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

文/山间清溪

游崂山仰口

华盖虬枝迎宾行,

海上仙宫龙涎清。

犹龙洞中拜七真,

混元石上参斗星。

狮子峰顶怅寥廓,

绵羊石旁叹天工。

百寿摩崖祈福康,

晓钟常鸣颂升平。

正月里,游罢青岛崂山仰口风景区,题小诗一首,串联景区山行主要景点,也提示了旅游路线。围绕诗意,撰序列短文,期图文并呈,带大家遍览崂山仰口风光。

前两篇带大家赏古海门、古松与石刻文化,观太平宫、龙涎泉领略华盖虬枝迎宾行,海上仙宫龙涎清。本篇带大家犹龙洞中拜七真,混元石上参斗星。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

青岛崂山仰口老君洞(犹龙洞)。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01.‬犹龙洞中拜七真

过了太平宫右行不多远,可见一方指示牌,沿犹龙洞方向走即至。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2)

走到石阶处,可见面前石上刻四个浑圆有力的大字:鳌老龙苍

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蔡省庐所题。感觉这四个字正读也行:苍龙老鳌。

这题刻所指何意?前文我曾介绍过,太平宫内有巨石,远看如卧龙盘曲而眠,人赋其名眠龙石。而犹龙洞上面这方巨石,远看如一只大鳌。而崂山本身就有鳌山之称。其实,无论是苍龙老鳌还是鳌老龙苍,皆可道出这里的苍海沧田、历史沧桑。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3)

青岛崂山仰口犹龙洞:鳌老龙苍

几层石阶上去,是一方平台,犹龙洞全貌尽展。左边石壁刻有犹龙洞三个大字。

这三个字是邹善应杨方升所邀题写。与上一‬篇所记太平宫内的眠龙诗、还有我之前发文记写的华楼山顶的最乐处,皆出自同一人手笔。

邹善在崂山留有许多题刻,还著有《游劳山记》,盛赞崂山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崂山,旧有劳山之称。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4)

青岛崂山犹龙洞

犹龙洞口上方岩石,题刻顾炎武《崂山歌》中的一句:云是老子曾過此,后有济北黄石公。落款是沈鹏,当代著名书法家。据落款推断,时间为1981年。刻字的这方岩,就是混元石石壁。下面的洞,是由几方巨石叠架而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错,顾炎武,正是曾发出此豪言壮语的顾炎武。他与崂山有着很深的渊源。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5)

青岛崂山仰口犹龙洞题刻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著名清初三先生(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之一。本名绛,字忠清,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明亡后改名炎武。江南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

顾炎武曾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游览崂山,写下不少诗文名篇,还曾为《崂山志》作序。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美誉,正出自顾炎武诗文。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6)

青岛崂山犹龙洞上石壁

犹龙洞,崂山著名道洞之一。崂山著名道洞27处。这些道洞大都是天然石窟,经修道者不断开掘整修,也有的经近些年保护性复修,呈现现在样貌。我之前有文记写过白云洞、眀霞洞

关于崂山道洞,大家都知道,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崂山就云集很多有名的方士,战国后期,崂山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海仙山。那时方士、以及后来的道士们并没有自己的宫观庵,大都辟天然洞穴为修道场所。

崂山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有很多天然形成的洞,人称崂山之洞。这些洞在崂山随处可见,有一些就被辟成了道洞。仅仰口景区太平宫周边著名的道洞就有犹龙洞、白龙洞,还有觅天洞觅天洞与其它洞又有不同,它直通天苑峰,后面将专题记游。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7)

青岛崂山仰口寿字峰下观觅天洞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到崂山太清宫一带搭建茅庵供奉三官收徒布道。宋初,华盖真人刘若拙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筹建太平宫,同时重修或新建太清宫、上清宫等。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更是兴盛。全盛时期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但这些道洞依然被保留和利用,与宫、观、庵等一道,成为崂山道家修道、布道、供奉等场所的一部分,成为历史遗迹。它们比宫观庵历史更久远。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8)

青岛崂山仰口老君洞(犹龙洞)冬景

犹龙洞原名老君洞,曾供奉太上老君及道教南五祖、北七真。如今供奉王重阳及全真道北七真。可见此老君洞是因供奉太上老君而得名,不若河南伏牛山的老君洞,是因传说老子曾在此隐居、布道而得名。

