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什么(这篇课文里的人名)

一家民宿,用了“咏归川”这个名字。

据说名字的出处,是孔子的一句话: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句话的来历,也令人肝儿颤——出自古文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什么(这篇课文里的人名)(1)

01好难的古文

我对这篇古文,印象深刻。甚至误以为是大学期间才学的。

然而,我错了。它其实是高二课文。

最近又读了一遍,发现不像当初学起来那么难了。这也自然,毕竟我现在的古文知识,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即便如此,还是疑惑:我的语文,在当年的高中属于拔尖的,按当时的水平,应该也不至于感到这么难。

细细揣摩,发现了症结:文章之所以难,是因为一个小细节——古人的名字,太乱了。

怎么个乱法?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敲黑板)。

02师徒五人,名字都不太“正经”

“正经不正经”,就是开个玩笑,别当真。当真的,非用板砖敲我不可——竟敢污蔑圣人的名字!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什么(这篇课文里的人名)(2)

孔子当年为了证明自己和南子(当时一位美女),还曾经对着子路大喊“天厌之,天厌之”呢!

意思是:“如果老子做错了事,老天也会厌弃我!”

瞧,老夫子多可爱,画面感扑面而来。

把可爱的古人变死板,是后人一大本事,也是教育的一大失败。

咱先从老夫子说起。孔老夫子姓什么?还用问,姓孔啊。

从今天的角度来讲,没错。按照先秦时期的制度,就不太对了。他的姓,是“子”,“孔”是他的氏。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电影《姜子牙》中的老姜,姜也是他的姓。他是男的,所以应该用氏,吕氏。所以《史记》等古书中,都称其为“吕尚,字子牙”。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什么(这篇课文里的人名)(3)

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可能是母系氏族传下来的传统。那个时代,如果生了女孩,就留在部落里,传宗接代;男孩长大了,就让他自立门户。为了区分,会给他们不同的“氏”。

这些新的部落,可能既有姓又有氏,因为姓可以区分血缘。

遇到不认识的,一打听,同姓,就意味着可能有血缘关系,以合作为主,避免自相残杀。所以姓、氏并用很常见,后来也不怎么讲究两者的区别了。

03不懂古人名,古文自然就看不懂啦

古人名字这么复杂,如果只是给他们自己添麻烦,倒无所谓;关键是给后代的学生,添了不少乱子。

比如这篇课文,如果名字弄不通,下面这些话你能明白吗?

“由也为之。”“吾与点也!”“夫子何哂由也?”“唯求则非邦也与?”

这里面的“由”“点”“求”都是人名。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什么(这篇课文里的人名)(4)

如果你没意识到这是人名,或者老师讲的时候,稍微粗略一点,你就懵吧。

我当年就为这些人名懵了很久。关键是,课本对这些人名,竟然没有注解!

有人会说,注释嘛,就拣最重要的地方注,这些学生自己预习就可以掌握的内容,没有必要注释。

真相似乎没那么简单。古人的名字太复杂了。如果没有百度,很多老师也会蒙圈,更何况学生。

04名字不规范,太随便,学生易蒙圈

古人写作很率性,文字也不规范,时不时为了避讳,缺个笔;想不起“盍”怎么写,就写个“盖”(也可能抄的时候抄错了),于是有了“通假字”……

这是古代纸张匮乏,书写不便(甚至要用刻刀)、难以更改造成的。

学生阅读中的不少麻烦,由此而起。

这篇文章中,率先发言的是子路。“子路”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字。这个人,名叫仲由,字子路。

在古代,如果直呼对方的名(对方没字的除外),显得不太礼貌,要称呼他的“字”。所以其他人(除了老师孔子),习惯称他为子路。

但他自称时,为了表示谦虚,就要称自己的名,所以他会说“由也为之”。“由”是他的自称。

老师不讲清楚,教材又没注释,学生看到这里,不懵是不可能的。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什么(这篇课文里的人名)(5)

接下来孔子问:“求,尔何知?”这个“求”,更乱。

求,指的是冉有。冉有为什么被叫做“求”?因为他真正的名字就是“冉求”,不是“冉有”。

那课文为什么叫他“冉有”呢?因为古人叫“串”了。冉求,字子有,古人把他的名和字串起来,成“冉有”了。

真是名无定法,想咋叫咋叫。

接着孔子问的是:“赤,尔何如?”

赤,指的是公西华。其实人家就叫公西赤,公西华是他另一个名字。

孔子最后问的是:“点,尔何如?”

这个“点”,指的是曾皙。曾皙也不是本名,“曾点”才是,“皙”是他的字。

我就问你乱不乱?这些名字搞不明白,就等着蒙圈吧。

其实最恐怖的,是课本最后的一句话: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什么(这篇课文里的人名)(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