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

阿尔卑斯山。图源网络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2)

阿尔卑斯山。图源网络

挥别威尼斯,下一站的目的地是“博览会之城”慕尼黑和欧洲大陆航空站法兰克福,以及德国现政府所在地波恩。是日乘车北上,纵深穿越阿尔卑斯山脉。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3)

阿尔卑斯山。图源网络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呈弧形横亘于欧洲南部。它长1200公里,宽130~26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它起自尼斯,终于维也纳,向西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其最高峰勃朗峰地处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交界处,海拔4810米。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4)

阿尔卑斯山。图源网络

阿尔卑斯山就像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多瑙河、莱茵河都发源于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的山地河流特征,水流湍急,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因而堪称“欧洲水塔”。同样,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一域,因孕育了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等七条亚洲重要河流而称“亚洲水塔”。这样的河流都有一个极温暖的名字——母亲河。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5)

阿尔卑斯山。图源网络

山区植物呈带状垂直分布,从山脚向上依次可见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山毛榉冷杉混交林、云杉雪松针叶林和高山草甸。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峰,更像几位气定神闲的“白头翁”,仿佛坐在暖洋洋的日光里对悟禅机。山林和雪线间是裸露的岩石,大角山羊和土拨鼠常年出没。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6)

阿尔卑斯山。图源网络

阿尔卑斯山以健硕的臂膀,呵护着山脉以北供数千年、数亿人栖息繁衍、人杰地灵的欧洲大平原。这里夏日凉爽,为欧洲著名的避暑行宫;冬季可赏雪、滑雪,又是天然的旅游胜地,人称“大自然的宫殿”。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7)

阿尔卑斯山小镇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8)

阿尔卑斯山小镇

中国历代文人都曾梦想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世道越黑暗,思想越澄澈,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英伦人詹姆斯·希尔顿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虚拟了一个《消失的地平线》,如今藏、滇、黔、蜀多地宣布发现了康韦历险的“香格里拉”——梦开始的地方。我想至少,阿尔卑斯山已把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写满了这久违了的诗意空间。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9)

阿尔卑斯山

大路朝天,不见尽头。良辰美景扑面而来,刹那间又退去。只有明媚的阳光忠实地追随着我们,把大朵大朵白云的影子,清晰地投影在广袤的欧洲大平原上。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0)

阿尔卑斯山牧场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1)

阿尔卑斯山牧场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2)

阿尔卑斯山牧场

草场一望无际,间或有以树枝、草绳围起来的牧场,牛羊悠然啃青。打草机将过冬的饲料像地毯一样卷成一个又一个的硕大草墩,仿佛散落在原野上的金色的啤酒桶,等待着小巧而灵便的叉车运往简易的库房。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3)

阿尔卑斯山小镇

偶尔掠过大面积的森林,遥见哥特式教堂直刺蓝天的尖顶,以醒目而和谐的色彩、独特而优美的造型,点缀着山水田园,那无疑是一个小村庄。不知有没有束着花边围裙的牧羊人,品着爽口的香槟酒,在玛祖卡或波罗乃兹的节拍里欢快地踏歌?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4)

阿尔卑斯山牧场

这是用长笛独奏的田园牧歌,清澈悦耳,余音不绝。只是不见一个光屁股、穿肚兜的牧童,一面斜倚牛背竹笛横吹,一面慢吞吞地行走。领队F哥说:“随便按下快门,就可以作为电脑封面。”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5)

阿尔卑斯山小镇

德意志人是古日尔曼人的直系后裔,是一个文化、教育水准极高的民族,对欧洲和世界文化影响巨大。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的第二法语是建筑、雕塑和绘画,那么日耳曼民族的第二德语就是音乐。德意志人像朝圣一样崇拜法兰西的建筑,而法兰西人对德意志的音乐则是望其项背、顶礼膜拜。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6)

德国波恩贝多芬雕像

阿尔卑斯山的雪水,不仅滋润了巴赫、亨德尔、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等音乐天才,而且哺育了马丁·路德、弗洛伊德、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等哲学巨人和莱辛、歌德、海涅等文学巨匠。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7)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布面油画《拾穗》(1857)。图源网络

凝望、沉思中,想起巴比松画派的米勒。他的淳朴性格,他的抒情气质,他的人生感受,他的宗教情结,使他的《拾穗》《播种》《晚钟》和《牧羊女》,一扫浮华风格。我也想到王维、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王希孟和黄公望,想到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东西方文化无论怎样差异,它都代表了艺术家情感的宣泄,那是他们眼底心中最美的世界。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8)

德国巴伐利亚新天鹅城堡。图源网络

途径巴伐利亚山地,导游突然说“快看快看”。一车人正饭饱神虚,连忙在昏昏欲睡中睁开眼。窗外很近的距离,有座高高在上的城堡一掠而过。导游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天鹅城堡。为什么不停下来看看呢?我想它一定与魔法、骑士有关,据说迪士尼乐园的灰姑娘城堡就是由此获得了灵感。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19)

德国慕尼黑啤酒节

途径慕尼黑,冷不丁伊萨河边白花花很晃眼。这里冬春天气长期阴郁,遇见夏秋久违了的阳光,一家老少、不分男女地回归自然本真——光猪裸晒。导游说,谁想开洋荤没所谓了,脱光光即可“摸你黑”。当其时,全团数我年龄最小,公推我去坦诚相见。切,想得美!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20)

德国慕尼黑玛利亚广场

德国街头随处可见奔驰、宝马等德系车,大众品牌的乘用车、越野车、皮卡车、载重车等林林总总往来不绝。澶州兰哥突然自豪地说:“想不到咱的桑塔纳都卖到欧洲了!”一车人集体笑倒。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21)

1970年勃兰特在波兰下跪赎罪。图源网络

欧洲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阿尔卑斯山)(22)

1970年勃兰特在波兰下跪赎罪。图源网络

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也一再玷污了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1970年12月7日,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突然惊世一跪,令全世界震惊、动容。我们“一衣带水”的那位邻居,何故总是幽灵不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