全真道北七真,是指同拜王重阳为师的邱处机、马丹阳、谭处端、郝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史料记载,刘处玄在崂时间最长,所留著述、阐教、讲道最多;邱处机对崂山道教文化影响最大。他在崂山留诗几十首,其中20首刻于太平宫白龙洞洞额之上,时间是金泰和八年,也就是1208年。后面将专文呈现其诗刻。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9)

青岛崂山仰口风光

关于老君洞更名犹龙洞,据说是明代隆庆三年(1568年),山东提学邹善到此一游,觉得老君洞名字有点俗气,于是即墨县令杨方升就根据《史记 老子传》孔子论道老子一文的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改老君洞为犹龙洞。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0)

崂山仰口太平宫后远观犹龙洞上混元石

‬02.混元石上参斗星

犹龙洞是当年太平宫的创始人刘若拙等人的修道场所之一。而其上的混元石,则是千百年来道人们练功的地方。据说刘若拙曾在此苦炼十年。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1)

看过犹龙洞,有很多人误以为这一景点到此结束,却不知别有洞天处真的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如果你面向犹龙洞,就在你右手边的石壁上。

走到近前,你就可以看到别有洞天下面的“洞”。这不是洞,而是通往混元石之路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2)

穿过此洞,眼前豁然开朗。有上苑仙境巨石呈现在眼前。站在这里举目四望,山石如群仙屹立。若遇云雾缭绕之时,走进来,宛若石门中开,恍入仙境。其左,就是“通天”石阶。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3)

崂山仰口:上苑仙境

入口巨石下有一方天然石洞,很宽敞,内有石桌石凳,好一方天然茶室。夏秋时,这里夏天很凉爽,如今常会有道人摆茶宴客,或自斟自饮,颇为悠然。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4)

崂山仰口:犹龙洞

继续拾级而登,回望来时的路,石桌石凳也变得渺小,可见山势之陡。

有石阶通往巨石顶。这石阶,是后来为方便游人登临混元石才开凿的,坡度很陡。有石阶攀登都很艰难,很难想象当年没有这些石阶,道人们是怎么上去的。若非有相当功力恐怕难以登顶。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5)

沿石阶小心翼翼登临顶部,就见有不少游客在混元石上晒太阳。有一小伙儿竟然枕着混元石呼呼大睡。我想拍几张照片,却又不忍心吵醒小伙儿的“混元梦”。

正踟蹰间,听有人发话:喂,小伙子,醒一醒,能不能往旁边挪一下我们拍拍照?

坐在小伙儿身旁的女孩儿这才摇醒小伙儿。小伙儿很不情愿地往下面坐了坐,我们尽可能避开他们,拍下了混元石三个大字。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6)

崂山犹龙洞混元石

关于混元,也请教了一下“小度”。“小度”也是引用北宋道教书籍《云笈七籖》作解。

混元者,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

元气生于混沌之中,于明之内,暗之外。因明暗之间生空洞,空洞之内生太无,太无变而三气分明,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生太虚而立洞,因洞立无,因无生有,因有生空,观空无之变化,便能虚生自然。

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在于空,元气所生在于洞,始气所生在于无,故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太极也。

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返一,乃道真也。阳清成天,滓凝成地,中合成人,三者分判,万物禀生,日月列照,五属唤名,乃圣人也。三者生于三气之元,处于元气之始,极乎无极,混元无极也。

混元石上有斑驳的印迹,还有几方星宿图,深深刻在石上。游客大都踞其上观看四围景致罢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刻痕,更很少有人能静心聆听历史的天空传来的声音。

也包括我,从前游山玩水亦是如此。如今虽然有所重视,怎奈知识匮乏,腹墨中空,又怎能参透这诸多印记的玄机。也不知混元石上,修道者们悟出了怎样的天地道义。感觉很是玄妙。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7)

青岛崂山犹龙洞混元石星斗石刻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8)

青岛崂山犹龙洞混元石星斗石刻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19)

青岛崂山犹龙洞混元石星斗石刻

混元石很大,远看像一座小山。其靠路一边,是高大的石壁,刻有《道德经》的上半部分,据说是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大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亲笔题写。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对照赵孟頫道德经字帖一辩真伪。

崂山十八潭景色各异七律(原创小诗一首带你遍览青岛崂山仰口)(20)

青岛崂山太平宫一带赵孟頫书《道德经》

赵孟頫真的来过崂山吗?因何而来?《道德经》到底是不是其亲笔所题?敬请关注后续篇章。

下一篇将带大家游狮子峰,观绵阳石,品味狮子峰顶怅寥廓,绵羊石旁叹天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