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宗教的先后产生的顺序(王弼认为自然和)

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哲学的玄学期这时国家长期分裂,政权频繁更迭,战争时起时伏,社会充满杀机,生命朝不保夕在这种社会制度结构危机中,个体价值独立,主体意识觉醒,学术思想活跃,哲学创新涌现,佛道两教兴盛,被边缘化了的名士“清淡”转变为主流的玄学思潮玄学的核心话题是“玄冥之理”何晏注《论语》,援引老庄诠释孔孟,开启玄冥之风王弼注《老子》、《周易》,横扫两汉象数感应方法,主张“以无为本”,回归自然向秀、郭象注《庄子》,发挥“逍遥之义”,辨名析理以达忘言忘象的“玄冥之境”,展露出儒道会通的趋势竹林七贤的叛逆和任诞,虽对名教富有批判精神,但对生命智慧亦有消解作用名教束缚的解脱给哲学思想带来了清新的自然气息玄学思潮,从学术学风到学术内涵,意蕴着与两汉经学学术思潮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东晋以降,玄佛合流,佛学渐盛,乃至喧宾夺主,南朝之时几乎成了“国教”;相反,玄学渐衰道教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大宗教的先后产生的顺序?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三大宗教的先后产生的顺序(王弼认为自然和)

三大宗教的先后产生的顺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哲学的玄学期。这时国家长期分裂,政权频繁更迭,战争时起时伏,社会充满杀机,生命朝不保夕。在这种社会制度结构危机中,个体价值独立,主体意识觉醒,学术思想活跃,哲学创新涌现,佛道两教兴盛,被边缘化了的名士“清淡”转变为主流的玄学思潮。玄学的核心话题是“玄冥之理”。何晏注《论语》,援引老庄诠释孔孟,开启玄冥之风。王弼注《老子》、《周易》,横扫两汉象数感应方法,主张“以无为本”,回归自然。向秀、郭象注《庄子》,发挥“逍遥之义”,辨名析理以达忘言忘象的“玄冥之境”,展露出儒道会通的趋势。竹林七贤的叛逆和任诞,虽对名教富有批判精神,但对生命智慧亦有消解作用。名教束缚的解脱给哲学思想带来了清新的自然气息。玄学思潮,从学术学风到学术内涵,意蕴着与两汉经学学术思潮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东晋以降,玄佛合流,佛学渐盛,乃至喧宾夺主,南朝之时几乎成了“国教”;相反,玄学渐衰。道教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有无论 关于万物以无或有为本的学说。何晏、王弼倡“贵无”论,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按照“得意在忘象”和“得象在忘言”的玄学诠释方法,而崇尚“无”。裴頠的《崇有论》认为,自生之物,以有为体。郭象认为只要“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万物就可“自得而独化”,进入“天下莫不芒”的“玄冥之境”。

  名教与自然 关于儒家的名教观念和道家的自然观念关系的观点。王弼认为“自然”和“无”、“名教”与“有”具有相同的意义,人的自然本性是本,名教是末,二者并不冲突。名教应当顺其自然。嵇康、阮籍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认为名教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是束缚人性的绳索。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对纲常名教有所否定。向秀“以儒道为一”,努力调和自然和名教的冲突。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自然的、合理的,社会上的君臣上下、等级贵贱、仁义礼法,都是“天理自然”,遵守名教也就是顺随自然。郭象有圣人“游外冥内”之说,认为“游外”是崇名教,“冥内”是任自然,二者“外内相冥”,名教与自然可合为一体。

  言意之辨 关于探索物象、语言、思维关系以及语言能否表达真理的学说。《易传》曾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本来指易卦的象、辞、义理而言。王弼加以引申,“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强调把握义理的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言辞。但他把“言”、“象”仅仅作为得“意”的方法,忽视了“言”、“象”对深化认知的作用。欧阳建著《言尽意论》,认为“名”是用来指“物”的,“言”是用来明“理”的,名与物、言与理的关系如同响与声、影与形的关系一样,是彼此一致的,所以言能尽意。

  形神关系 关于神灭与神不灭问题的学说。佛教宣扬“因果报应”,认为人的精神不随形体的消灭而消灭。道教与佛教不同,主张炼形养神,修行成仙,长生不死。葛洪提出:“形须神而立焉。”寇谦之、陶弘景亦持类似观点,都致力于炼丹与医药,以求形神俱得超化,达到形不朽而神不灭的境界。范缜著《神灭论》,提出形质神用说,否定神不灭论。他认为质是实体,用是作用,作用是不可能脱离实体而独立存在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