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装的陕西牛羊肉泡馍好吃吗(关中食记4.牛羊肉泡馍)

背靠沙发,安静而坐,竖起耳朵,听我给你讲讲这关中饮食文化的代表,牛羊肉泡馍。

讲关中饮食文化,最有代表的应该就算这牛羊肉泡馍。你让关中人讲,牛羊肉泡馍可是个十足的好东西,关中人的饭桌上,一碗泡馍那绝对称得上是美味佳肴。平日里咥面咥的多,馋了的时候,就想着来上一碗泡馍。再叫三俩知己,一盘素拼,一盘卤好的酱牛肉,每人俩个馍,一边喝酒一边掰,酒过三巡,菜到五味,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馍就上桌了。

老板这端上来的不仅仅是一碗泡馍,更是西北汉子的豪爽和大气。老海碗,在别处你绝对见识不到如此大碗,大碗最上面是切片的牛羊肉,伴到汤里馍里的是剔透的粉丝翠绿的蒜苗和黑色的木耳,当然最关键最诱人的可不在这碗里,而是在那碟子里一抹火红诱人的辣酱,和腌制好带些甜味儿的糖蒜,吃泡馍的滋味其实全在这其中。关中人的耿直和倔强也就是体现在这辣蒜当中。要说这如何吃泡馍,可是有说道,最讲究的内行老食客一般都是俯下头,嘴凑到拌了辣酱的碗边,用筷子顺着碗边往嘴里扒拉,那才真叫一个香。一边扒拉,一边就着吃糖蒜,大冬天,吃罢还忘不了冲着空中享受的长出一口气,爱喝酒的人还忘不了拿起酒杯,来上一口普太白。吃毕后,还常常又扎巴扎巴嘴。对于一个老关中来说,可能人生的享受也就莫过于此吧。什么山珍海味,满汉全席,都不如这一碗泡馍来的地道实在。

吃泡馍最嗤之以鼻的就是“上海人”拿腔作势的做派,西北人的豪爽是绝对不允许的,见到一定会是满脸的嫌弃,一定会有人把你当怪物一般看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才是西北人的豪爽和气度。一般情况下,四两的泡馍转眼间也许就稀里呼噜的下了肚子。多数的食客都是满嘴淌着油,满面映着红光,最后手摸着流圆的肚子,一脸满足的消失而去。

关中地区冬天的寒冷大多数其实是可以承受的,它并不像内蒙东北的刺骨凛冽,更少了沿海地区的湿寒,反到更像中年的少妇,温润而安静,正如泡馍的美妙之处,少了火锅的热辣激烈,也没有广式餐点的甜淡,它好的正是恰如其分,不咸不淡,不热不寒,既抵御了冬季微微的寒气,又多了汤汤水水,踏踏实实。

泡馍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生活的滋味,它滋补着三秦大地的这一方父老,也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变迁,有皇亲贵胄的高高在上,也少不了市井烟火的脚踏实地。

据这老话讲,往前几千年,泡馍可真不是寻常百姓的吃食。早期泡馍可不这么叫,其前身应该叫牛羊肉羹,后来不是是什么时候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这般模样和称呼。古代时候,普通的粮食都很匮乏,更不要说这肉食,牛羊肉这东西可主要是用来祭祀的,只有那皇亲贵胄家,神仙们才吃得着的美食佳肴。更有记载,据说西周时牛羊肉羹是仅作为国王、诸侯的礼馔而存在。《战国策》就讲到这么一个故事,中山国国君,就是因为羊羹而激怒了司马子期,后招来灭国之祸。把牛羊肉汤和面饼混泡食之的吃法最早见于唐朝,据说,那时候时期宫廷御厨和市井之间都能制作羹汤食之。“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便是它做真实的写照。经过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传承和改进,慢慢就形成了今日的这般模样。当然时间也是美食最好的调味料,这味道经过多朝历代美食家不断改良追捧,加之西北关中所处本来就是盛产牛羊和小麦的地方,这里能出如此甘饴美食也就不难理解。

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泡馍逐渐成为一种关中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它根据不同人的口味习惯基本形成了如此三种做法:“单走”、“水围城”、“口汤”,顾名思义,这就是根据汤的宽窄程度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有人爱吃干,那就汤少些,有人爱喝汤,那就汤宽些。近些年慢慢还盛行起了“小抄”的吃法,在馍里放入少许的配菜,和掰好的馍一起放在锅里加工,炒一下,可以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流传千年,想必苏轼这般美食大家,在往返开封和家乡四川之间,每每经过长安,也是经常享用这美食,不然他也不会甘之如饴赋诗而歌。据说北宋开国之主赵匡胤和这美味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故事里羊肉泡馍的老板救了这九五至尊的命,后来他成就了千古帝业回头对摊主千恩万谢。故事可能是后人编撰,但众人对这美食的喜爱确实不言而喻,试问谁不赞赏这肉烂汤浓,馍劲味醇?谁不对这“天下第一碗”吃了在吃,乐不思蜀?古今长安几千年,多少文人骚客,贩夫走卒,在这长安城,为这一碗小小牛羊肉羹汤,食客们吃的是酣畅淋漓、惊心动魄,故事却被演绎的活色生香。

盒子装的陕西牛羊肉泡馍好吃吗(关中食记4.牛羊肉泡馍)(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