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头顶的帽子(古人戴帽子仅仅是为了)

古人头顶的帽子(古人戴帽子仅仅是为了)(1)

帽子,作为现代常用的一种服装,其发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在古代,帽子的佩戴与否,种类样式却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阶级权利。不同的帽子有着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佩戴礼仪。帽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象征性”与“仪式性”,其作为社会阶级关系的产物,更作为一种文明文化的记录,其与古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历史也可看作古代社会政治理念,民族阶级文化发展的缩影。其还蕴含着复杂,深奥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多民族,多国家,多社会共同文化的现实象征物。

一、帽子是社会阶级和地位的象征性

帽子的起源极早,以远古时期的兽皮帽开始,帽子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常用物品。以《后汉书》言:“上古衣毛而冒皮”,上古时期,都是用兽皮制作简单的帽子,作防风,遮阳,避沙尘之用。

社会制度的建立,促使帽子成为了阶级象征的产物。古代中国,自三皇五帝开始,建立了有秩序,有规章的制度社会,帽子在这一时期并不是作为防寒,遮阳的功能用途,而是开始成为社会阶级象征的产物,行使统治权利的官僚,贵族佩戴的帽子则是特殊造型,装饰的帽子,以显示其身份与地位。

夏朝,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而自夏朝开始,中国开始建立起官僚制度与冠冕体制,且古代等级,阶级社会的形成也逐渐完善,帽子也成为了身份,阶级的象征。《论语》中“子曰:禹吾无间矣,恶衣服而致美冕。”,夏朝夏禹并不重视平常的穿着佩戴,但在重要的祭祀典礼,重要活动上却一定得穿着精致华美的服饰,佩戴形制特殊,考究的帽子。

以东汉《释名》言:“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东汉时期,年二十举办成人礼,佩戴冠帽,如果为士人阶级,则佩戴冠帽,如果是平民百姓,则佩戴头巾。可见,东汉时期,冠帽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会阶级,身份的象征。

古人头顶的帽子(古人戴帽子仅仅是为了)(2)

冕冠

1. 冕冠

冕冠,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冠帽制度,其起源于周代,也被称为“旒冠”,俗称为“平天冠”。以《说文》言:“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

冕冠,在古代只能以卿大夫及其以上的阶级才能佩戴,如卿大夫,王公,帝皇才可。且只有在举行十分盛大,重要的仪式,祭祀活动上才佩戴,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配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服饰。

冕冠在中国古代发展历史悠久,唐代曾进行过制度修改,采用二十四旒,且一直流传沿用。直到清朝,满清采取剃发易服政策,冕冠冕服制度才被取消,更了改用朝冠制度。冕冠,冕旒的数量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不同数量的冕旒象征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天子帝王冕冠冕旒数量为十二旒,王公则为九旒,侯爵伯爵则为七旒,子爵男爵则为五旒,而卿大夫中的普通臣子则只有三旒。

其冠冕数量严格管理,地位高的人可以佩戴低于其身份的冠冕,但身份低的不能佩戴高于其身份的冠冕,否则会受到严格的惩罚。冕冠在发展后期逐渐只限于帝王佩戴,因此冕旒成为了帝王的专属品,也成为了帝王的象征。

2. 进贤冠

进贤冠,为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佩戴的冠帽,最早为儒家学者所佩戴,在唐朝后则改为文武百官皆需佩戴的冠帽。明代后,进贤冠改称为梁冠。《后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但在唐朝以前,佩戴进贤冠则代表着其儒学文者的身份。明代,一品大臣,佩戴冠七梁,格带为玉制,纹样为云凤四色花锦;而八品九品官员,冠一梁,革带采用乌角制,纹样为鸂鶒二色花锦 。一品与九品间冠帽制式差距之大 ,可见冠帽上所携带的社会阶级,身份的象征性。

古人头顶的帽子(古人戴帽子仅仅是为了)(3)

进贤冠

3. 法冠

法冠,从秦汉开始,就作为御史、使节和执法官的专属冠帽,因其法冠上有象征獬豸角的装饰,所以又称为“獬豸冠”。法冠本为楚王冠,楚王在制作法冠时,将象征獬豸角的装饰制于冠上,而獬豸是古代象征公正,明辨是非的神兽,可见,楚王制作法冠时,则希望佩戴法冠的人能像獬豸一样刚正不阿,明辨是非。

