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谚语情话短句(锡伯族谚语一派生活气)

“一派生活气,点滴泥土香”,这是编纂出版于1984年《锡伯族谚语——为庆祝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30周年献礼》一书中,著者吴文龄在前言中对锡伯族谚语特点的概括,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蒙古谚语情话短句?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蒙古谚语情话短句(锡伯族谚语一派生活气)

蒙古谚语情话短句

“一派生活气,点滴泥土香”,这是编纂出版于1984年《锡伯族谚语——为庆祝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30周年献礼》一书中,著者吴文龄在前言中对锡伯族谚语特点的概括。

锡伯族谚语,出于锡伯族大众,传于锡伯族民间。西迁伊犁,屯垦戍边250余年的锡伯族人的生活、观念、追求,不妨从谚语里一窥。

透过谚语看生活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伊犁师范学院教授贺元秀说,锡伯族谚语是对锡伯族人生产生活的高度总结,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其中看到锡伯族人的社会生活、生产经验、自然风俗等等。

锡伯族人豪爽幽默,聪明机警,从他们的谚语中,可以了解一二。

“会当媳妇两头瞒,不会当媳妇两头传。”好媳妇,会将从丈夫处、婆婆处听来的不好的话,悄悄压在心底;不会当媳妇的,把丈夫处听来的私密话讲给婆婆听,把婆婆处听来的不好的话又说给丈夫听——如此,一家人,岂不闹腾?这自当也是锡伯族人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

锡伯族人崇尚英雄,关羽就是他们敬重的大英雄之一。英雄情结也反映在他们的谚语中。

“大树立着枯,好汉站着死。”这表现的正是一种宁折不弯的英雄气度。

“只向真理屈服,不向屠刀低头。”在这一谚语中,能看到锡伯族人对真理的向往,对气节的推崇。

也有表现英雄与人民之间关系的谚语。

“好马来自马群,英雄来自人民”,“离开人民的英雄,好比离群的孤雁”,这些谚语道出了锡伯族人虽然崇尚英雄,但也深深知道,只有扎根于民的人,才能成为英雄,一己之力,难成气候。

伊犁的锡伯族人,屯垦戍边于此,守边卫国的决心,对祖国的热爱,在他们的谚语中也能看到。“父母不可遗忘,祖国不可背离。”这句谚语表明了锡伯族人对父母的孝,对祖国的忠。

“为人民甘流大汗,为祖国愿洒热血。”这所表达的,正是锡伯族人于此戍边卫国、守护太平的不移之志。

“千里马擅跑,跑不出国籍”,锡伯族人骁勇,却始终在伊犁河南岸,守望家园。

民间文学的奇葩

在贺元秀看来,锡伯族谚语是锡伯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所创造的、广为流传的、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

“锡伯族谚语形式短小,结构上大部分表现为两句型。”贺元秀说。例如,“笨木匠良木不成器,拙媳妇绸缎难成衣”。这句谚语上下句对仗工整,但事实上,锡伯族谚语不以严格的对仗为追求,上下句之间,只讲求整齐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这句,“畏惧流言飞语,不如死在炕头”。

“锡伯族谚语一般喜欢用比兴手法,要说明一桩事,往往先言他物,再自然引出下文。”贺元秀说。比如,“衣裳新的好,朋友贵故交”,表达了锡伯族人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雄鹰不怕风暴,勇士不畏刀枪”,以雄鹰与勇士类比,表达锡伯族人对于勇猛无畏的追求。

锡伯族的谚语,往往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休与小人结仇,小人自有对头”。这是锡伯族人总结出的一条“远离小人”的处世哲学,与没有底线的小人纠缠,只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懒牛屎尿多,懒汉明天多”。这样一句谚语,瞬间就可以戳中许多人的心底,“明天再做吧”,怕是许多“明日复明日”之人的口头禅。

谚语的大众性、哲理性、趣味性,让很多人对其感兴趣并辑录传播。

“虽然谚语、俗语、格言、成语,都属于熟语,但彼此有区别。”贺元秀说,谚语以阐明事理为主旨,一般都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俗语更多的是描摹情状,而且多表现为不完整的句子;格言则多出自于名人语录或文本典籍,被人们以座右铭的形式广泛使用;成语经常蕴含着典故,而且以书面语为主。

谚语的传播,对于文化传承来说,是一大好事。“但我觉得,将谚语、俗语、格言、成语,进行科学化划分还是有必要的。”贺元秀说。(记者李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