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做的吊坠(网红血吊坠之后)

血做的吊坠(网红血吊坠之后)(1)

编辑/排版:Fanny 责编:Jeing 审核:李云

前段时间,「血吊坠」这种阴间礼物突然在网络热销,主要在00后、未成年人群中流行。“让女孩割腕割手指来采血,将其血液滴入玻璃瓶内,制成血吊坠,送给心爱的男孩”,商家宣称情侣佩戴血吊坠,便可“辟邪挡灾保平安”。

血做的吊坠(网红血吊坠之后)(2)

都1202年了,还有人信这?即便为爱痴狂,也不必如此自残。能理解有些姑娘深爱男友的心情,可是,你们表达爱的方式错了。

想要采血,用姨妈血、蚊子血、挤痘痘的血不是更方便?与其割破手指,不如直接去正规献血站献血,献血后若自己和爱人家人做手术或疾病需要时,也有权利优先用血,这才是真能帮对象挡灾的“护身符"。

而且这种血吊坠,普通人在制作过程中是没有高温消毒、无菌操作的条件,商家提供的采血针管也来路不明,有可能增加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风险,既对身体有害,也无邪可辟!

目前许多电商平台已经下架了血吊坠产品,商家也基本不再宣传滴血进去能挡灾辟邪。而血吊坠走红和被下架后,还有另一种情侣小玩意也在悄悄兴起——「朱砂痣文身」

朱砂痣文身,可以但没必要

在身上文男女朋友名字、生日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手腕上文“朱砂痣”,再绑上一层保鲜膜,成为新一代社会情侣的文身标配。

血做的吊坠(网红血吊坠之后)(3)

“听说有相同位置朱砂痣的人,下辈子还能再相遇”、“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说明我在想你”朱砂痣文身,听起来很浪漫,可实际上,离谱得不是一点点。

你文我文TA也文,几个姐妹一起文,堪称最新潮的结拜方式,瑞思拜(respect)~情侣、小姐妹点点也就算了,要是几个男生去文朱砂痣,是下辈子还当好姐妹么?

血做的吊坠(网红血吊坠之后)(4)

这对海王们来说可能也是极好的掩护:“别怪我渣,只是我上辈子点的朱砂痣,恰巧和很多人撞了位置~”

即使不是渣男海王,作为普通人,与除了伴侣外的其他异性撞了朱砂痣文身的位置,也是一件有点尴尬的事儿。

血做的吊坠(网红血吊坠之后)(5)

再说了,与其花费几百元去文那一个小红点,用红笔画一点不香吗?让蚊子君咬一口不方便吗?几元的文身贴纸不划算吗?给对方送上心仪已久的口红、护肤品、游戏机不更贴心吗?

文身有风险,切勿乱跟风

想去文朱砂痣的男女们,在文之前,你们还需要了解文身的潜在风险。

不规范文身危害很大

文身前要先做好功课,确保文身地点足够安全、操作规范。不规范的文身不仅可能引起皮肤感染,也有可能传播HIV、乙肝等疾病。

文身后可能有不良反应

文身后可能出现发痒、泛红等不良反应,注意不要用手大力挠抓。假如文身后体温升高,或者文身的部位出现肿胀、灼热感、有渗出液或异味等,建议立即到医院就诊。

长在身上的「朱砂痣」

有人热衷于文朱砂痣、点美人痣,也有人天生就长着朱砂痣。

身体上长的朱砂痣,叫做红痣,在医学上称为血管痣,血管痣可以分为脉管畸形和血管瘤,而常见的血管瘤主要有婴幼儿血管瘤、老年性血管瘤等等,其病因和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婴幼儿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又叫草莓状血管瘤,是婴儿和儿童中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血管肿瘤,发病率约为4%~10%,更常见于女孩。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后增大。

75%~95%的患儿可在5~7岁时完全或不完全自行消退,但1岁以内者、头颈等部位增大迅速的草莓状血管瘤应积极治疗。

血做的吊坠(网红血吊坠之后)(6)

所以,宝宝身上出现了这样的红痣,真不是因为上辈子和谁有个约定,纯粹是有了血管瘤。

老年性血管瘤

老年性血管瘤,也叫樱桃样血管瘤,是一种皮肤血管性增生疾病,也是良性的。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多数人都会有,并不影响健康,可以通过脉冲染料激光、冷冻或电凝等方式治疗。

血做的吊坠(网红血吊坠之后)(7)

虽说叫“老年性血管瘤”,但也会发生于青年,甚至是青少年。部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或妊娠期的女性若出现这种血管瘤,可能是身体激素紊乱引起(如经常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

此外,身上的一些小红点,也可能是蜘蛛痣、出血点(紫癜)等,有些是正常的,但有些得多加警惕,这可能是肝脏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具体可戳--身上出现小红点,可能是肝脏在求救…

所以说,你梦寐以求的朱砂痣,可能就是别人拼命想摆脱的皮肤疾病。

爱自己,是自由的开始

朱砂痣的典故最早源于张爱玲的小说,代表曾经拥有的刻骨铭心的爱,而白月光代表可望而不可及的女神,其实本质上是在讽刺有些男人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不论是采血做血吊坠、文朱砂痣,还是剪头发来编织“青丝手链”,人们都希望以此来守护爱情、生生世世不分离。但若为了所谓的寓意和好兆头,牺牲自己,或是伤害自己和对方的身体,那这份“爱”未免太沉重。

心口朱砂痣,万一哪天沦为墙上蚊子血呢?

〔参考文献〕

[1]甘立强,王华.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及分类[J].皮肤科学通报,2018:21-27.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1年02月24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封面设计:blurrr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