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哪些句子是重点(世人皆知假道伐虢)

自小便知道“假道伐虢”这一成语,说的是古代一个笨国君,不听人劝谏而借道给他国,结果导致亡国的故事,长大后才知道成语的背后还藏有更多的历史。原来那个劝谏的人叫宫之奇,他也不是劝谏了一次,而是两次,而且这些本来有理有据的话语在最后却都显得苍白无力,只因为这一句对他“少长于君则君轻之”的评价。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假道伐虢”的来龙去脉,并重点说说宫之奇为劝阻虞国国君同意借道给晋国而做的两次劝谏,以及他最后的无奈和黯然。

假道伐虢哪些句子是重点(世人皆知假道伐虢)(1)

一、晋献公的兼并战争

我们说“假道伐虢”,这“道”借给的就是晋国,当时在位的就是晋献公,晋文公他老爸。

这位晋献公在位期间,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尽灭公族,二是开疆扩土。

假道伐虢哪些句子是重点(世人皆知假道伐虢)(2)

晋献公

很不幸地是,虢国和这两件事都有关联。

自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改革军制后,晋国的军队由一军扩大至二军,相继进行了灭耿(晋国西部)、灭霍(晋国南部)、灭魏(晋国北部)、伐东山皋落氏(晋国东部)等扩张战争,安定东、西、南、北四方后,晋献公的讨伐矛头便直指虢国。

说到这里多解释一下,这里的“虢国”开始分为东虢国和西虢国(东迁后建立了南虢国,定都上阳)这两个诸侯国,后来前者在春秋初期被郑国所灭(其后裔建立了北虢国),而后者似乎生来就是跟晋国拉仇恨的。

假道伐虢哪些句子是重点(世人皆知假道伐虢)(3)

晋献公属于曲沃桓叔一支,是小宗,大宗则是当时的晋国国君一支,在当时这场“小宗反大宗”的晋国内乱中,南虢国帮助大宗来打小宗,自然不招后来上位的小宗待见;另外,当晋献公尽杀国内群公子之时,南虢国依靠一部分逃到自己国家的晋国公子,先后两次攻打晋国。

所以,当晋献公开疆扩土之时,一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南虢国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他的法眼,攻打南虢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而北虢国也同时列入了晋献公的灭国名单之上,他也丝毫不掩饰这个野心的企图,现在就等大夫士蒍所说的“且待其(虢国)乱”这样的机会。

二、宫之奇的两次劝谏

晋国两次借道于虞国,宫之奇也相应进行了两次劝谏,不过结果不甚理想,接下来我们看看。

1、一谏不听

公元前658年,待到虢国因多年征战而国力衰微之时,大夫荀息知道时机已到,便重新提起了攻虢国的事,并提议用屈地产的马和垂棘产的玉璧来贿赂虞国,以达到顺利借道的目的。

晋献公对这些宝物有些不舍,荀息劝他说,如果向虞国借到了路,那这些宝物放在虞国,就如放在宫外的库房了。

晋献公还是有些担心,说:“宫之奇还在虞国。”

既然顾忌这个人,说明宫之奇还算是一位谋才的。

面对国君的顾虑,荀息在这里便解释了宫之奇的为人和性格,说他懦弱而不能坚决进谏,还说他从小就和虞君一起长大,虽然虞君对他亲近,但宫之奇进谏的话,虞君是不会听从的。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谷梁传·僖公二年》

事情比荀息想象得还要顺利,虞君不仅答应借道,自己还请求做马前卒去进攻虢国。主张虞虢联盟的宫之奇自然看透了晋国的伎俩,但虞君真就如荀息所想,不听他的劝阻。

宫之奇谏,不听。——《左传·僖公二年》

《左传》中虽用了短短三个字“谏,不听”,但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虞君见到好马和美玉的喜笑颜开与宫之奇的欲言又止。

假道伐虢哪些句子是重点(世人皆知假道伐虢)(4)

于是,在晋国、虞国的联合攻打下,北虢国在黄河北部的大邑下阳被拿下了,虢、虞之间要地被晋国控制的同时,虞虢联盟也随之告吹。

2、二谏依旧不听

虢国也是不知反思和悔改,在下阳被晋国夺走后,也不注重修德惠民,依旧征伐不断。

晋献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时机。

于是,在公元前655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宫之奇也随即进行了第二次对国君的劝谏,这次《左传》倒没有只写了三个字来“打发”我们,而是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宫之奇是这样说的:“虢国在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必定步其后尘。俗话说‘大车的板子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受寒’,这说的就是虢国和虞国啊。”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假道伐虢哪些句子是重点(世人皆知假道伐虢)(5)

虞君还不服气,说晋国与虞国属于同一宗族,怎么会害他呢?

