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都是每年的4月5日(清明佳节倍思亲)

又是一年清明节,手捧一盏心灯,默默为亲人点燃,寄托内心沉重的思念,远在天堂的亲人,你们还好吗?你可知道,我有多想你!……

清明节为什么都是每年的4月5日(清明佳节倍思亲)(1)

又是一年春草绿 梨花风起正清明。4月5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既是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在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古语。

清明怀故人,万言寄相思。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寻根祭祖,怀念先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群众多在清明节前后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清明节为什么都是每年的4月5日(清明佳节倍思亲)(2)

清明节习俗:

1.祭祖扫墓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人们带上供品来到墓地,焚化纸钱,为坟墓添一些新土即圆坟,然后磕头祭拜。

2.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cù jū]。踏青也称作春游,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正是户外郊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踢毽子,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

清明节为什么都是每年的4月5日(清明佳节倍思亲)(3)

3.折柳赠别。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有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

4.拔河。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流传到民间。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5.吃发糕、吃青团。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清明节为什么都是每年的4月5日(清明佳节倍思亲)(4)

6.吃杂鱼。在苏北,有清明前后吃杂鱼的习惯,这里靠近黄海的海州湾,每年清明和中秋是春秋两季鱼虾最为肥美的季节,近海的皮皮虾(虾婆)、踏板鱼、小黄鱼、八爪鱼、羊毛虾、狗腿鱼、鲳鱼、生蚝、扇贝、紫菜、海带、黄鲫鱼等,大量上市,新鲜味美。

清明节为什么都是每年的4月5日(清明佳节倍思亲)(5)

清明前后刮鬼风。清明节前后,气温变化大,时热时冷,风时刮时停,以东南风、南风为主,还会有类似打转的“龙卷风”,被人们成为“清明前后刮鬼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除了中国,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