最光明的午间,闪光的银勺,都蒙上了黑暗的阴影。紧接着,局部的黑暗已经扩散,带给人类的太阳发生了日食,整个世界变得黑暗。源头都已经熄灭,那其他的尝试又有什么意义呢?"There is no sense in trying",直接的否定了尝试。试着证明自己价值的人其实都是在自寻死路,环顾世界,身处的地方是战场,一切都已经改变,哭泣都徒劳无益。

紧接着,开始对一切的事物都进行了否定,世界的一切美好,鲍勃统统不留情面的否定。毁灭神圣,毁灭规则,毁灭自由,毁灭梦醒,这是一个造出来的只有死亡的世界。死亡已经充满了这个世界大大小小所有的角落,没有多余的空间与位置再留给其他的东西。鲍勃在歌中展现他自己的个性,大大方方的毁灭,毫无隐瞒。直言告诉你"我就是在毁灭,这些东西,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But 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sometimes must have to stand naked",毁灭的任务,都是人们心中可尊敬的,有一定地位的。"Although the rules of the road have been lodged,it is only people's games",主宰世界运行的规则变成了人类的游戏。所谓游戏,就是可以随时变换、随时更改。依据喜好来决定规则,规则丧失了它应有的严肃与严谨,充满了随意,这种规则下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所有的这一切就是一首长长的葬礼歌曲",一切东西都被否定、埋葬,只剩下死亡。

而六十年代的美国,报纸上的新闻全都是"改革运动,反赌博联盟,上升的犯罪率,童工问题,禁酒,奴隶周薪工厂,效忠誓言和宗教复兴",鲍勃歌中的世界,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复制。这种压抑、黑暗的世界,带给人唯一的感觉就是死亡,毫无生存下去的希望。鲍勃在现实世界中的最真实感觉是死亡,他再把这一份死亡带入他的歌曲,不是他怪异,而是这整个世界已经混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鲍勃,他希望用民谣来歌唱真正的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