虞君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同姓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怎么着也要比异姓之间要来得亲厚些,但他忘了,春秋已经开始礼崩乐坏,谁还管是不是和你是亲戚,一切都为了土地和权力,为了国家利益。

虞君想不通,并不代表宫之奇也被他带偏,故而宫之奇继续解释,大意是这样的:太伯、虞仲,是太王(周文王爷爷)的儿子,太伯没有随侍在侧,所以继位的是虞仲;虢仲、虢叔(周文王弟弟),做过文王卿士,有功于王室;晋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文王的孙子唐叔虞。这样说来,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又有什么可爱惜的?再说了,真要论亲近,虞国能比得上晋国的桓叔和庄伯(晋国公族)吗?这两个家族没有什么罪过,却依然惨遭杀戮(即晋献公尽杀群公子事件),不就是因为这些家族的存在威胁到他们(晋国公室)了吗?

假道伐虢哪些句子是重点(世人皆知假道伐虢)(6)

宫之奇的这番“良药苦口”并没有打动自己的国君,对方听到后还“死鸭子嘴硬”,辩解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清洁,神明必定保佑我。”

宫之奇到此时仍在做最后的努力,他说:“鬼神并不亲近哪个人,而是辅助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祭祀的黍稷不如美德芳香, 只有德行才能做祭品’,如果晋国占领了虞国侯,有良好的德行作为祭品,神明难道会吐出来吗?”

(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左传·僖公五年》

按说,宫之奇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虞君应该能听得进去了,但显然宫之奇还不如晋国的荀息了解他的国君,没错,虞君依旧选择了“弗听”,不听宫之奇的进谏,答应了晋国又一次借道的要求。

三、有多少这样的“宫之奇们”?

面对从小一起长大的虞君对自己的进谏一再地忽视,眼中似乎看到虞国结局的宫之奇没有再坚持进谏,而是带着他的族人逃难到了曹国,。

虞君的结局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他被灭掉南虢国、且在返途中借故在虞国驻扎晋军活捉,虞国被灭。

假道伐虢哪些句子是重点(世人皆知假道伐虢)(7)

这样,宫之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奈何这一句让他的努力都化作泡影。

虞君和宫之奇从小朝夕相处,大家成人后,对方的进谏自己不看在眼里,越亲近的人,听取意见的力度越要打折扣,这究竟是虞君“一切尽在掌握中” 的心理在作祟、宫之奇这个熟人的话不靠谱,还是宫之奇这样被亲戚、朋友或其他熟人拒绝的悲哀?

有多少人是这样的“宫之奇”?

至少我是。

不过拒绝我意见的不是从小长大的朋友,而是我妈,如果我和表哥对一件事表达不同意见时,我妈一定听的不是我的话,而是表哥的话,即使我说得再有道理。

而且,不止表哥,其他亲戚,甚至是生人的意见我妈都能听进去,除了我。

(写到这里为嘛有种想哭的冲动?绷住!)

我也曾经问过她,为何只听别人的话,不听我的,得到的是沉默,现在也仍旧没有答案,我也没再问过第二次。

对自己的妈妈,我是怨不起来的,偶尔如宫之奇那般黯然,为何更加信任的不是我?也偶尔在思索,如何让她更加信任我?

所以,我对宫之奇这“少长于君则君轻之”的遭遇特别感同身受,也许有人说他怎么不再坚持坚持,也许虞君下一次就能听他的话了——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宫之奇们”。

因为,“宫之奇们”知道,他再坚持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没用的。

假道伐虢哪些句子是重点(世人皆知假道伐虢)(8)

宫之奇

难道说,即使我做出了一些成就,或者学历比其他人高,我在我妈眼里依旧是那小时候不谙世事的小孩?同理,即使宫之奇再有谋才,他依旧是虞君眼中那一起长大的玩伴?

相信世上还有许多的“宫之奇们”,不知你们也有类似的遭遇呢?

结语

“假道伐虢”的故事讲完了,大家对宫之奇在其中所做的努力也都了解了。针对晋国借道相继讨伐北虢国和南虢国的举动,宫之奇两次对虞君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劝谏,但都宣告失败。而这一句“少长于君则君轻之”,则道尽了宫之奇对虞君、虞国的悲情,也透露着自己努力的悲哀,带领族人奔走在去往曹国的路上时,我相信他那去意已决且带着黯然的眼神里,一定是含着泪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