蔡邕《独断》曰:“法冠,秦制执法者服之。天子冠通天,汉制之侍中、中常侍皆冠,惠文加貂附蝉。”自汉朝开始,法冠一直就是御史之类监察官及司法官的象征,象征着法律公正。

冠帽在古代象征着佩戴的身份地位,其由宗法制社会性质所决定,佩戴何种形制,样式的冠帽即代表着此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阶级、权利。以东汉隐士袁闳为例,其因东汉统治者昏庸,朝政黑暗,奸臣当道而退隐山林,甚至言:“散发绝世,欲投迹山林”,其脱下冠帽,散发隐居,投迹山林。可见,冠帽代表着其身份,脱下冠帽则代表其放弃朝廷官员的身份,地位。

而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也曾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才华横溢,但为人持傲放纵,因此仕途不顺,遭受权贵诋毁。其言也是代表其放弃朝廷官员的身份,希望做一个自由,无拘无束之人。

古人常言:加冠进爵,可见冠帽与进爵是同步的,地位高了,权利大了,则就佩戴更高形制的冠帽了,冠帽就是其身份,地位,权利的象征。冠帽是宗法制社会阶级物品化的象征,也是文明礼仪传承物品化的象征,其对于古代社会阶级的维护,文明礼仪的传承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

古人头顶的帽子(古人戴帽子仅仅是为了)(4)

李白

二、民族,图腾,宗教信仰中的仪式性

人类在为明确形成超自然体的观念前,即信仰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等,些即是原始人类的信仰。以人格化或者神圣化的超自然现象,力量作为信仰对象以自然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图腾崇拜为例,原始人类认为其与某一图腾有亲缘关系的信仰,人们认为图腾是祖先,保护者,有神奇的能力,因此崇拜,信仰图腾。

甚至举行盛大的崇拜图腾的仪式,以此获取能、保护。而图腾仪式,则是能够将人与信仰沟通的一种方式,以物品,仪式来将人与信仰沟通,得到能力与保护,其可以增加族群凝聚力,方便统治者管理。而人类逐渐发展出的宗教,教派信仰等都与图腾信仰形似。

帽子则作为一种常见的物品,与权杖等作为了人类祭祀,仪式用来沟通信仰的中介。其是一种可感知的,可见的,真实存在的物品,作为沟通信仰,承载民族文化的具象化实物。中国古代对于仪式性也极为重视,多以图腾仪式,宗教仪式表现,而如今则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传统民族节日等,这些都是关于祖先崇拜和仪式文化的表现,在日常发展中以抽象,夸张的形象与服饰,工艺品相结合。

古人头顶的帽子(古人戴帽子仅仅是为了)(5)

罗汉帽

1.罗汉帽

罗汉帽是侗族民间传统童帽,其现如今流行于湖南、广西、贵州交界地区,材料多为布料与银质结合。其帽檐分为两层,上层为银质的十八罗汉,下层为十八朵梅花,鬃各佩一月形银饰,下面各有一银狮。

帽后系7-11根短银链,末端吊有银铃、葫芦、四方印、仙桃、金鱼、鹰爪等。其帽子上的罗汉,猛兽,宗教象征物等,则是将传统形式上的信仰仪式与服饰相结合,其将宗教信仰装饰与帽子上,则是希望孩童能够受到信仰对象的保护。

2.斗笠

斗笠是中国传统遮阳挡雨的帽子,其拥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斗笠的起源时间极早,《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可见其很早就为人所用。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斗笠则是一种民俗礼仪的象征符号。

在当地流传着“家家嫁姑娘,马尾斗笠配嫁妆;送金送银不稀奇,必配斗笠好回归”的一句俗语,斗笠在当地作为苗族婚嫁中的非常重要的礼仪形式物品,甚至比金银等更重要,其是当地民族婚嫁习俗仪式性的具象化现实物品,其蕴含的是深刻的民族礼仪文化。

将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形象化,夸张化与物品相结合,是人类对信仰文化的仪式性简化的结果,其将信仰精神直接附着于物品之上,将理想与现实直接结合,以得到信仰对象的护佑。

古人头顶的帽子(古人戴帽子仅仅是为了)(6)

三、总结

帽子,由最初的实用性逐渐延伸出宗法制社会阶级的象征性以及图腾宗教信仰的仪式性,以象征性来说,不同的形制的帽子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地位,其一定维护了古代阶级社会的统治,也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古代礼仪文化。而仪式性上,则是将图腾,宗教信仰的仪式简化附着于物品之上,是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中介,以得到信仰对象的护佑。

参考文献:

1.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

2.《中国古代服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