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唱腔的特点(豫剧唱腔介绍与发声方法)

豫剧的剧种简史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豫剧的艺术特点

豫剧唱腔的特点(豫剧唱腔介绍与发声方法)(1)

  唱腔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

  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祥符调

豫剧唱腔的特点(豫剧唱腔介绍与发声方法)(2)

祥符调是发源于河南开封的一个豫剧流派,,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

祥符调,得名于祥符县,祥符调乃豫剧之母,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祥符调是中国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小生多用二本嗓,须生用本嗓、二本嗓等,旦角多用小嗓,丑角多用本嗓二本嗓,净多用疙瘩腔,风格清新典雅、悠扬婉转。代表人物中,旦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生有唐喜成。丑有牛得草、高兴旺等。

  豫西调

豫剧唱腔的特点(豫剧唱腔介绍与发声方法)(3)

  

豫西调(西府调),发源于洛阳。是豫剧的一个流派,也称西府调。早年多在豫西山区以及洛阳一带演出,百姓称之为"靠山吼",艺人们相传,豫西调是由清乾隆年间朱仙镇蒋门的一支流传下来的。在清光绪年间之前,豫西调和祥符调在板路、唱腔上基本相同,直到光绪末年才改唱"下五音",和豫东的"上五音"唱法有了明显区别。自此,艺人们为了区别,把开封等地的上五音唱法称之为"豫东调",洛阳一带的下五音唱法称之为"豫西调"、"西府调"。

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大本嗓,本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中,旦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生有贾宝须、王二顺、王遂朝等。

  豫东调

豫剧唱腔的特点(豫剧唱腔介绍与发声方法)(4)

豫东调系以商丘为中心的一个豫剧支派,同山东梆子(高调梆子)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剧目基本相同,唱法多由大本腔(真嗓)改以二本腔(假嗓)为主。又称"下路调"或"东路调"。

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特点,大小嗓结合,本嗓小嗓混杂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二本嗓、本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生有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等;旦有马金凤、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黄儒秀、陈玉英、张秀兰、黄爱菊、张卫华、董芙蓉等;净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沙河调

  

豫剧唱腔的特点(豫剧唱腔介绍与发声方法)(5)

沙河调(本地梆)又名为豫南调,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是一种流行于豫东、皖北沙颍河流域的传统戏曲剧种,为豫剧分支之一。早期豫剧在缺少交流、相互不渗透的发展时期流传在沙河沿岸的豫剧演唱方式。后来随着演员的流动,逐渐扩展到整个豫南地区。

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生有顾锡轩、刘法印、曹彦章、张三旺等;旦有刘玉梅、安金凤、徐梅兰等。

  豫剧的基本概述

  豫剧豫剧(英文:Yu Opera),是新中国成是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部门的统计,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达167个,民营豫剧团1000多个,是21世纪后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2]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鼎盛时期,除河南外,全国包括京、津、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辽、吉、黑以及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台湾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院)团分布,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在清末民初已经形成五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和高调(以濮阳、菏泽为中心)。1930年代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别是知识分子改革家的参与,使之豫剧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这种融合后的豫剧声腔随即又影响各地。这也为1950年代豫剧在全国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为“豫剧”。从1940年代到1960年代,豫剧开始向全国更广的范围传播,四十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五十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播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1950年代,导演杨兰春、作曲王基笑开辟了一条豫剧现代戏道路,创造了以《朝阳沟》为代表的反调唱法,被称做“现代戏流派”,是豫剧中的歌剧。《朝阳沟》成为一部不可复制的经典。但随之产生的大量豫剧现代戏,也令不少业内外人士担心,因优良传统唱腔在现代戏中的异化和丢失,以及选材审美、唱词设计艺术性的严重缺失,豫剧的雅和韵无法在豫剧现代戏中得到体现,致使豫剧的品位和品质严重下降,并且还造成万人一腔的局面。

豫剧唱腔的特点(豫剧唱腔介绍与发声方法)(6)

  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职员,其成分已不仅仅是汉族、回族和满族,还有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在一些全国性的戏剧活动中,她还被公认为是当今艺坛上的“叫座剧种”。特别是她那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都是中国其他戏剧品种所难以企及的。

豫剧唱腔发声的方法

豫剧唱腔的特点(豫剧唱腔介绍与发声方法)(7)

  a:音质问题,包括嗓音的粗细·嗓音明亮度·沙哑度·宽厚度等等·简言之:就是说你的嗓音在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中,适合演唱哪种角色?

  b:音高【即音位】问题,是指你的嗓音发出的最高音位和最低音位,其实也算是你嗓音的音程。比如,演唱豫剧【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时,其最高音要达到e调的高音5,或降e调的高音5,如果嗓音的先天音高条件不好,或者演唱基本功底差,这是不可思议的。

  c:音准的问题,是指你每发出一个元音的音高准确度,比如你发出某个音高不准,俗称是凉嗓凉弦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业余爱好人士通过勤奋反复的练习也可有较好的造诣,既丰富日常生活,亦能陶冶情操、促使身心健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