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老师教育方法(邱燕老师教学感悟之四)

打孩子的学问

文/邱燕

邱老师教育方法(邱燕老师教学感悟之四)(1)

“棍棒底下出孝子”,“板子不响学问不长”,这是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理念。在我们的文化里,儿子被称作“豚犬”、“犬子”,犬子不听话,以棍棒伺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

师徒如父子,既如父子,学生便也可当犬子。“严师出高徒”,先生打学生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严师,也多被理解为会打人的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来。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先生的戒尺,通过冰冷的戒尺,就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师道尊严。

打孩子按照对象分有两种,一是家长,一是老师。作为惩戒手段的一种,打孩子是必要的。孩子就是孩子,有时是懂话不懂事,顽劣起来偷鸡摸狗拔蒜苗,不知深浅,什么祸都敢闯;撒泼打滚耍赖,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有时候需要冷处理,有时候确实需要一顿体罚才能解决问题。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笔者以为,德有亏不会做人时,该出手打时,就得教训就得打,让孩子长记性;遇到知识不会,成绩不好,考不好孩子也不开心,要同情要鼓励,要循循善诱,给孩子提供切实的帮助,这时候打孩子是万万不可的。

邱老师教育方法(邱燕老师教学感悟之四)(2)

那么,如何打孩子呢?打孩子首先要明白一个前提,打是手段不是目的,建设性地打,打是一种教育方式,要避开要害,点到为止。越打越上瘾,越打越生气,越打越带劲,过后后悔不迭是要不得的;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把打孩子变成泄私愤,变成羞辱性破坏性地打,这是低劣的做法。

俗话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言下之意要给大人留面子,而不用给孩子留面子,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如果守着众人打孩子、撕书,很容易让孩子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走向妄自菲薄,破罐子破摔,甚至把孩子推向完全敌对、叛逆的位置上,那就背离了打孩子是为教育孩子的初衷。

打孩子一定要把握一个度,重在使他明白道理,而不是像敌人一样把他彻底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受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每个孩子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有个别老师总爱偏爱一部分人,而忽略、歧视另一部分人,把孩子分为几等,一个班里总要培养出几个“差生”来,以做反面典型;更有甚者孤立打击这些“差生”,让大家都不跟他交流不跟他玩耍,把学校变成孩子心灵的荒原和冰窟,不给孩子一句赞美,不给孩子一丝希望,甚至没有一个注目鼓励的眼神,完全阻断孩子进步的道路,难道这些老师不知道,人的能力有好多种,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即使孩子考零分,也绝不至于一无是处,学习不好的孩子也有好几十年的人生路要走。

邱老师教育方法(邱燕老师教学感悟之四)(3)

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如何成才的问题,育人是如何成人的问题,成人重于成才。国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那些偏爱成绩好的(成才),歧视成绩不好(忽略成人)的教育工作者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没有素质的表现。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丑孩子,才是真爱。当一个老师有了博爱的胸怀,爱每一个孩子,才是一位称职的受人尊重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邱老师教育方法(邱燕老师教学感悟之四)(4)

【作者简介】邱燕(女),是一个热爱生命、讴歌生活、喜爱诗词歌赋、弘扬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泉城诗社秘书长,济南飞润达景观公司法人,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制作,业余创办九如诗社、嘉尚学堂,汇集八方文人雅士为泉城添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